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需求调查与分析*
2015-12-31曾瑛
曾 瑛
0 前言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在政府主导下,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图书馆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涉及相关政策、资金、技术、标准和人才等内容。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在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深入发展、保障公民基本文化产品与服务享有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受经济社会条件限制,加之图书馆系统自身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事业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仍然存在社会公众不认可、不满意的地方,一些“门槛”阻碍公众与图书馆的深度互动与融合,制约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效益及发展层次[2]。因此,需要加大图书馆公共文化的公众赋权,提升公众享有、参与甚至决策的文化权利,让门槛消失、融合加深、效益扩大,破解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障碍,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赋权亦称充权、增权或增能,是现代社会工作理论的重要学术及实践概念,即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利,挖掘与激发“案主”潜能的一种过程、介入方式和实践活动。这里的“权”为个体拥有、控制与影响的能力[3]。赋权理论最早出现在发达国家的社会公共学领域,旨在提升底层人士权益[4],后逐渐被图书馆社会学所吸纳。国外图书馆赋权研究与实践集中在社区用户赋权方面,如兰克思[5](Lankes R.David)认为社区用户增权更易让图书馆获得社区信任;谢莉[6](Shelley Kathleen Jones)强调从心理、社会等方面为农村妇女赋予图书馆相关权益。与国外相比,国内学者相关研究较少,现有成果多为国外社区图书馆赋权的延续与本土化,如周园[7]强调通过提升社区居民素质及参与实现社区增权;金胜勇等[8]提出通过增权提高社区图书馆自我发展能力;王纪坤[9]提出从政治、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实现社区图书馆增权。此外,国内对公共图书馆社会责任、保障弱势群体享有文化服务等研究成果颇多,其中也涉及保障社会公民享有和参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益。但已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大多是理论方面的探讨,缺少实证研究。鉴于此,本文以社会公众赋权为视角,通过问卷调研方式,剖析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现状及需求,为进一步研究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赋权、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提出对策与建议。
1 调查概况
1.1 调查基本情况
本课题组于2014 年9- 10 月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网络和实地进行调查。其中网络调查通过互联网问卷调查网站向网民征集调查数据;实地调查选取四川省南充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部分社区,对公众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有813 人参与调查,经过判别、剔除,回收有效问卷708 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7.08%,然后采用SPSS 和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2 样本基本属性
调查样本分布广泛,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性别上,男女比例为391∶317;职业分布上,离退休人员18.79%,事业单位人员16.81%,个体私营15.82% ,企业职工14.97% ,学生12.29% ,公务人员6.36% ,进城务工人员5.51%,教师3.95%,待业2.96%,其他职业2.54%;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29.10%,高中24.86%,大专16.38%,大学本科19.21%,研究生10.45%;年龄分布上,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40- 49 岁28.39%,50 岁及以上24.72%,20- 29 岁19.92%,30- 39 岁16.38%,20 岁以下10.59%。
2 数据分析结果
2.1 公众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认知、使用与评价
调查显示,公众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了解程度较高:非常了解(429 人)占60.59%,有所了解(234 人)占33.05%,不了解(45 人)占6.36%。同时,公众接受服务的频次不稳定,经常接受(248 人)占35.03%,偶尔(419 人)59.18%,从未(41 人)5.79%。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与公众间存在一定的双向影响。总体上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对公众影响力(70.90%)远远高于公众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影响力(14.27%),前者几乎是后者的5 倍,见表1。公众对影响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缺乏必要的信心。
表1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与公众相互间影响程度
调查显示,公众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认同度与满意度较低:认为存在诸多问题(367 人)的占51.84%,一般(192 人)占27.12%,非常不好(96 人)占13.56%,高于非常好(53 人)的7.48%。
2.2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生态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融入度较低,仅有117 人(16.53%)表示能够融入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中,344 人(48.59%)不能够融入,195人(27.54%)不清楚,其他52 人(7.34%)。公众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了解程度偏低,仅7.91%(56 人)表示了解,有所了解(187 人)占26.41%,不了解(465 人)占65.68%。
公众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定位统计结果显示:图书馆服务制度、社会学习氛围、信息领导人、文化政策、信息服务者是当前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主要生态特色,而赋权关系(涉入权力、执行权力、直接权力、上位权力和强权力)等权益较匮乏,见图1。
图1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生态定位
大部分公众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现状担忧,认为非常好的(23 人)仅占3.25%,一般的(121 人)占17.09%,存在诸多问题的(427人)占60.31%,非常不好的(137 人)占19.35%。
2.3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障碍分析
2.3.1 认知障碍
认同(非常赞同+ 赞同)“地方政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重视程度不够”占56.22%;认同“文化主管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重视程度不够”占57.91%;认同“图书馆系统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认识程度不够”占75.00%;认同“公众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认识不够”占42.37%(见表2)。
2.3.2 政策障碍
由表3 可知,认同(非常赞同+ 赞同)“国家层面针对性政策缺乏”占35.03%;认同“地方主管部门针对性政策缺乏”占42.37%;认同“图书馆针对性制度政策不足或执行不力”占67.24%;认同“不同图书馆系统间缺乏协同发展政策”占比24.15%。
表2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认知障碍分析
表3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政策障碍分析
2.3.3 标准障碍
由表4 可知,认同(非常赞同和赞同)“图书馆对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标准难以统一”占33.89%;认同“跨区域、跨领域的公共文化服务合作标准难以统一”占24.16%;认同“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技术标准难以实现”占47.88%;认同“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预期难以度量”占56.64%。
表4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标准障碍分析
2.3.4 管理体制障碍
由表5 可知,认同(非常赞同+ 赞同)“各类图书馆隶属不同主管部门,难以协调”的占48.02%;认同“激励机制不完善,且已有机制未能发挥”占62.01%;认同“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评价体系缺乏”占47.18%;认同“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保障机制不完善”占72.31%。
2.4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需求分析
调查发现,大部分公众认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是必要的,其中43.08%(305 人)认为非常必要,认为必要(158 人)占 22.32% , 一 般(132 人)占18.64%,不必要(83 人)占11.72%,非常不必要(30 人)占4.24%。公众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态度:支持(486 人)占68.64%,不支持(24人)占3.39%,视具体情况而定(157人)占22.18% ,不 清 楚(29 人)占4.10%,其他(12 人)占1.69%。超过6 成公众在争取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过程中有“积极、乐观”心态(见表6)。
表5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管理体制障碍分析
表6 公众争取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心态
个体增权的聚集点是案主(个体)自身影响社会环境能力的提高。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注重个体心理目标的实现。调查发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自我价值、福祉感、自信、满足感、自尊、自我意识、控制感占比均超过6 成,权力感、自强、自我效能与自重等也有所体现,具体见图2。
图2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实现的心理目标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公众赋权具有多样性、普惠性、人性化等特点,赋权与增权内容均如此。依图3 的数据,认同赋权是公众赋权最重要内容,蕴含着大众对资质、资格、能力、信心等方面的心理渴求与实现欲望,破除物理、制度、心理、社会、经济、文化等门槛;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内容相对应,资源赋权需求占比同样高达8 成;参与赋权、监督赋权、信心赋权和技术赋权也同样占有较大比重;机会赋权和决策赋权是公众赋权的高层次理想状态,也有一定需求;其他赋权内容占14.97%。
图3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主要内容
公众争取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赋权或增权须经过较为复杂且不同于一般权益增加的过程。调查显示,大部分公众认为赋权包括同化、渗透、融合三大过程,三种过程各有侧重;同时,也要经过冲突、鉴别、竞争等过程,具体见表7。
表7 公众争取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必经过程
那么,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实现还需要哪些保障呢?调查发现,超过8 成的人认为需要以下保障措施:政策法规、制度规范、奖惩机制,标准统一、道德制约、群体维护、技术支撑也需要加强,还需要注重权利抑制、风险预警等措施。此外,在其他保障中,主要涉及财政专项拨款和服务队伍建设两大保障途径。具体见图4。
图4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保障需求
3 建议
调查发现公众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入及影响缺乏信心,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及其公众赋权认可度和满意度均较低。大部分公众处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低层权力位态,公众赋权认知、政策、技术和管理体制等四大障碍严重制约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和均等化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公众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赋权发展有着较高的支持度和较大期待,大部分公众认为是必要的,并且支持全面落实,以“积极”“乐观”心态参与公众赋权的争取。对赋权心理目标、主要内容、关键过程与相关保障,一些公众也提出了特定需求。有鉴于此,笔者从四个方面探索推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建设对策。
3.1 提高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关注范围与关注度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相关主体认知是首要问题。从国内现实来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享受的主体有限,且设置大量的非合理的“主体门槛”。长期累积的历史因素叠加导致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主体冷漠,特别是服务主体权力冷漠。因此,有必要增加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关注范围与关注度。首先,要强化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社会认同观念,增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主体间性”。根据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对“主体间性”[10]的界定,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系统中,社会公众(用户)应把自我看作是与其他主体(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者、公共文化产品制造商、公共文化服务领导者)的共在,强化赋权主体存在感。其次,增加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主管部门、监督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通过积极的对话与沟通,自上而下获得支持,获得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管理者的认同,为社会认同与政策支持打下良好基础。最后,加强社会宣传,凝聚共识,通过网络媒介、公益组织、相关协会团体等渠道,积极宣传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大众享有的公共文化服务权益,使得社会各界都能感受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公益性、合理性及可行性。
3.2 完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标准与规范
为实现和保障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赋权,需要完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政策法规保障。但从全国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相关的政策法规看,相比较其他领域,还存在滞后现象。因此,国家应以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为重要内容,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地方政府应制定《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促进条例》,出台科学、规范、适用、易行的标准体系,以法律、法规形式确立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地位及保障措施等。这些政策法规要明确体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基本内容,推动建立以国家标准为基础、地方政府标准和行业部门标准为辅的赋权标准与规范体系。积极开展试点运作,破除服务“主体门槛”,最大化、最优化凸显公众享有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同时相关行业主体应建立相应的标准服务标准与规范工作机制,明晰公众赋权底线标准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覆盖范围、均等化程度,建立对应的评价标准体系,制定绩效考核标准。对相关主体进行公众满意度测评,提高社会第三方参与评估占总评的比重,做到评估结果与部门业绩挂钩。
3.3 促进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管理升级
根据问卷调查,公众认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在管理协作上存在较多问题,图书馆系统间、图书馆系统与其他相关领域间缺乏联动机制,导致公众享受到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受到限制,这与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目标及公众赋权本质要求相违背。现有研究及实践表明,包括高校图书馆、图书馆联盟等在内的服务主体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11-13]。笔者认为,需要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开展联动服务,建立一个包括地方文化主管领导、图书馆领导、公共文化服务专家及社会公众代表在内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委员会,下设职能部门,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研机构图书馆等机构组成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内联盟,与图书馆相关的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文化宫和农家书屋等部门组成外联盟。在委员会的协同管理下,开展公众赋权试点方案实施、监督与评估,打破体制机制限制。公众有序免费享受图书馆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参与其文化产品采购、存储、加工及利用全过程,对其管理组织、重大事务决策有特定的权力。
3.4 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效益与层次
公众赋权是社会质量的重要维度[14],在一定程度上,它是提升个人福利状况和潜能,提升社会诚信、社会创新、社会福利、社会包容及社会凝聚的重要技术工具。相应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更需要技术支撑,主要包括对应领域的社会政策技术、社会宣传技术、案主激发技术、服务改进技术、组织管理技术、规范标准技术、风险规避技术和论证评价技术等。这些技术隶属于社会技术范畴,涉及到技术工具、技术标准、技术方式、技术路径、技术保障等,并以实现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为目标。此外,多元激励机制也应成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助推器,依据激励主体关系不同,主要包括正向激励、逆向激励、双向激励、对等激励、互斥激励等;依据激励内容,主要涉及政治激励、社会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福利激励、信心激励等;依据赋权内容,主要涉及参与激励、监督激励、决策激励、机会激励、技术激励、心理激励等。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技术与激励机制可以显著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效益与层次。
4 结论
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是现代图书馆社会责任、社会服务理念和社会包容性的重要体现,作为一项长期性、复杂性与实践性兼具一体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本文从公众赋权角度概括了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公众权力生态及需求焦点,从理念与主体、政策与法规、管理与联动、技术与机制等层面提出推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的建议对策。但囿于问卷样本及课题涉及领域的复杂性,研究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的研究主题将集中在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公众赋权内在动因、技术标准、激励机制及评估体系等方面。本文为提升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众权力研究提供参考。
[1] 朱国萍.公民文化权利与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J].情报杂志,2008(6):120- 122.
[2] 刘沫.试论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途径及能力提升[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0):18- 20.
[3] 陈树强.增权: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新视角[J].社会学研究,2003(5):70- 83.
[4] 范斌.弱势群体的增权及其模式选择[J].学术研究,2004(12):73- 78.
[5] Lankes R. David. The ethics of participatory librarianship[J]. Journal of Library Administration,2008(3/4):233- 241.
[6] Shelley Kathleen Jones.The community library as site of education and empowerment for women:Insights from rural Uganda[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2009,59(2):124- 133.
[7] 周园.对城市社区图书馆发展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11(S1):10- 12.
[8] 金胜勇,张欣.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社区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4- 7.
[9] 王纪坤.社区增权——社区参与图书馆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情报资料工作,2013(5):94- 97.
[10] 马晓辉.胡塞尔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哲学路径[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4,60- 61.
[11] 朱林.高校图书馆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可行性研究[J].图书馆,2013(2):61- 63.
[12] 蒙德成,王彩云.高校图书馆有效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4):14- 16.
[13] 许子媛.图书馆联盟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服务共建研究[J].图书馆,2013(4):31- 33,41.
[14] 杨团,葛道顺.社会政策评论(第1 辑)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