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5-12-31刘伟
刘伟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小学教学模式也面临着改革和创新,小学语文教师都在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对教学模式进行一定的创新,目前出现的快乐学习法,值得教师去探讨与思考。快乐教学倡导的宗旨是学生快乐学习,通过快乐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来阐释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笔者的研究可以对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快乐教学法 小学语文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51-01
教师与家长一直关注的问题,就是应用什么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快乐学习法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快乐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学习,让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找到快乐,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应用快乐教学法,这样不仅能优化课堂的气氛,而且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一、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快乐教学不是“轻松教学”
目前许多教师在应用快乐教学法时,会误将快乐学习法当做轻松教学,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不断的对学生降低要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不会布置给学生一定的任务量,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快乐学习法主要是根据学生的心理情况,为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让学生可以自主的去学习,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学到知识,在快乐中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教师有这样的认知,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的。
(二)快乐教学不是“哗众取宠”
部分教师认为快乐学习,就是活跃课堂的气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开心快乐,因此,会采取一些错误的教学模式,这样就会进入“哗众取宠”的误区,不仅会给学生错误的信息,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三)快乐教学不是“只能喜,不能悲”
一些教师认为快乐学习法,就是在课堂上只能有快乐轻松的氛围,要杜绝忧愁、压抑的氛围,这种看法其实是对快乐教学法有了一定的误解,会给学生带来一些错误的认知。小学生的性格本来就是多变的,所以一味地强调快乐的氛围,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二、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
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创设愉悦的学习情境,这样能够促进学生主动的去学习,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设学习情境的方法一般有三种:第一种、教师要用良好的人格魅力创设愉悦学习的情境。教师应该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以及人格魅力,让学生能够充分的信任自己,让学生愿意听教师讲课,这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第二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以师生平等的地位来维护愉悦的学习情境。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可以在心情愉悦的情境下学习。第三种、用良好的班风来巩固愉悦的学习情境,良好的班风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动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创设愉悦学习情境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对语文有一定的兴趣,才能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广博的知识感染学生,为学生学习语文做榜样。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语文知识素养,与学生交流中,应用优美的语言文字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其次,教师应该挖掘语文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优秀的文章,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入课本,领略语文知识的魅力。最后,教师应该以语文教学本身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应用多媒体展示语文教学中描述的事物,让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活跃的状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三)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
快乐的语文教学方法有很多种:第一种:导入设计优化法。教师可以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导语,例如:歌曲导入、故事导入等。第二种:快乐游戏法。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游戏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抓小鸡”让学生在短时内将文中的错别字找出来。第三种:情景表演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表演,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第四种:竞赛激励法,教师可以让学生比赛记生字或者背课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快乐学习的教学模式,不断的对快乐学习方法进行创新,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韦素琳.灵活教学,快乐学习——浅谈快乐学习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19):276-276.
[2]张力秦.快乐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1,31(3):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