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中几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

2015-12-31张玥张俏然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12期

张玥 张俏然

【摘要】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研究属于内涵建设,直接影响汉语国际推广的长远发展。为了能够建立更加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注意课程设置中几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分别是课程设置的目标问题、语法课程的选择问题和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问题。

【关键词】“汉教课程设置”观 课程内容关联性 课程时间同步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58-02

汉语国际教育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在国家汉语推广政策的推动下,不但规模迅速扩大。研究层次也从本科生发展到研究生。学生无论是实习还是就业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在这种发展形势下,我们更应该把注意力重新投射到课程建设这一内涵建设上来。课程建设不单单是在实践中缺什么就补什么。以补窟窿的方式是不能取代系统的课程建设的。下面我们就讨论汉语国际教育课程设置中几个具有导向性的问题。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目标问题

在讨论课程设置的目标问题之前,我们需要重新反思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即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以下简称为“汉教”)的学生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毕业后需要满足什么具体的社会需求。有的人会说:“这还需要问吗?汉教的学生就是要学会教汉语呀。”问题是我们是教汉语知识本身?还是教如何用汉语?也就是说汉教的培养目标是使毕业生成为汉学家还是成为可以教别人如何使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人?这两个目标虽然不绝然矛盾,但却是培养观念问题,这决定了汉教专业该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我们知道,任何教育门类都要满足社会需求,而汉教专业需要满足的社会需求便是:让学习对象学会用汉语。这里的“用”按学习对象的不同,分为两类:一是:学习对象是母语非汉语的学习者,这时“用”具体体现为:让学习对象学会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二是:学习对象是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这时“用”具体体现为:让学习者在汉语习得规律的前提下,更好的进行言语交际。很显然,为了实现以上终极目标,汉教的课程设置就要以“如何使用汉语”作为前提。所有具体的课程安排都要以这个作为前导。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个“汉教课程设置”观。

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法课程设置问题

为了遵循“汉教课程设置”观,我们设置的核心课程应该是汉语语法知识。对于汉语言专业,相对应的课程名称是“现代汉语”、“语言理论研究”等,对于汉教专业,一般相对应的课程名称是“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概要”、“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概要”等。这不单单是换个称呼的问题,或者说如果简单地认为只是换个说话,那问题也不大。重要的是这容易误导大家认为“教学语法”这一概念是独立于现代汉语语法而存在的。我们都知道语法是客观存在的语言事实。汉语语法是汉语的结构规律。这个规律,只要是说汉语,就必须遵循的规则。不可能有独立于汉语语法的另外一套“汉语教学语法”。说到这,有些人会说:“我们教留学生语法和教本族人语法是不一样的”。当然不一样,但是这个不一样是选择教什么语法知识和怎么教的问题,这是语法教学过程的不同,并非是语法知识本身不同。我们在语法知识的课程设置上,一定要明确这个导向性问题。

三、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问题

在相关语法知识课程的设置上,我们应该走出“教学语法”的误区,把重心放在如何根据教学对象的需求来建立课程体系的问题上。语法教学的实质是选择,选择教什么,选择怎么教。而选择的依据是教学对象的需求。选择教什么是心理学、教育学课程内容,教的具体内容大体分为语言基础知识、语言理论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文化内容、教学实践能力五个方面。选择怎么教是教学法课程的内容;这些课程对于汉教专业都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系统的汉教专业课程体系,这些只是组成成分,但不是系统的全部。

現在各个高校基本都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是效果并不尽人意,学生只是分别学会了这些课程安排的内容,却没有达到我们的课程要求,例如学生在语法课上学了语言的层级体系,在教学法课堂上学习了归纳法、演示法等,但是学生却不会用归纳法和演示法讲授语素构成词,词构成词组的层级体系规律。又如,我们学习了句类,也学习了交际法,却不会用交际法来讲解句类的内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说明,在汉教专业课程设置上,单单有全面的课程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课程设置让学生掌握各个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只有体现相关性的课程设置,才可以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

那么我们将如何使课程设置具有相关性呢?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课程内容的相关性。汉教学生培养的终极目标是会教“如何使用汉语”。因此汉语语法知识是所有课程的核心。这个核心地位并不意味需要更多的课时量,而是以语法知识为前导来安排其他所有相关课程,例如当语法讲到颜色词时,教学法就要相应的讲解颜色词教学可能适用的方法。同时在文化课上就要讲解颜色词文化义的由来,最后设置文化词的实践课。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下来,学生才能真正的学会“如何教文化词”。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了知识本身的关联性,进而让学生学会了有关联的各个课程内容。

其次,我们需要做到课程时间安排的同步性。我们了解在课程内容上以语法知识点作为前导,那么相应的语法课就要在一个阶段中首先开课,语法知识讲解结束,相应的教学法、文化课随之同时进行,可以不分先后,但是最后要以实践课结束。这便保证了课程安排的同步性。为了保证同步性,我们就不能完全确定每门课在每个阶段课时量是相同的。有的需要两课时,有的需要三至五课时,这就需要事先统一安排。现存的课程安排,每周课时一定,每门课独立进行,这样是无法实现课程的系统性的。

系统的课程安排需要建立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同步性,也只有系统的课程设置才能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而实现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宇明.汉语传播的国际形象问题[J].Global Chinese,2015年第一卷第1辑.

[2]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和语法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2(1).

[3] J.L.Austin.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