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话语套子”,塑造多元语言表达
2015-12-31洪佳滨
洪佳滨
【摘要】我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字讲究表达的优美和书写的和谐,但是在实际的语文课堂上却存在诸多的“话语套子”,影响了师生表情达意。本文将通过解析语文课堂中存在的“话语套子”现象,着重于如何解“话语套子”,塑造多元语言表达。
【关键词】话语套子现状 解套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63-02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这门学科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我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纵览历代名篇佳作无一不字字斟酌,注重表达的精准,意境的深远,形式的优美与音律的和谐。语文课就应该通过一篇篇佳作学习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文字的韵味,语言的魅力,教会学生用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说出、写出味道,使语文课充满语文味,书香缭绕。
但是笔者经过调查发现,尽管小学语文教学经过多轮改革,课堂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但在实际课堂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运用陷入了固定套路模式的漩涡中,使得语文教与学陷入人人都在“买酱油”的窘境,影响了语文学习的初衷和效率,笔者就暂时将这种现象称为“话语套子”。本文将分析小学语文教与学中存在的“话语套子”现象,重点解决如何“解套”。
一、“话语套子”现状
1.教师的“话语套子”
小学语文的“话语套子”,问题首先出在教师身上。静听不同的教师的课堂,我们会发现在课堂中正潜伏和生长着各种各样的“话语套子”,即说话的某种套路和模式。这种套路和模式很有“吸引力”,它随课堂潜入教师之中而不被察觉,教师对此还暗暗窃喜。这体现在不管是对课文的解读还是对作文的评点,是对词语的调用还是句式的选择,它常常如影随行,以至于我们常常能在不同年级、不同教师的课堂上听到一模一样的课堂语言。
2.学生的“话语套子”
学生的“话语套子”主要体现在回答问题和写作上。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问题一出,学生马上举手,看似情绪饱满,但站起来回答的内容却缺少个性,而是按照答题套路来表达的。如课堂上只要有教师问:“为什么这里要用反问句?”学生就会回答:“用上反问句,语气比较强烈。”只要教师问:“这个句子使用比喻,有什么作用?”学生就会回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能使句子更加具体、形象生动。”诸如此类的例子,比比皆是。
二、解话语套子之“套”
恩格斯说过,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话语套子”反映的问题是思维的模式化和师生对这种模式化思维方式的依赖心理。这些“套子”的存在不仅让教师体会不到语文教学的乐趣,而且也会让学生逐步失去语文学习的乐趣。这些“套子”的存在限制了语言的匮乏,导致师生的言说陷入窘境,表达陷入固定套路模式,进而引起教师的职业倦怠和学生对语文课的厌烦情绪,继而影响语文课作为陶冶情操、激发思维、促进交流能力的工具性学科力量的发挥。因此,我们将着力于“解套”。
1.打破教学思维定势,个性化解读文本
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发展水平是衡量智力水平的重要标尺,人的智力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正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因此,要冲破语文课的“话语套子”,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转变。一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敢于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学会用自己的话语解读课文,对文本进行个性化处理;另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引导他们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进行思考、探索,提倡一问多解、一题多议,鼓励他们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发展创新思维。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草船借箭》时,抛开了传统教学定势中那些形式化的问题,而是讓学生围绕着“身临险境的诸葛亮在笑什么”这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样的提问,把学生的思维从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的框框之内解放出来,使得课堂上的文本解读具有个性化,让学生用心感受到课文的深意,而不是根据以前的思维定势所得到的“微言大义”。同时,学生的回答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赋予了文章以新的内容,打破了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的思维定势,使得学生在求异中发散思维,培育出创造力。
2.奉行多元化措辞,提高教师言说水平。
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渐习惯用自己的话语来进行口头、书面的表达,学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话语方式表达内心的独特感受,首先必须树立语文教师的“言说”意识。只有我们的语文教师意识到这一点,才会自觉寻觅、拓展言语表达的可能性和丰富性,改变教学话语的单调、枯燥、乏味的现状。多位语言修辞家都曾说过,语言修辞的丰富是任何沟通与论辩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要奉行多元主义原则,运用多元化的修辞方式,如讲究灵活运用比喻、排比、设问、夸张等修辞格,讲究诗意的捕捉、意境的营造和哲理的提炼,讲究话语的音律和节奏,讲究语气语调的轻重变化,使得自身的语言富有文学味,让学生的心灵沐浴着明媚的文学之光,激起他们对语言文学由衷的热爱。
3.采用儿童诗教学,拨动孩子的语文学习“心弦”
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教学同样是门高深的艺术,博采众长的语文教学更需要运用充沛的情感去拨动学生语言学习的“心弦”。小学生,爱幻想,求知欲和好奇心旺盛,记忆力强的特点表明对他们进行语文教学要运用符合他们口味的儿童语言,才能俘获他们的心。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选择孩子们喜爱的话语方式,让他们去感受课堂教学内容,所以可以对他们进行儿童诗的教学。因为儿童诗清新活泼,质朴纯真,朗朗上口,散发着真、善、美的气息,集美感的内容和优美的形式于一体的,所以它能拨动孩子的心弦,引发儿童浓厚的阅读兴趣,进而能激发他们表达的愿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儿童诗的特点展开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是一种解师生“话语套子”的好办法。
三、结束语
总之,师生在语言教与学过程中“话语套子”现象产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教师本身。俗话说“解铃还需系铃人”,只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勇于打破自身的思维定势,个性化解读文本,在使用教学语言的时候奉行多元化措辞原则,从小学生的生理特点出发,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那么我认为离解“话语套子”的目的就不远了。
参考文献:
[1] 代利伟.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点滴[J]. 新课程(小学版), 2009, (04) .
[2]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