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高校残疾学生运动兴趣的因素及促进对策*

2015-12-31

潍坊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残疾运动体育

陆 贝

(潍坊学院,山东 潍坊 261061)

1 研究目的

随着教育公平理念的普及和国家对残疾人群体的关注,很多残疾学生有机会踏入高校大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因此,这些残疾学生就应和其他健全学生一样享受同样的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而不应被边缘化或孤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规定: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国家和社会在保障残疾人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基础上,为残疾人在生活、工作、教育、医疗和康复等方面提供的设施、条件和服务。

增强学生体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发展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的残疾人体育教育基本实行免修或见习等方式。这种做法看似是对残疾人的照顾,实则是对他们受教育权利的剥夺。导致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而本文主要就主观方面,也就是影响残疾学生本身运动兴趣的因素展开调查。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影响高校大学生运动兴趣的各大因素。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广泛阅读相关书籍,并结合中国知网以“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为主题,搜索相关文献进行整理阅读。

2.2.2 调查问卷法:随机选取山东省10所普通高等院校进行的调查。每所院校选取10名,共计100名残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2.2.3 访谈法:对所抽取院校的体育学院领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具体情况。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理论基础:运动兴趣的含义及其价值

运动兴趣是人们积极地认识、探究或参与体育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动力。因此,当学生一旦对体育运动有了兴趣,就会主动对于体育运动有关的事情和信息表现出特别的关注,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浓厚的运动兴趣不仅能够吸引学生参与到运动中来,更可以让学生持续的坚持体育锻炼,而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即使在体育运动中受到挫折也不会放弃,从而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

在高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育也是当前体育教育应当高度关注的议题。如果能够调动起此类学生的运动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而不是仅仅坐等照顾和关注,高校的特殊体育教育将会迈上更大的台阶。

3.2 影响高校残疾学生运动兴趣的因素分析

3.2.1 运动需要的满足差强人意

运动需要主要指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自身价值(如趣味、娱乐、竞技、健身、健美等)所产生的一种渴望趋势,或想掌握某项运动技能的一种需要。由于残疾学生特殊的身体条件,他们的运动需要也会与众不同。

(1)高校残疾学生实际运动需要

·对运动自身价值需求

表1 高校残疾学生对体育运动自身价值需求调查表

从表1可以看出,高校残疾学生最大的运动需求是健身。他们非常渴望通过体育锻炼能够改善自身的的健康水平。其次是社交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锻炼结识一些朋友,共度余暇时光。另外,娱乐、情绪宣泄、锻炼意志也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分别为80%、78%和67%。而高校残疾学生对于健美和竞技的需求并不是很高。这与健全学生的体育需求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从表1还可以看出,还有13个学生根本没有任何运动需求。由于身体的缺陷和环境的影响,他们是从心底里将体育运动排除出日常生活的。

·对某项运动技能的需求

表2 高校残疾学生对于运动项目需求调查表

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纲要》中已明确指出,“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这就为我们对现阶段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对象的界定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根据这一法规,笔者对高校残疾学生展开调查。调查发现,他们的需求与国家倡导政策是吻合的,也是希望能够专门为他们开设相应的保健课程。虽然有些高校能够根据国家的要求和残疾学生的需求开设保健课程,但是保健课程并未全面推广开来。还有不少高校并未有此举动,而只是对残疾学生进行“特殊照顾”(见表2、表3)。

表3 山东省部分高校针对残疾学生体育课程的设置情况调查表

(2)高校残疾学生运动需要满足现状

经调查发现,尽管高校残疾学生也有这样那样的运动需要。但是由于各高校针对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主要以随班教学为主。更有甚者,为了避免承担责任,残疾学生的体育课免修或见习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这就使得学生的各种运动需要变成一种虚构。在无形之中,残疾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也就被剥夺,而被逐渐的边缘化。

(3)高校残疾学生实际运动需要满足差强人意

从以上分析来看,由于高校残疾学生的实际运动需要与现实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当他们的运动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的时候,绝大多数残疾学生的运动兴趣水平会逐渐减弱。运动兴趣的减弱,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残疾学生与体育运动会越走越远。

3.3 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低

表4 高校残疾学生体育课班级排名

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与其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密切相关。现有的运动技能水平是影响学生运动兴趣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从表4可以看出,残疾学生的体育课排名都普遍较低,还出现不参与排名的情况。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高校残疾学生的公共体育教学主要采用随班教学为主。残疾学生的授课内容、方法等都与健全学生相同。这对于身体上有缺陷的残疾学生来说,他们的运动技能水平根本不可能与健全学生相媲美。即便是于较差的健全学生相比,他们的运动技能水平也会处于劣势。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残疾学生参与的自信心。有些残疾学生可能就会因为害怕“出洋相”,或技不如人而不敢于尝试。进而也影响到其对体育运动的实际兴趣。

3.4 运动内容缺乏新奇性与适合性

表5 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内容调查表

新奇和适合的教学内容对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至关重要。但通过调查访谈(见表5)发现,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各方面来看,高校对待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都未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在制定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并未考虑到残疾学生的实际需要。开展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球类、操类等竞技性较强的项目为主。对于残疾学生来说,实际的体育教学内容既不新奇也不适合他们自身。因此,他们就很难形成浓厚的运动兴趣。

3.5 获得成功体验机会少

表6 高校残疾学生成功体验获得方式调查

运动兴趣是体育学习获得成功的动力,而体育学习的成功又是激发和提高运动兴趣的主要因素之一。通常来说,成功机会大的、符合自己能力水平的,并能带来快乐感的体育运动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当学生能从自己的体育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时,就会产生满足感,增强学习自信心,并将此转化为体育学习的动力,形成良性循环。

通过表6可以看出,高校残疾学生更希望自己的成功体验是从自身的突破而获得,而不是与他人的对比获得。但是高校残疾学生的学习环境往往是在他人怜悯或歧视的环境中进行,本身就会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自身的身体缺陷的自卑感,也就很难全身心放松投入到体育学习中去。除此之外,高校和教师制定的对于残疾学生的教学评价标准与健全学生是相同的。在这种横向的与健全学生的对比去努力获得成功体验的几率是远远低于与自己纵向对比的。虽然高校或教师会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到残疾学生,但这种施舍和自己努力得来的成功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3.6 师生关系欠融洽

表7 高校残疾学生对师生关系满意度调查表

融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一种友好合作的关系,则有利于增进相互间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应该在与学生的相处中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通过表7看来,残疾学生对于老师的满意度并不容乐观。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高校实际教学中,有限的上课时间使得学生很少有机会能与教师深入了解。残疾学生的免修或见习实际上更是完全隔离了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的可能性。

4 促进高校残疾大学生运动兴趣的对策

4.1 营造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公平公正环境

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对于高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至关重要。一方面,公平公正体现在残疾学生享受到与健全学生相同的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而不能因为身体缺陷或逃脱责任而只是免修或以见习方式对待他们。另一方面,公平公正体现在他们应该享有公平的教育资源。不能因为人数少就受到轻视或边缘化。

4.2 加强宏观政策对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政策保障

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人群体的各种体育需求已经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出台了各种法律法规来保障残疾人群体的基本权利。但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多是倾向于群众体育、全民健身领域的。而关于残疾人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法规并不多见。这就使得残疾人学校体育教育无法可依,也使得很多高校有漏洞可钻,忽视了这一部分群体的利益的实现。

4.3 充分了解残疾学生运动需要的基础上,设置适合性课程

4.3.1 明确残疾学生实际需要,制定详实具体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是上好一门课程的主要前提。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校都缺乏专门针对残疾学生的教学大纲。为更好开展残疾学生的教学,必须在明确残疾学生的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制定出详实具体的教学大纲。鼓励教师学习并努力创新适合本校残疾学生实际需要的课程。

4.3.2 设计残疾学生的体育课程方案,出台切合实际体质健康标准

高校残疾学生的课程设置应遵循教学内容适合性、教学方法的新奇性、教学评价的多样性等原则。借鉴国外特殊体育中体适能评量指标,制定出相对普适的针对残疾学生的体质健康标准,加强其成功体验的获得,从而更加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而不是仅仅给予免试处理,这种看似照顾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剥夺学生学习权利的做法。

4.4 加强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学的配套建设

4.4.1 特殊体育师资培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对于高校来说,现有的师资是非常便利的可利用资源。虽然这些师资大都是针对普通学生进行培养,但他们大都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相关的体育知识储备。因此,对现有教师的特殊体育培训是最便利的一种途径。高校应在教师自愿和学校选拔的双重条件下,选拔出优秀的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并担任起高校残疾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有条件的高校,应鼓励和支持专门教师脱产进行长期针对性培训。并联合校医等具备专业技能的人员提供支持。

4.4.2 经费的倾斜投入

目前,很少有高校有专门的针对残疾学生的经费支出。而对于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来说,经费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高校应在这方面设立专项经费,并保证落实到实处,真正为残疾学生服务和改善现有的教学状况。

4.4.3 场地器材的兼顾性

高校在建立场地或购买器材时,应关注到残疾学生的实际需要。如有可能,校方可专门为为数较少的残疾学生购置符合其身体需要的器材。最起码应做到,在修建场地时要充分考虑到残疾学生的实际需要,加强无障碍设施的修建或对现有器材的灵活应用。

4.5 志愿服务支持队伍的建设

高校残疾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不能仅局限于体育课上。课外体育锻炼也非常重要。学校的志愿者服务应根据实际需要制定出细化的服务守则和激励机制,为许许多多残疾学生提供与健全人沟通交流的平台,更是给广大普通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服务社会的机会。

[1]季浏.体育心理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吴燕丹.中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体育科学,2007,27(1).41-50.

[3]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我国大学特殊体育教育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体育科学,2006,26(2):64-69.

[4]纠延红,李雪飞.高校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93-94,98.

[5]王晓林.高校特殊体育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5(2):117-119.

[6]汪海萍.美国特教印象及其思考[J].中国特殊教育,2004,(1):79-83.

猜你喜欢

残疾运动体育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不正经运动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