如何提高学生在国学教学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015-12-31吴素平
吴素平
【摘要】中国文化内容丰富,博大精深,蕴含着很多人生哲理和学习以及个人修养的众多内容,对于当代的年轻人,特别是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性,教学效果将会事倍功半,因而如何发挥学生在国学诵读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就成为国学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国学 教学 积极性 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59-01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而且由于我国高职生源的特殊性,以及高职院校受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片面追求技术教育,轻视人文教育。造成高职学生普遍缺失基本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所以在传统文化逐渐走进人们视野的背景下,学校也提出了在大一学生中开展国学诵读的规定。
二、学生学习全过程的积极参与
1.背景知识学习的参与
大学阶段的国学经典传承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实践类别,一是为培养专业人才为目标的国学经典专业教育,二是为加强国学修养、培养大学生民族文化精神为目标的国学经典普及活动。高职学生的国学教育基本属于后者。在开始授课之前,我先把相关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比如在学习《论语》前,我把“先秦诸子精华2-仁者情怀 万世师表——孔子与《论语》”发到学生的QQ群上,让学生观看,普及一些基本知识。第一节课上,我用提问的方式和学生一起共同回顾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孔子的一些生平故事。由于有些知识都是以前学生学过的,所以比较容易调节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踊跃发言,整个学习气氛良好。
2.诵读时学生的参与
不管是学习“ 三字经”、“弟子规”还是“论语”,诵读文章内容是必须要学生完成的。比如刚开始学习《论语十则》时,就先让同学们对其中的一些单词进行注音朗读,如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诲(?)女(?)知之乎,是知(?)也,弘(?)毅(?),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其恕(?)乎,传(?)不习乎。而每节课前,都要求学生复习前面的内容,通过一读,二背,三默写的方式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记忆效果。默写采取个别写,相互监督写和展示式默写的方式。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基本能详记于心。
3.讲解时学生的参与(翻译和理解)
学生能熟读内容,并不表示学生能理解内容,如果只是能熟读而不理解,则变成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也就没有达到学习国学的真正目的,所以在讲解时,学生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我在教学时,不管是上个学期学的《三字经》,《千字文》还是这学期学习的《论语十则》和《三十六计》,都要求学生能讲解课文内容,一般是上课最后进教室的学生先讲,然后是依次轮流。
《论语十则》里有很多句子学生能朗朗上口,但其中的意思却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所以就先采用逐字逐句,边读边讲的方法进行讲解,一则学完后,再利用思考题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先解释“罔”和“殆”的意思,然后翻译原文意思为“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而后用思考题“这一则说了哪方面的问题?”来巩固学生的理解,答曰:“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通过这一解二译三思的方法,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原文的理解。
4.学生的反思反省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素养,学到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哲学。“实施国学教育,必须见诸行动”所以在国学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及时进行反思很重要。,比如学到“弟子规”的“斗闹场 绝勿近”时,就提到2015年元旦上海的踩踏事件;学到“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时,就要求学生反省自己日常和老师同学之间的相处经历。
三、结语
学生在高职学校就读时期,对很多事物处于似懂非懂时期,价值观和人生观都不是很成熟,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影响很大。如果我们能借助国学学习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将会是学生受益不浅。但国学精华的吸取单靠课堂或者早读期间教学就能完成的。因為儒家思想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的影响和渗透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将儒家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融入和渗透到教育、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需要长期坚持,所以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也是极为重要的。学校应多组织一些能让学生刚兴趣又能对学生有帮助的活动和社团组织,这样,势必会让国学的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沈燕红.论国学教育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康国章.文化软实力语境下的国学经典传承新探[J].中州学刊2013,(8).
[3]李金来,曾思明,张宝燕.人格修炼:国学教育与国学行动[J].焦作大学学报,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