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课程教学有效整合
2015-12-31李刚
李刚
【摘要】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思维和学习方式,教育也越来越走向网络化、虚拟化、个性化。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已发生根本性变革。在实际应用中不能简单的用信息技术将课程教学知识进行罗列,而是要合理运用并且有效整合,才能达到实现现代课程教学变革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探究 网络互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121-02
21世纪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为了适应社会快速信息化这一发展趋势,教育部推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作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全面高度重视。在江苏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中,把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一个重大工程,以学校教学、管理平台建设为基础,把专业课程学习资源,运用信息化技术以多媒体形式丰富多彩的呈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从单一的课堂讲授型模式,转变为课前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及互动学习、课后拓展学习等多种形式结合,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效果、解决了课堂上单纯讲授无法解决的难点问题,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职业学校的老师,应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技术对现代教学模式的重要影响,学习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不简单的就信息化而信息化,真正实现现代课程教学的变革。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意味着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有效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在于设法找到增强学习效果的渠道,能使学生完成用传统方法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在先進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教学设计,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是教与学最优化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应用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合理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形成多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模式,实现传统课题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目前主要采用的模式有以下几种:①信息呈现型模式。主要是教师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呈现教学信息和模拟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某种真实的现象或情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最初表现形式。目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采用演示文稿、多媒体课件等资源,通过计算机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以图、文、声等形式产生多重感官刺激。该模式主要优点在于对不便于讲解和教具演示的内容,以及难以操作实验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手段,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形象、记忆深刻,加深理解,省去教师冗长的讲解过程。存在问题主要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信息呈现为主,教学过程是封闭式的,师生互动性较差,教学模式上没有突破性变革。教学资源来源主要是通过课程教材随附的教学参考课件为主,网络多媒体资源也作为获取渠道之一,另有教师自主制作的教学资源。②实践探究型模式。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工具型软件进行探究性学习,其特点是具有人机交互性的信息处理功能,学生根据软件提供的问题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设,再通过计算机展现自己的思维,教师通过计算机再现过程进行评价。该模式的特征是教学方式发生了变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媒体动手操作、探究学习,即实现在“做中学”,又达到“探究中学习”,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该模式对教师和学生有一定的要求,教师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学生需掌握信息化软件及终端设备的使用方法,并利用工具进行学习探究,获得知识和技能。目前,学校工具型教学软件主要是在数字化专业建设中,通过与软件专业公司合作开发出产品,所以教师教学设计思路一定程度上受产品的功能制约,从而要求工具型教学软件要不断的升级以适应师生教学创新的需求。③网络互动型模式。主要是教师和学生通过多媒体、网络环境下所进行的互动教学。教师教学设计中,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考核测评等教学材料通过网络方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经过自主学习及团队合作探究等方式,使问题得以解决。教师也通过网络观察学生学习的情况,实时进行指导纠正。可以看出,信息技术成了人与人对话的媒介,实现了教与学的时空异步。目前,网络互动型教学模式建立在一个专业学习平台中进行,该平台主要包含课程教材资源、多媒体学习资源、专业网络链接、师生和生生交流互动、学生学习测试及结果生成、文本及视频实时长传等资源和功能,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在平台上自主地确定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内容,随时从网络下载所学知识以及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网络向教师请教答疑,对于学生的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合作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素养能力均能得到全面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策略
依照以上整合模式,根据不同需要,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灵活制定整合策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主要是从情感因素、专业知识、学习环境、自主探究、团队协作等角度考虑,教师在进行教学各个环节设计中寻找有效策略,达到预期效果。例如《汽车电工电子》课程“电磁继电器”教学设计中,设计者采用信息呈现型模式和实践探究型模式相结合的办法灵活运用。主要教学内容包括认识继电器、继电器工作原理、继电器应用实例、特殊型继电器应用等知识点。认识继电器环节主要是通过运用网络技术,让学生用搜索引擎查找电磁继电器的种类、外形结构、使用场合等方面知识,课前自主学习掌握。继电器工作原理及应用实例主要是通过教师制作的filash动画,结合现场提供的器材,边看边做,通过观看动画掌握原理,在动手搭建实验电路中验证原理,掌握实际应用技能。特殊型继电器应用主要是通过教师拍摄的微视频,介绍车用继电器的应用,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以上实例中,多种信息技术的有效运用,使得与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实现传统课程教学难以达到的效果,改善了理实一体教学环境,培养的了学生自主和协作探究学习能力。《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中“机油泵的拆装与检修”教学设计中,教学设计者拟定将以上三种模式进行合理运用,机油泵结构及种类运用信息呈现及网络互动型模式,教师将制作的学习内容、微课资源、filash动画仿真资源等上传平台,提供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学生在平台上完成学习测试,平台自动生成评价结果,教师通过平台检查学习情况,并在平台上与学生互动点评。机油泵拆装与检测教学设计是首先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专业学习平台上进行预学习,课堂上运用专业仿真软件进行巩固,结合现场观看教师演示操作,全面掌握操作要领。之后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技能操作任务,期间学生利用移动4G网络,用平板电脑将操作过程进行拍摄上传至学习平台,达到对每一个学生的整个操作过程的规范、要领、目标达成等情况进行分析的目的,真正发挥自评、互评、师评的作用,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综合以上分析与实践可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将对课程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产生变革性的影响和作用,即信息技术本身并不能自认而然地引发课程教学的变革,而是教学改革的有力促进条件。所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有效整合实质上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基于信息技术创造出信息化课程文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一春 . 信息化教学技术与方法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林慧敏,万代红.信息化环境下的有效学习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蔡跃.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教程 [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