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民族教育的大手笔

2015-12-31曹雄

新商务周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自治区宁夏少数民族

本刊记者 曹雄

基于“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本世纪初,宁夏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使民族教育腾飞,持续走向辉煌

徐胜凯/摄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党中央如此界定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作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少数民族自治区域,教育是社会繁荣、民族振兴的根本,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之一。

正是基于此,2001年9月7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本着“西部大开发,宁夏要争先,教育是关键”的理念,以战略气魄和高瞻远瞩的眼光,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教育条例》。由是,使民族教育腾飞,持续走向辉煌。

坚持“优先发展,重点扶持和提高质量效益并举”的原则发展民族教育,是实现民族振兴的根本措施。为此,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在自治区民委和教育厅专门设立了民族教育管理机构;并在相关专业学校,选择回族,举办妇女师资班,培养九年义务制阶段和更高层次的民族老师,加强了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政府牵头,民委协调实施,从少数民族的实际出发,在经费上予以倾斜和特别照顾。并从高层向低层,分层次大力开办多种类型的民族学校,以降分与经济补贴相结合,定向招生,扩大民族人才队伍,声援经济建设各条战线;并组织发达地区,将人才和资金物质,以输血形式对民族地区开展对口支援。

自治区在投入3.4亿元实施第二期义教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的基础上,从2001年起,每年筹措1000万元资金,计划用5年时间,建成100所达到自治区先进水平的标准化回民中小学校,使之成为全区民族教育的窗口;并致力于寄宿制回民中学和自治区重点高中民族班的建设,建立和完善了对贫困山区家庭困难中小学生的助学制度。又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发展远程教育。十数年下来,宁夏民族教育,终于硕果累累。

一、民族教育成果展示

其一,宁夏现有民族中小学217所,已建成175所标准化回民中小学。并创新民族教育发展模式,在首府银川建成了在校生规模达到1.6万人的优质民族教育扶贫学校——六盘山高中和育才学校,使全区少数民族在校生比例达到40.71%,实现了与少数民族人口自然比例基本一致的目标。

其二,全区幼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44.6%;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103.5%;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8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1.4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2.54%。义务教育由基本普及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迈进,高等教育实现了大众化目标。受惠最大的是少数民族群体。

其三,优化资源配置,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撤并教学点,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建教育强县(区)14个,占全区县(市、区)总数的63.6%。并不断加强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改造,通过“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捆绑式”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措施,促进了县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又以园丁工程、继续教育工程、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工程,开展网络教育和校本研训,提高师资水平。以16700特岗教师的53%补充农村学校,有效缓解了民族地区教师数量不足和学科结构性短缺的矛盾。

其四,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致力于民族高中班的建设,从六盘山中学、育才中学、固原一中民族班到银川一中、九中民族班,以及永宁、灵武、吴忠、同心等地的回族中学。近5年,为高等学府和各条战线输送了4万余名高材生,其中一半以上是回族。

其五,专门的民族中专和高等学校民族预科教育有所发展。除建于上世纪的伊斯兰经学院和同心阿拉伯语学校、吴忠少数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外,又使创始于1989年,2005年为自治区教育厅、民委、宁夏大学共建的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至2006年成为教育部全国高校民族预科基地。

其六,以少数民族占多数定向培训的726名硕博研究生已成功完成学业,回到宁夏人文和经济建设的各条战线,开始发挥骨干带头和科技创新的作用。

二、民族教育窗口展示

其一,宁夏伊斯兰经学院。

宁夏伊斯兰教协会主办的地区性宗教大学。创始于1985年,1988年初迁至银川市西门桥西新校舍。学院的任务是专门为宁夏地区的穆斯林宗教事业培养爱国、爱教、具有较高伊斯兰教学识和科学文化知识、密切联系群众的青年宗教教职人员。还将有计划地组织宁夏著名伊斯兰教学者和资深伊玛目(阿訇),系统研究伊斯兰教和《古兰经》,培养伊斯兰教高级专业人才。

伊斯兰发展银行(设在沙特阿拉伯)以113.8万美元(约合今3亿人民币),对该院校舍的建造给予了资助。其新颖、别致、古朴、典雅、庄重的建筑布局和园林建设、配套的校园设施,极富民族风格和伊斯兰建筑特色。作为宁夏伊斯兰教知识的园地,为宁夏219万穆斯林所热爱,并受到国内外穆斯林关注;其培养的高级宗教人才,散布在自治区各地清真寺和宗教部门,成为以爱国尊教精神传递伊斯兰文明的使者。吸引了国内外一批穆斯林代表团和宗教界、学术界著名人士前来参观、考察、访问,进行学术交流,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其二,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卞新群/摄

作为培养民族预科生的专门教育机构,创建于银川金凤区宁夏大学南校区。有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25人,在读博士生3人,研究生以上学历者达71.4%。现有少数民族预科生1681人,区内生832人,区外生849人。学生来源于18个省区的19所高校,其中区内高校3所、区外高校16所(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教学设施先进齐全。

20年一路走来,步步登高。在"百行德为首,成才先成人"的培养理念指引下,预科教育学院以高水准和高追求,坚持了预科教育与本科教育的无缝对接,自然过渡。累计为全国22个省区、各类高校,培养了近万名预科生,使他们以健全的体魄、坚强的信念、饱满的精神,合格地进入本科学习,以保姆式的关怀体贴、严师的教育熏陶,使37个少数民族学生得以升入神往的大学,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为此得到各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认可。

其三,少数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宁夏少数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是吴忠师范。2001年三校合并(吴忠师范、职业技术教育中心、职工中专),成为自治区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宁夏第一所公办职业技术学院。

学院几代教职工弘扬了“艰苦创业、负重拼搏”的传统,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办学水平、办学层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办学环境根本改善,实力显著增强。现有国家财政支持重点建设的骨干专业2个,自治区骨干专业3个,自治区精品课程6门,立项并完成自治区科研课题25项。学院坚持以高等职业教育为主体,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为两翼的发展格局。已与区内外50多家企事业联合,建立了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培养了5738名成人本专科毕业生。运用14个工种的技能培训和鉴定资质,培训各类社会人员32375人,完成技能鉴定13886人。突出的民族教育成就使学院荣获“全区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自治区文明单位”等称号,并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其四,宁夏同心阿拉伯语学校。

1985年3月,世界伊斯兰发展银行投资近80万美元,在同心县城西建成由13座建筑组成的园林式阿拉伯建筑群。她是我国唯一一所阿拉伯语中等专业学校。

学校以阿拉伯语教学和中等师范教育为特色。学生来自宁夏南部贫困山区,全系少数民族,回族占90%以上。其中,女生占学生总数的绝对多数。

30年来,学校结业、毕业生近4000名。有百名阿拉伯语专业毕业生在沙特、苏丹、埃及、科威特、也门、利比亚等国留学或担任翻译,近千名毕业生走上了乡镇领导岗位,还有相当一批毕业生成为农村小学的教学骨干。由于其在民族教育事业上的杰出贡献,学校被誉为"开在宁夏南部山区的一朵民族教育奇葩"。如今,学校的阿拉伯语专业已开始面向西北五省区和河北省招生。自宁夏成为丝绸之路中阿经济贸易的平台和中国向拉伯开放的窗口以来。学校的阿拉伯语专业,更成为不可或缺的翻译及外贸人才的培训基地。呈现了蓬勃向上的发展势头。

其五,固原一中宏志班。

在盛极一时的"五原书院"基础上兴建的固原一中,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培养了58届高中毕业生和79届初中毕业生,为固原地区的教育事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学校先后创造了宁夏高考文理双状元同出一校、全国第一位北大“校长直荐生”考取状元、多项单科成绩保持或刷新宁夏最高记录的优异成绩。其学子大多来自贫困山区,常常是家庭经济条件难以维系学业。为了让成绩优异的山区贫困学生圆大学梦,本世纪初,中央文明办率先决定,每年给每生捐资3000元,资助固原一中招收一个高中“宏志班”。受此精神鼓舞,2002年秋季起,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协调民委、文明办、教育厅,委托银川一中、固原一中各开办一个高中“宏志班”,等同于中央文明办补助标准,招收100名山区民族学生。榜样的力量鼓舞着区内外优秀企业和企业家,也纷纷慷慨解囊。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深圳晓扬公司教育专项基金在固原一中资助50名品学兼优且家庭贫困的高中女生,每人每年1200元,共计18万元。建立了才女晓扬班。而宁夏知名企业家—寿鹏置业公司董事长杜寿鹏、秦立荣夫妇也照此标准,创办了固原一中“鹏荣班”。义举解决了寒门学子的求学困难,在他们面前展开了锦绣前程。“宏志班”学业成绩直线上升,高考重点上线率稳定在90%以上,自2005年以来,一直保持全自治区前茅,为南部山区培养和储备了大量高精尖人才。

牟将/摄

其六,六盘山高级中学与育才中学。

为提高南部山区人口素质、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自治区党委、政府创办这两所区属重点高中。从2003年8月起,正式面向宁南山区八县和各移民吊庄区免费招生。政府提供农村学生每年1000元的生活补助金。少数民族学生享受降低20分录取的政策照顾。两校拥有一支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的、力量雄厚的优秀师资队伍。以“现代化、高质量、有特色、创一流”的办学目标,把“特别有理想、特别有人格、特别讲文明、特别守纪律、特别有毅力、特别有作为”作为育人标准,形成了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办学伊始,就成为南部山区优秀学子心目中向往的成材基地。口碑良好,社会效应强烈,以其学校办学条件一流,师资队伍一流,管理一流,质量一流,成为“扶贫教育、民族教育、优质教育”的示范窗口。在校生已达万名,累计为全国高校输送了18000名优秀学子。双方成为自治区模范集体,多次被中央各媒体报道。

猜你喜欢

自治区宁夏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自治区方志办、自治区档案馆工作座谈会召开
少数民族的服装
宁夏
走进神奇的汉特-曼西自治区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宁夏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