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媒介融合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的创新
2015-12-31孟佳瑶
孟佳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未成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形式亟需得到创新和完善。本文就结合媒介融合大环境来探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当前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媒介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 形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68-01
随着信息化和科技的发展,当前的时代已经成为一个媒介融合的时代,电视、电脑、手机等都通过互联网形成一个新的体系,这一新的体系已经深刻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媒介融合对于教育的影响。现如今的教育环境已经充满了网络信息化的影响,不同的媒介也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中小学思想教育不能一直以老一套的方法进行,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实现形式上的创新。
一、媒介融合环境下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存在的问题
1.传媒媒介教育形式仍在主导地位,无法提起学生兴趣
媒介融合是各种媒体借助互联网平台而实现的融合,媒介融合是和媒介的创新共同发展的,媒介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关键也是在于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在当前的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教育并没有真正利用好媒介融合所带来的资源优势,在思想上、观念上都落后于媒体实践的发展。虽然看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融合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当媒介融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和思想时,教师还用原来的黑板、书本来充当教育媒介,并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育形式跟不上中小学生的思想需求的发展
当前正在接受义务教育的一代人是伴随着网络信息化成长起来的一代,这些学生从小就受到新的媒介的影响,同时媒介、尤其是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显现。电脑、智能手机等存在于中小学生的生活中,作为受教育者的中小学生,他们在思想教育上的需求是实际存在的,而教育形式上的创新也是必要的。而现在的问题是教育形式的发展跟不上中小学生思想和需求的发展,由此而形成了矛盾。
二、媒介融合环境下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形式的创新策略
1.利用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各种资源,对传统教育形式进行创新
教师往往认为,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中,学生更能够排除杂念,接收教师给出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但是,教师不能忽略,学生尽管在课堂中不接触媒介融合的信息,但是走出课堂,媒介融合的各种信息仍然扑面而来,学生会不自觉地接收到来自各种媒介形式下的不同信息,这些信息并没有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提取,中小学生未必可以做到分清事实真伪、找准思想发展的路线。一味地规避媒介融合带来的庞大信息和资源是不可取的,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主动接触媒介融合,利用媒介融合环境下所产生的各种资源,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更为自由化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心理需求、价值观念、个人成长经历等都应该受到教育者的重视,以此为前提来建立充满活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在政治思想教育中,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当下热议的话题来跟学生进行讨论,并充分利用新媒体来给学生展示相应的信息资源。
2.利用媒介融合环境下的各种媒介,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形式
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脑、智能手机所带有的各种功能为开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提供了可能性。通过微博、微信、QQ等信息交流平台,能够让中小学生更易于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其具体的实现形式可以通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来共同构建这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布平台,根据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更新发布消息,让中小学生养成接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习惯,在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复杂思想环境中学会排除网络负面思想,形成正确、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利用媒介融合的契机,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形式
媒介融合促进了信息社会的发展,但是媒体自律意识却明显还未达到应有的层面,当前的媒体似乎并未意识到媒介中纷杂的信息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但是实际上,媒体是应该负有社会责任的。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社会、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形下,媒体应当有良知、有底线。在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仅需要学校、教师来承担教育责任,媒体也应该实行一些责任制度,比如对于未成年的中小学生来说不应该展示一些不良信息,尤其是在针对中小学生而创建的一些报纸、频道中,要以正确的价值观对未成年人加以引导。
总的来说,媒介融合是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契机,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要学会利用媒介融合,而不是排斥媒介融合,积极把握一些新方法,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1]龚成.试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创新发展[J].煤炭高等教育.2013(9)
[2]李建峰,王佳政,张勋宗.媒介融合背景下校园媒体的思政教育“立体”特质分析[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