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大数据体系支持大质量工作格局
2015-12-31戴宇欣张正敏
文/戴宇欣 张正敏
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同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中国质量(北京)大会上再次指出, 要努力构建全社会质量共治机制,坚持标准引领、法制先行,树立中国质量新标杆,推进质量社会共治的大幕由此全面开启。在此背景下,建立企业主体、行业自律、政府监管和公众监督的质量社会共治模式,已经成为创新监管模式、提升监管效能、促进质量整体提升的发展方向。建立相关方共同关心质量、维护质量、发展质量的质量治理模式,必须建立质量信息共享交流机制,坚持“数据说话、技术执法、科学治理”,以质量数据体系为专业支撑的政府监管和社会参与是质量共治的基本前提,更是大质量工作格局形成的核心支撑。
数据孤岛效应仍然掣肘质量共治工作的有效推进
政府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科学、有效推进,尤其需要数据的支撑,但目前质量数据碎片化、孤岛化现象依然严重。举例来说,工业产品的质量监管信息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掌握,食品、药品及医疗器械等相关产品的质量监管信息主要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掌握,而农产品的质量监管信息则主要由农业监督管理部门掌握,各条线质量数据自成体系,大质量的数据仍是一个个孤岛。正是这种信息的离散化直接影响到质量监管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加大了产品质量情况追溯的难度,造成政府管理资源的浪费。
对于企业而言,一般仅能掌握自身产品的质量数据,对于上下游产业链的质量风险和总体质量状况,通常缺乏全面的了解和科学的评估。从行业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上游供应商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必然会对下游企业造成影响,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质量水平,进而引发系统性的市场风险。质量数据获取和行业共享困难已成为制约企业、行业质量水平提升的瓶颈问题。
社会公众是质量消费的直接受众,苦于目前尚无有效的渠道可以全面了解产品和企业的质量情况,质量信息不对称导致社会公众难以真正发挥质量监督的作用。社会公众(尤其是消费者)由于缺少获取产品质量信息的有效、统一渠道,造成其在选购时存在盲区,容易产生质量纠纷,影响到消费体验。个别企业利用目前质量信息的不对称,经常在市场中踩黄线,不重视产品质量的自我提升,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屡屡发生,直接影响到正常的市场秩序。
专业数据平台是质量社会共治的核心支撑
要破解上述瓶颈,切实发挥质量社会共治的集合效应,构建全市层面集中统一的质量专业数据平台是不二选择,也是国际惯例。通过质量专业数据平台的建设,能够切实解决质量数据来源单一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也为监管部门的权威发布和主动推送信息提供了一个统一且具备公信力的公共载体,为质量社会共治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专业化支撑。
对于政府而言,平台汇集了全市层面完整的质量数据,包括企业的基本信息、质量监督管理数据、消费者质量投诉信息等。通过数据信息的共享和融合,打破现行管理制度下质量监管工作中的数据分割分治局面,为政府开展和创新质量监管模式提供全面的专业支撑。多维度的数据不但能够服务政府对质量的全过程监管需求,通过构建分析模型和数据挖掘,还能够定量分析质量监管的有效性、有效提升风险预警的准确性,与目前开展的质量抽检工作形成良性的互补。
对于企业和行业而言,利用质量专业数据平台,除了可以掌握自身质量状况外,还可以获悉所在行业的其他企业质量状况以及全行业整体情况,真正地做到知己知彼。另一方面,行业和企业还可以借助质量专业数据平台全面掌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质量状况,从而提高行业防范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和水平。
对于社会公众和消费者而言,借助质量专业数据平台,消费者能够准确获得企业的基本信息、动态质量状况,使其在消费前对企业有较全面的了解,有效避免因不客观宣传而导致的损失,能第一时间精确地维权,有效履行社会监督,从而倒逼企业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利于形成多方参与的质量社会共治的良性循环。
上海市具备质量专业数据平台建设的工作基础
质量工作体系运行卓有成效
基于多年努力,上海市的质量工作体系运行卓有成效,在全国范围具有示范和引领效应。市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标准化联席会议等质量和标准化领域的工作机构已经基本涵盖了与大质量相关的各个政府部门,全市质量发展规划、政府质量工作考核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已全面成型。市质量技监局、市工商局、市食药监局、市建管委等相关部门在各自职能范围内开展了条线上的质量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发布。在行业层面,上海市率全国之先,成立了行业质量工作促进会,承担基于行业质量数据为基础的行业自律职责。在技术机构层面,市质监系统各技术机构以及其他专业技术机构也积极参与大质量工作,在质量软科学研究、企业质量技术服务、标准、计量和检验检测服务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全市的大质量工作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以下简称“市质标院”)作为市级层面唯一的集质量与标准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技术机构,目前不仅借助上海标准化信息服务网承担着全市标准信息公益性服务的供给,还借助于国家编码中心的部署统一管理本市并共享全国的商品条码信息。2015年,上海市质量数据中心设立于市质标院。由此,市质标院承担起了上海市质量状况分析、区县质量考核、质量金奖评审、质量伤害信息监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品牌价值测算等专业支撑工作,具备了全面承担上海市质量专业数据平台建设的专业经验和技术储备。
质量数据获取稳定可持续
质量数据来源获取的稳定可持续是数据平台建设的关键,上海市质量专业数据平台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三大类:
①政府相关部门在履职过程中主动搜集或自然生成的质量及其相关的数据。例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建设管理部门等的监督抽查数据;企业基本信息;产品信息等。此类信息主要服务于企业、社会公众等,并且为质量分析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②行业组织、技术机构、公益性第三方等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自然产生的质量数据。例如企业质量信用、质量伤害监测数据、客户满意度等信息。此类信息主要服务于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是分析评价工作的重要参考数据。
③通过大数据技术,从互联网中主动搜集的质量相关数据。例如国内外标准信息、进出口产品质量状况、检验检疫数据、舆情动态、客户投诉等信息。此类信息主要服务于政府、企业等,并且为质量分析工作提供补充数据。
目前,上海市在上述信息的采集与共享方面已经具备了扎实的基础。政府监管信息已通过本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了一个可共享的载体,市行业质量工作促进会、各个质量专业技术机构也通过自身的工作广泛采集了行业和企业的质量信息。目前的问题是除了标准信息已在上海标准化信息服务网上实现归集和提供公共服务外,其他质量专业数据还没有实现在全市平台上的归集和专业分析。作为上海市唯一的质量与标准化的公益性专业机构,市质标院已经具备了质量专业数据平台建设的全方位的储备,目前已完成了上海质量发展与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运维的总体策划设计。
上海质量发展与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框架构想
定位与框架
上海质量发展与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将秉承“专业、权威、公益”理念,打造一个市级层面统一的质量与标准化权威的公共数据中心,将实现标准与质量数据的最全面归集和最权威的专业分析,平台致力于服务本市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中心与质量高地建设的专业支撑需求,专业数据平台的功能框架见图1。
图1 上海质量发展与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想
根据总体策划,拟建设的上海质量发展与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将打造“全标准、大质量”的数据体系,以支撑上海市大质量工作格局的完善。在支撑政府层面,基于风险监测、风险预警等质量数据和分析信息,政府能够大幅提高质量抽检、质量监管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在服务行业和企业层面,以市场风险、质量评估评价等为基础的质量信息,为行业自律和企业自身质量的提升提供一体化的数据来源,支撑行业自律的方向性和企业质量提升的目标性。在社会应用层面,为消费者提供全面了解宏观层面质量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质量信息,为其参与质量社会共治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与的渠道。
核心功能
①质量信息查询功能。可提供涵盖企业基本信息、产品质量信息、服务质量信息等的查询。政府、行业、企业和消费者可借助此功能,满足各自的需求,从而实现质量信息的归集、共享与公开。
②质量分析功能。可针对区域、行业和企业开展针对性的质量分析。政府通过区域分析,可以评价区域的整体质量水平;行业通过分析结果可掌握本行业的质量综合状况和识别质量风险点;而企业则能够对其质量信用、品牌价值以及满意度等进行评估,了解其在行业中的相对水平。
③质量风险预警功能。可提供质量评估结果和趋势分析。政府可对出口以及国内市场的质量风险进行预警和预防,前瞻性规避系统性风险;行业和企业则可借助行业质量的综合信息,科学布局行业产业链和企业供应链体系,识别并规避进出口贸易和国内市场的质量风险。
④标准文献信息服务。可提供标准信息的数据化服务产品,功能覆盖标准文献管理与服务全流程,提供文献题录与全文查询、标准有效性验证、国外标准服务等 ,可为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提供定制服务。
结 语
社会共治是新时期质量监管工作的新模式、新方向。作为社会共治的专业数据载体,质量专业数据平台建设将契合质量发展对专业质量数据归集和分析的综合性需求,为质量各相关方提供集成统一的专业化质量数据产品服务,进而解决质量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为质量社会共治提供坚实的专业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