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业即将掀起一场数据化革命
2015-12-31中国行业研究网
“养猪业落后于美国”,“养猪业产能过剩”是一年来媒体上常见的报道和评论,为什么中国养猪业只有数量,没有质量?为什么中国种猪很难走出国门?中国养猪业将面临什么样的变革?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
1 数据是中国养猪业最大的缺失
数据是一个大概念,在互联网行业,数据经常被提起,大数据已经被广泛运用在IT行业,但是目前养猪行业,缺乏基础有效的数据,不仅仅是指猪价行情数据,也包括种猪育种数据,养猪场生产数据和猪场环控数据等。在不久的将来,数据将是养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014年,猪价让所有人失算了,于是人们认为猪价是不能被预测的。其实不然,因为猪价预测缺乏有效的数据支撑,政府部门公布的生猪存栏量和出栏量也只能作为参考,所以猪价几乎不可能被准确预测。假如每一个猪场的生猪引种和出售数据都可以被搜集,那么猪价就可以通过大数据精准地预测出来。任何一个行情分析师,要想准确推测未来猪价,必须依靠基础数据。
2 依据数据才能实现精细化管理
洋种猪在我国普及不过10年,养好外来品种是中国养猪场提高生产水平的关键,要想养好猪,就必须实施精细化管理。我们知道,中国土杂猪最大的特点是耐粗饲,而洋品种要想发挥较高生产水平,则必须实现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基础也是数据,我们不能凭经验来管理现代化猪场,使用哪种饲料效益更好,应该做钱肉比和料肉比数据分析得出结论;要使母猪发挥最较高生产水平,必须采取定时定量饲喂的套餐式饲养模式,每餐每顿都必须投放固定饲料量。未来猪场的核心竞争力,不只是更优良的品种,更需要准确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用数据来管理猪场。
3 依据数据才能提高猪场生产水平
只有数据,才能有效评价猪的饲养效果,只有实施数据化管理,才能提高猪场生产水平,比如我们可以实时了解一胎、二胎能繁母猪的比例,掌握哪个胎次比例较高需要淘汰,了解母猪的非生产天数。行业内的理论非生产天数是18天,猪场一般是 30~40天,但是我们使用数据软件后,发现上升到50~60天,甚至超过70天。因此,能够确切掌握猪场的非生产天数,再经过分析,就可了解猪场非生产天数的基数是否偏高,此外,返情、流产、不发情的母猪所占的比例数据也能很方便地得出,有利于提高猪场的生产成绩。
4 高效的数据收集工具是数据化管理的前提
目前大数据没有被广泛运用的关键原因是数据的收集工作和投入成本高,而使用传统的母猪记录卡及饲养员填写报表模式,从填写、录入到汇总统计,不仅工作量大,且非常容易造成误差。所以养猪业要实现数据化管理,首先要解决猪场里的数据搜集问题,目前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养猪业的数据收集带来了新的机遇。
5 使用高效的数据分析与决策软件
目前猪场的关键软件,更多是猪场数据的记录与汇总,而非猪场数据的分析和决策,假如可以收集海量数据,必然需要计算机来处理,而非人为分析。一个网站每天可以收集到10000条生猪交易数据(包括品种、交易时间、地点、买卖双方、交易数量等),通过人工分析,则不现实,这需要专门的数据分析工具生成走势图和其他数据结论,才能得出猪价走势分析报告。
6 移动化将给养猪业带来一场数据化革命
智能手机把数据收集与传输的门槛降到了最低,让每一个养猪人都有机会随时随地上网,每一个饲养员都可以连接互联网。从猪场数据收集与管理角度来看,移动化带来了如下机遇:
6.1 智能养猪设备将会传统养猪设备能硬件已被广泛应用,而养猪业也将掀起一场智能化革命,智能养猪设备可以自动收集记录很多猪场数帮助猪场更高效地管理。智能化可以人工工作,是猪场的基础。
6.2 手机管理猪场,即将推动数据化管理 当前养猪场最大的问题是难以实现电脑管理猪场,这是因为电脑版的猪场管理软件,不能做到随时随地使用,然而移动互联网为此带来了一场新的机遇。饲养员和技术员只需要通过智能手机就能获得工作指令或者生产流程提示,也可以通过手机直接上报生产数据,轻松实现养猪业的移动化管理。
7 结语
数据是一种思维方式,无论是关注猪价的数据,还是关注猪场的生产数据,都是一种对过去经验主义思维模式的颠覆,依靠数据来进行生产决策是一种新的模式。关注数据、运用数据,才能真正实现数据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