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中文化”的破与立
2015-12-31王玺昌
文/王玺昌
目前,现代文化已经步入了全面发展、全面繁荣、全面开放的历史新进程,我国的文化事业开始向纵深发展,文化产业标准化的建设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文化产业标准化如果做得好,将会推动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反之,就有可能扼杀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影响传承。
不要“笼中文化”
在笔者看来,文化大致分为几大类。一个是科学文化,就是文化的学科化、艺术化,比如艺术、国粹、书法、曲艺、设计等等。二是社会文化,其实就是社会组织架构,包括制度、民俗。三是生活文化,吃穿住行,和我们生活相关,包括酒文化、餐饮文化、服饰文化等。四是经济文化,也称为商品文化,和产品、商品、市场有关。
对于科学文化而言,需要标准,没有标准的科学文化就不能学科化。同样,艺术的评判和鉴赏也需要标准,否则很难衡定艺术的水准。但是,在社会文化中,一些标准基本上是约定俗成的,是一种社会审美心理的本能反映,它的标准是不固定的。比如说审美、服装和发型,100个人有100种看法,这个不是唯一标准能衡量的。这就是文化为什么谁都懂,谁都能说几句,但是谁都说不明白。
因此,某些文化领域中,有一些内容是可以标准化的,有一些内容却不可以。每个人的需求是多样的,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变化。同样都是汉族,都是上海人,有本土上海人、籍贯为江浙的上海人、还有祖籍在北方的上海人,每个人的文化背景、传承、积淀,甚至家庭背景、成长的经历都会对文化审美产生影响,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把文化放在一个笼子变成笼中的文化,这就不是文化了,文化必须是开放的,是传承的,是变化的。正因为这样,才形成了一个多彩的世界。
硬件切入点
文化内容因需求多变而不能标准化,但是我们可以在某些环节实行标准化,以便于能够更好地提供服务。比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标准,是硬件,要多大的面积,要配备哪些功能,可以标准化。对专业剧场来说,一般舞台的宽度不能少于18米,高度不能低于30米,15米舞台的台高,上面还有吊颈15米,这些都可以标准化。
浦东新区公共文化硬件的标准化工作,就很值得借鉴。
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可以为人们基本文化交流提供载体和保障。浦东新区基础文化设施建设的第一手段就是标准化:城区步行十分钟要有一个文化活动设施、郊区步行15分钟能找到一个文化活动的场所,这是最基本的底线和标准。浦东新区是二元结构,既有高度发展的城区,也有相对落后的郊区,两地的人同属于一个城区,但是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标准、内容都是有差异的,这是因为我们的地区发展不均衡,文化服务不均等所造成的,浦东新区是通过基础文化设施的建设来尽量改善这种不均衡。同时,通过先进的互联网手段、数字化手段覆盖更多的人群,让主流文化的传播更有效率、更有价值、影响力更大。
此外,浦东新区正在着手筹备构建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建立国际文化交流10大基地,覆盖演艺、创作、交流、培训等等。
保留文化的“个性”
文化产业标准化是项利国利民的工作,需要我们加大投入力度,但在这过程中需要谨慎,把握一个度的问题。做得好,它可以加快人们认知的过程,加快文明传播的速度,在很多方面交流起来更容易,比如世界通用语言英语,就是语言上的“标准”。但如果一味追求标准化和模式化,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就会失去,仿佛是克隆出来一样,会造成迷茫。
文化的差异性是文化的个性所在,是一个文化的品格、品质所在。文化如果没有多样性就会失去活力和独立的地域标志、身份标志。如果都用标准,必然会扼杀文化的创造力,整个社会的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秦朝时期的焚书坑儒,对于国家的形成起到了正面作用,但却对文化发展起了阻滞作用。所以,秦朝不是文化的繁荣期,只有在盛唐时期,经济高度繁荣和开放,我们的文化才是繁荣的。文化繁荣的标志是多样性、影响力、传播的半径,留给后人的影响力和当代世界的影响力,是考量文化繁荣与否的标准。
我国的文化产业标准化事业起步较晚。2007年,文化部颁布了《文化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07-2020)》,对文化领域的标准化建设作出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
8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标准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涉及文化产业领域的安全、环保、质量、工艺、功能、资质、消费者权益保护等各个环节,覆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演出场所、社会艺术教育、社区文化设施、文化娱乐场所、网络文化、动漫游戏、乐器、工艺美术等各个领域,为繁荣我国文化事业和发展文化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传承也要创新
在我国文化产业标准化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继承肯定要标准化、学科化,这些是目前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内容,都是很好的继承。比如说非物质文化,故宫是文物,故宫的建筑工艺和历史传说故事却都是非物质文化,这些东西是没有标准的,需要我们在当代整理挖掘、梳理清楚以后变成一种学科化的文化遗产留给后人,后人在继承时,为了方便学习把它标准化、学科化、规律化。
创新不能仅仅拘泥这些,创新必须要结合自己生活的时代、所从事的行业、所代表的区域、所面临的人群,然后进行传承。在当前上海建设科创中心的背景下,文化和科技的结合是创新最主流的方向。先进的科技和创新,必然会改变人们文化传承的渠道和交流形式,这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传统的三大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受到了互联网的冲击,市场份额不断萎缩,这就是科技创新带给人们新的交流方式和信息获取渠道后,所产生的结果。一些夕阳产业消失,新兴产业出现,墨守成规和固步自封绝对阻碍不了整个社会前进的脚步。
此外,若要保障我国文化的传承,必须要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中央提出所有政府所属的文化单位、文化企业都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就是要突出它的社会效益,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传承。社会的力量、社会的主体、社会的企业可以市场化程度更高一些,但是要保证我们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够在政府为主导的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产品、文化发展和文化运营当中体现出来,要保证我们优秀文化传承的根脉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