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合通信商用部署关键问题

2015-12-31吴丽华沈蕾

电信科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现网互通网关

吴丽华,沈蕾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有限公司网络所,北京 100080)

1 引言

运营商融合通信业务是对现有语音、短/彩信、通讯录三大通信入口的升级,在保护用户原有通信习惯、继承运营商基础通信业务全球可达性和电信级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形成以新通话、新消息、新联系为核心,功能完善、体验优良的基础通信服务,是运营商应对OTT(over the top)竞争的重要抓手。

为了保证全球互通性,运营商融合通信业务基于GSMA RCS(rich communication suite,富通信业务套件)标准构建,RCS基于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体系架构,在遵循RCS基础协议和标准接口的基础上,运营商可对RCS和IMS进行裁剪、定制和优化,以达到提升产品竞争力,降低建设成本、运营和维护难度的效果。

运营商在部署融合通信时,需要先分析融合通信业务与现有业务的关系,根据自身需要确定RCS基础业务功能集和扩展功能,并处理好融合通信业务与现有即时通信OTT业务的关系,以使业务能互促发展。在进行融合通信网络架构设计时,需要进行技术路线选择,应采用标准RCS架构还是采用SIP代理服务器(SIP proxy)提供标准接口适配,考虑节点集中部署或分散部署方案、与运营商自有OTT整合方案、与其他运营商互通漫游方案等。为了便于用户使用,对于融合通信业务应进行用户无感知的开通。目前,已开展融合通信业务的运营商均采用按流量计费方式,与现网语音按通话时长、短信按条计费的方式不同,应考虑优化资费策略和话单核减方案。

2 融合通信业务概述

2.1 融合通信业务介绍

运营商融合通信业务基于GSMA RCS标准构建,RCS从2007年开始成立工作组,其功能规范的版本经历了RCS 1、RCS 2、RCS 3、RCS 4、RCS-e、RCS 5.0、RCS 5.1、RCS 5.2共8个阶段,从RCS 1到RCS 5.2,标准规范所定义的功能越来越丰富,有效地扩展了运营商的基本电信业务范畴,有利于运营商向用户提供更多业务。RCS被认为是运营商应对OTT竞争的重要抓手,备受全球运营商、设备商、终端厂商的关注,多家国际运营商已实现RCS产品的商用。

RCS基于IMS架构,以增强地址本为基础,可以实现内容共享、文件传输、增强型消息等业务。RCS可以原生手机内置功能形式实现,即native终端,用户可以将手机地址本作为统一入口,方便触发语音、消息、内容共享等业务。但仅以native终端发展RCS业务存在受限于终端型号、且推广速度有限的问题,因此运营商可同步推出融合通信应用终端,使得不支持RCS业务的手机通过下载应用也能使用融合通信业务。此外,还可将融合通信业务扩展至PC客户端,实现同一用户多终端的协同和交互,提升用户体验。

2.2 融合通信与现有业务的关系

(1)与现有语音业务的关系

在LTE全面商用部署后,VoLTE将作为运营商的目标语音解决方案,未来运营商为用户提供的通话业务也以VoLTE为核心能力。融合通信为通话业务提供增强型的功能,如便捷的多方通话、通话过程中的内容分享、主叫信息显示等;融合通信还可为应用终端和PC客户端提供VoIP业务以及用户多终端之间的通话联动,如多终端被叫同振等。因此,VoLTE和融合通信将共同为用户提供高质量、便捷、丰富的新通话业务。

(2)与现有短彩信业务的关系

融合通信提供基于IP的即时消息服务,并兼容传统短/彩信。终端存在可用IP连接的情况下(PS域或Wi-Fi),优先使用即时消息方式发送,不发送短信、彩信,但可接收短信、彩信;终端不存在IP连接的情况下(终端仅驻留在2G/3G CS域),消息的发送体验继承传统的短/彩信发送体验。融合通信的即时消息业务对短/彩信业务将有较大的冲击,未来即时消息业务将逐渐替代短/彩信业务。

(3)与运营商已有即时通信OTT应用的关系

目前运营商也开展了即时通信OTT应用,其即时消息、文件传输等功能与融合通信的一些基本功能重合,运营商需要考虑融合通信与已有OTT应用的关系,是同时推广、业务互通,还是进行深度融合。

运营商已有OTT应用一般是以社交好友关系为基础,“社交”属性较强;而融合通信是对终端固有的通信入口进行升级,以终端原生方式存在,具备“基础通信”属性。将融合通信与已有OTT应用进行整合,有利于将OTT已有的客户规模快速迁移到融合通信,有利于融合通信在“基础通信”属性的基础上叠加“社交”属性,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通信和社交需求,进一步应对OTT竞争。

3 融合通信商用部署关键方案

3.1 技术路线选择

从GSMA RCS标准来看,RCS是基于IMS体系架构的,但IMS信令和网络开销较大,部分业务性能低于OTT应用。因此也可考虑采用轻量级的SIP代理服务器适配提供IMS相关接口,提供RCS业务,如图1所示。

两种架构的业务层相同。其中,即时消息服务器主要负责增强消息功能,包括一对一聊天、群组聊天以及文件传输等功能;状态呈现服务器主要负责实现呈现状态的订阅、存储以及发布等功能;XML文档管理服务器主要负责用户个人信息、联系人列表以及用户群组信息、授权规则等的管理,包括接入代理及验证、搜索代理、信息保存及维护、信息变化的订阅及通知等功能;IP-SM-GW负责即时消息与现网短信互通;终端配置服务器作为终端使用融合通信业务的第一个入口点,将各业务功能的服务入口 (包括SBC、业务平台域名或IP地址)通过终端配置流程下发给终端。此外,运营商还可以根据业务规划部署其他业务平台。

图1 融合通信技术路线选择

两种架构的用户与网络间UNI(user network interface,用户网络侧接口)相同,均遵循RCS标准,以便经认证的终端均能接入网络使用RCS业务。终端通过HTTPS接入终端配置服务器,实现融合通信业务入口点发现;终端通过SIP(Gm接口)接入网络,使用IMS类业务,如即时消息、群组等;终端通过XCAP接入业务平台,使用非IMS类业务,如消息存储等;终端通过MSRP(message session relay protocol,消息会话中继协议)接入业务平台,传送群聊媒体。

两种架构的不同在于控制层,具体如下。

·基于IMS的RCS架构需要部署IMS核心网,包括SBC (session border controller,会话边界控制器)、P-CSCF(proxy 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代理呼叫会话控制功能)、I/S-CSCF (interrogating/serving call session control function,查询/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 )、BGCF(breakout gateway control function,出 口网关控制功能)、HSS(home subscriber sever,归属用户服务器)、ENUM(telephone number mapping,电话号码映射)/DNS等网元,负责用户的注册鉴权、业务触发、业务路由以及与其他RCS的互通。

·基于SIP proxy的RCS架构采用轻量级的SIP proxy代替IMS核心网,将Gm接口的SIP转换为与AS之间的私有协议。为了保证与其他IMS网络、RCS系统的互通,SIP proxy需要适配提供相关的接口,如提供Mw接口与其他IMS互通;为了支持对终端进行AKA鉴权,还需要提供Cx接口与现网HSS互通。为了保证互通,在与其他IMS互通时,用户码号格式也需要符合标准要求。

基于IMS的RCS架构为标准方案,主流电信设备厂商均能提供,且其互通接口经过商用验证,产品较为成熟,缺点是需要部署的网元较多,且IMS信令和网络开销较大,部分业务性能低于OTT应用。基于SIP proxy的RCS架构一般由融合通信业务层厂商绑定开发,将SIP转换之后,可采用厂商私有优化后接口与AS交互,信令效率较高,但与其他RCS互通时可能需要联调测试,工作量较大。

3.2 节点部署架构

国内各运营商都已进行IMS网络的部署,且均为分省部署方式。若采用基于IMS的RCS架构进行建设,需要考虑融合通信 IMS与现网IMS的部署方案。

(1)集中建设独立的融合通信IMS

该方案融合通信IMS采用独立域名,作为独立的IMS域与现网各省IMS核心网互通。终端的VoLTE业务在各省IMS签约,并由VoLTE AS提供服务;终端的RCS业务在融合通信IMS网络签约,并由融合通信业务平台提供业务。终端同时使用VoLTE业务和RCS业务时,需要在两个IMS域同时注册,如图2所示。

(2)融合通信IMS复用现网IMS核心网

图2 融合通信节点部署方案,独立设置IMS

该方案下融合通信业务平台通过ISC接口接入现网各省IMS核心网,融合通信业务用户根据号段归属在各省IMS签约。由于VoLTE业务和RCS业务的接入不同,VoLTE业务是通过LTE的IMS APN接入的,而RCS业务是通过2G/3G/4G PS(分组交换)域CMNet APN或Wi-Fi接入的。因此,使用不同的SBC接入IMS核心网,在IMS核心网中标识为一个用户的两个实例,不同的实例注册不同的业务能力,需要IMS核心网支持GRUU功能,如图3所示。

集中建设独立的融合通信IMS能减少ISC接口调测工作量,加快业务上线速度,且未来有新业务对核心网有改造需求时,能快速满足需求,但媒体面也集中接入,可能影响业务质量;复用现网IMS核心网方案能有效利用现网设备,且媒体面就近接入,业务质量较有保证,但省间接口调测复杂,业务上线较慢。

若初期为保证业务快速上线采用融合通信平台集中一点设置方式。未来随着业务量增长,单点的机房条件无法承载大业务量,单点汇聚的流量较大可能影响业务质量,且从容灾角度考虑,应从一点部署扩张至多点部署。扩展至多点部署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各节点的业务划分:是按用户号段分区、用户行政归属分区,还是全局负荷分担。

·多点设置时,某些网元需要分级设置,以便实现节点之间的业务转发。如终端配置服务器需要分级设置,一级终端配置服务器为用户提供统一接入点,并将请求转发至各节点终端配置服务器。ENUM/DNS需要分级设置,二级ENUM/DNS负责分节点内部的号码解析和域名解析,一级ENUM/DNS负责节点之间解析请求转发。

· 多节点之间的网络组织方案:各类互通接口及承载方案。

·多节点容灾方案:节点之间应具备异地容灾能力,单节点出现故障时,可由其他节点接管业务。

· 节点分裂时用户迁移方案:涉及用户签约数据、业务数据、ENUM解析数据等均需进行迁移。

3.3 融合通信与运营商自有OTT整合

融合通信的“基础业务”属性与运营商已有OTT应用的“社交”属性可以互补,因此运营商在部署融合通信时,应考虑与已有OTT应用的整合,根据业务策略和业务整合的深度,有两种整合方案:互通方案和融合方案。

(1)融合通信与OTT互通方案

该方案需要设置互通网关,实现RCS标准协议与OTT私有协议的转换。由于OTT平台和接口的非标性,互通网关一般由OTT平台厂商开发。互通网关可以实现文本消息、图片、语音、视频、表情、位置信息、联系人名片等类型消息的互通。

根据互通网关的开发量,可以实现互通的业务有所不同。但该方案可实现互通的业务有限,而且可互通的业务也存在体验不一致的情况。对于用户群组、联系人等信息,由于平台之间数据结构差别较大,较难实现互通和同步,因此对于同时拥有融合通信终端和OTT客户端的用户来说,仍存在两类终端业务重复、混淆的问题,不利于业务开展,如图4所示。

(2)融合通信与OTT融合方案

图3 融合通信节点部署方案,复用现网IMS

图4 融合通信与OTT互通

为了深度整合融合通信业务与已有OTT业务,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业务体验,促进融合通信业务的发展,可以将融合通信业务与OTT业务进行融合。融合后产品形态可以包括原生手机native终端、应用终端和PC客户端,在以下方面进行业务融合。

·用户融合:将原有OTT的好友、群组、用户资料与RCS群组进行融合,融合后采用统一的群服务器。

·功能融合:保留原有OTT产品中的成熟功能,保持用户的使用体验。

·终端融合:支持多设备接入和并发,包括多设备同时登录及消息同步、被叫多终端同振等。

融合的网络方案有多种选择,可根据选定的技术路线和节点部署方案,结合现网OTT平台情况进行选择,具体介绍如下。

·将原有OTT平台改造支持SIP proxy,对外适配标准接口 UNI和 NNI(network to network interface,网络侧接口),支持RCS终端接入和与其他IMS互通,该方案改造难度较小。

·将原有OTT平台改造为RCS AS,接入融合通信IMS核心网,该方案也需要增加OTT到SIP的转换模块,与方案一的区别是只需转换ISC接口,与RCS终端、其他IMS互通的SIP接口由IMS核心网提供。

·将原有OTT平台改造为基于IMS的标准RCS架构,该方案改造量较大,基本与完全替换相同。

3.4 与其他运营商互通

融合通信相对于OTT应用的优势之一在于能实现全球可达性,因此运营商在部署融合通信时需要考虑与其他运营商实现业务互通,在保证现有短信互通体验的基础上,根据其他运营商RCS网络建设情况,适时引入互通网关(IBCF、TrGW),进一步增加互通业务类型,提升RCS业务体验。

(1)基于IMS网络的互通

运营商需要分别建设互通网关,通过互通网关实现SIP、MSRP、RTP及XCAP的互通,其中IBCF负责信令面互通,TrGW负责媒体面互通。互通网关应具备以下功能。

·安全及管理功能:信令加密、拓扑隐藏、计费结算。

·路由及寻址功能:路由解析与转发、地址转换。

· 协议互通功能:SIP、MSRP、RTP 及 XCAP。

基于互通网关可实现互通的业务如下。

·RCS业务能力指示互通:通过SIP option消息及响应,或联系人发布的SIP notify消息,携带通信能力种类信息,实现互通。

·RCS呈现业务互通:通过SIP publish发布更新状态,通过SIP notify消息携带社交呈现信息实现互通。

·RCS即时消息业务互通:通过SIP invite消息及MSRP媒体实现互通。

·RCS文件传输/内容共享业务互通:发起文件传输/内容共享之前需要通过SIP option查询对方能力,若能力匹配,再通过SIP invite消息及MSRP媒体实现互通。

·RCS视频共享业务互通:业务先通过SIP option查询对方能力,若能力匹配,再通过SIP invite消息及RTP媒体实现互通。

若运营商同时开展 VoLTE和 RCS业务,IBCF、TrGW应同时支持通话业务与消息业务的互通;若运营商采用VoLTE IMS与融合通信IMS独立组网方式,IBCF还需要支持根据业务标识路由的功能,如图5所示。

图5 基于IMS的互通架构

(2)基于现网短信互通网关的互通

在其他运营商未部署IMS或RCS业务的情况下,只能通过现网短信互通网关实现短消息互通。互通架构如图6所示。

图6 基于现网短信互通网关的互通架构

融合通信业务平台判断接收端为其他运营商用户,则将消息送至IP-SM-GW,由IP-SM-GW转为短信后,再由发送端SMSC根据现网短信路由进行下发。其他运营商用户向融合通信用户发送短信的流程与现网短信相同。

融合通信网络建设初期采用基于现网短信互通网关互通,随着其他运营商RCS业务的开展,适时引入IBCF、TrGW网元,实现基于IMS的互通。

3.5 国内/国际漫游

当用户漫游至其他运营商网络接入时,终端根据内置或IMSI推导出的终端配置服务器域名查询DNS,经DNS解析返回终端配置服务器IP地址,由终端配置服务器返回各业务功能的服务入口给终端,终端根据业务入口接入融合通信平台使用业务。

需要注意的是,GSMA定义的终端配置服务器域名是通过IMSI导出的,格式为 “mnc.mcc.pub.3gppnetwork.org”,需要其他运营商DNS能识别该域名,并转发至相应运营商DNS进行解析;国际漫游时,需要推动国际“3gppnetwork.org”级域名解析DNS的建设或由转接商负责进行域名解析。

4 融合通信开通和计费应考虑的问题

4.1 业务开通

由于融合通信业务是基础业务的升级,为了保证用户体验,应在用户首次使用RCS业务(如首次使用带RCS功能的手机、下载融合通信App并首次使用)时进行自动开通。若融合通信业务资费与现网语音、短信资费不同,还应在开通成功后下发短信提示用户。

自动开通流程需要融合通信终端与平台配合实现,用户首次使用带RCS功能的手机时,终端会向内置或IMSI推导出的终端配置服务器域名发起终端配置请求,终端配置服务器收到请求后判断用户未开通融合通信用户,向业务支撑系统发起开通流程。

4.2 计费

目前已提供RCS业务的运营商均采用流量计费,不再另行收取业务费。对于即时消息转短信业务,涉及流量话单和短信话单,为避免重复计费,需要考虑进行流量核减或短信话单核减,由于在流量中无法进行区分,因此需要融合通信平台或现网短信系统进行改造,支持标识即时消息转短信的业务,以便对行业务支撑系统进行话单核减。

5 结束语

微信等OTT业务超常规爆发增长,严重冲击基础语音和短信业务。融合通信作为“基础通信升级”,是运营商应对OTT竞争的重要抓手。但目前融合通信的大部分业务功能均与OTT应用类似,在用户看来可能缺乏创新性,只是把这些业务的提供者从互联网公司改为运营商而已。因而,在RCS部署之后,如何培养用户习惯,鼓励用户从OTT应用转移到使用RCS上,这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RCS相对于OTT的优势之一在于不同运营商的网间互通和运营商级的质量保证,因此需要众多运营商的积极参与,才能形成规模优势,有效应对OTT竞争。

[1]GSMA RCC.07.Rich Communication suite5.1 advanced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and client specific[S/OL].(2013-11-28).[2015-07-05].http://www.gsma.com/network2020/wp-content/uploads/2013/11/RCS_5.1_UNI_4.0.zip.

[2]GSMA IR.90.RCS interworking guidelines v9.0[S/OL].(2014-07-21).[2015-07-05].http://www.gsma.com/network2020/wp-content/uploads/2013/02/RCS_5-2_NNI.zip.

[3]王凡,沈蕾,张林.融合通信业务与OTT业务互通的研究与实践[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15(1):6-9.

WANG F,SHEN L,ZHANG L.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 of service connection between converged communication&OTT[J].Telecom Engineering Technics and Standardization,2015(1):6-9.

[4]李勇辉,吕光旭,符刚,等.电信运营商RCS部署建议[J].邮电设计技术,2013(4):1-5.

LI Y H,LV G X,FU G,et al.The deployment recommendations of RCS for operators [J].Design Technology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2013(4):1-5.

猜你喜欢

现网互通网关
编读互通
中日ETF互通“活水来”
编读互通
基于Relay架构的移动核心网方案研究
信号系统网关设备的优化
面向VDC组网的VXLAN控制面互通方案探讨
LTE Small Cell网关及虚拟网关技术研究
应对气候变化需要打通“网关”
LTE覆盖的评估、定位和优化
IMS彩铃与现网彩铃的业务融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