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辉塞上光阴新 民族和谐夙梦圆—宁夏民族工作成就综述

2015-12-31曹雄

新商务周刊 2015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宁夏少数民族

本刊记者 曹雄

宁夏回族自治区一直保持着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成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大好局面

正是春风骀荡,“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日子,宁夏“民族工作会议”于4月27日下午在银川阅海会议中心举行。由国家民委副主任陈改户亲临指导、自治区四套班子主要领导齐集、刘慧主席主持的大会,以地方最高规格,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准确把握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坚定信心决心,提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近一个甲子的峥嵘岁月,宁夏作为五大自治区之一,一直保持着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光辉典范,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党的民族政策优越性和生命力的有力印证。

自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以来,宁夏先后颁布实施了149个地方性法规,充分行使民族区域自治权,从无民族问题引发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发生。这在于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坚持“两个共同”的主题,抓住“团结”和“发展”两件大事,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将各民族拧成一股绳,向着共同的宏伟目标,维护了宁夏各民族和睦共处、众志成城的大好局面。

一、以自治区民委牵头,致力于民族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和贯彻落实,团结合作、和谐共荣的理念深入人心。

中华民族开天辟地、披荆斩棘,在经济文化交流、共同抵御外侮中实现了民族的大融合和民族的高度自治。在这片土地上,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因此,宁夏民委得以从“三不离”出发,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基层延伸,以丰富多彩,接地气的“民族团结月”“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事迹巡回演讲”“民族工作进社区”“民族团结进校园”等各种宣传教育,在全区形成了人人珍惜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民族地区的工作,离不开心向执政党和具有民族凝聚力和样板作用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他们,使其获得平等的执政权利,是党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原则。以之为纽带,可及时了解乡村社区、街巷阡陌民情、民气、民心、民意,做好稳定工作,维系社会和谐。从这样的大局观出发,宁夏各级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已逾4万人,厅局级干部297人,市县党政领导,少数民族干部比例达到29.3%,基层一把手已占51.9%。历届各级人大、政协中,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代表和委员所占比例均高于汉族。

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是自治区民委工作的准绳。以之引导宗教界人士争做“政策法规普及员、慈善事业宣传员、民风建设讲解员、党群关系联络员”等,共同维护团结、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旗、党报党刊、农家书屋被引进清真寺。并借助阿訇讲经,在伊斯兰教义中摈弃邪教和极端宗教思想,将爱国、兴国、和谐理念深入教义。

甘霖普降,东风送暖。政府研究制定了教职人员参加社会保障办法,实行专业教职人员生活补贴,引导信教群体,既念教义经,也念致富经,切实把心思放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致富奔小康上来。不受极端宗教邪说影响,维持了国内、区内的大好局面。

破解影响和制约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瓶颈—地理环境和财政经济制约问题,关键在于政策的扶持。自治区能全额、全方位地将中央民族地区补助费、专项资金用之有度,在制定重大政策时优先考虑。专题研究西海固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发展问题的会议及时而给力。进入本世纪以来,以专项资金,实行财政“以奖代补”;而全区性的建设项目,也侧重于少数民族地区。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布局,有针对性地实施中南部大县城建设、危房危窑改造、城乡饮水安全等项目,力求使这里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在短期内有较大改善。10年来,中南部地区经济年均保持了12%以上的增速,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彭阳县梯田建设杨宏峰/摄

扎实的宣传教育和政策扶持,构建了宁夏民族团结、安定和谐、丰衣足食的升平景象。宁夏获得了国务院团结进步奖的最高荣誉,而使百姓得沐甘露,真可以说“春辉塞上光阴新”。

二、百年树人。民族地区的未来,在于立足时代需要,培养胸怀广阔、识见敏锐、能力突出、实干苦干的后备人才。即寄望于民族教育。

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注意民族教育,意欲将民族团结熔铸为一种人生理念和固有意识,成为宁夏人毕生维护的信念。为此,自治区民委与教育部门联手,纳民族团结教育于学校课程体系。明确规定小学三年级以上到高中阶段,开展民族知识启蒙、民族常识和理论教育;高等学校开设民族宗教理论与政策课程。分类型、分层次抓好课程的专业引领、教学指导、师资培训、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工作;并建立专家库,整合社会科学资源,致力于民族政策科研、课程建设和教学服务。这一切已经显见成效,收获颇丰。

在宁夏,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已达40.71%。回族聚居9县区,校舍安全工程投入资金和重建加固校舍面积分别占建筑总量的49.5%和41.5%。8年来,全区共招聘16700名特岗教师,53%分配到少数民族聚居区。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少数民族全覆盖。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少数民族享受资助学生比例已达35%。免费营养午餐使中南部32万中小学生受益,民族学生占55%以上。

民族教育捷报频传。少数民族学生高考录取率,由10年前的18%增长到34.6%;定向培养少数民族硕博研究生726人已回到宁夏建设的各条战线。为了创新模式,实现有益的教改,宁夏实施了六盘山高级中学和育才中学育才工程,将中南部地区优秀民族子弟收归首府,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累计培养毕业生18000人。而银川一中、吴忠中学、固原一中民族高中班,用同样模式培养了优秀毕业生5500名。

教育事业发展、惠民政策实施,使各族人民欣享阳光雨露,增进了凝聚力、向心性。培育了大量的民族后备人才,使宁夏建设事业薪火相传,代有俊杰,持续繁荣。

三、紧抓基础设施,解决路、水问题,改善中南部民族区域地理环境,造福于民。

在宁夏民族区域建设中,水的问题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也是民委参与经济建设、决策谋划需要着力用心的问题。

要改善宁夏中南部山区和干旱地区居住的少数民族的地理环境和生活处境,就得围绕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特色城市化和生态移民攻坚及节水工程等中心工作,结合水资源保护利用、人居环境改善等部署,根据宁夏各地气候、地形、雨量的不同,遵循“北监督、中修复、南治理、局部重点保护、沿黄治理提升”的防治思路。惠民生、保长远,为自治区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少数民族区域拓展空间,丰富建设内容。

为此,宁夏以中部干旱带高效节水补灌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为重点,从上世纪80年代至本世纪初,建成西海固、红寺堡、盐环定、西海固扩灌四大扬水工程和多处中小型扬水引水工程,将黄河水引上了亘古荒原,引向开发区、综合经济区和居民点,解决了工业用水、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建成了24处超万亩的灌区,灌溉良田745万亩,改良盐碱地217万亩,粮食总产量比1958年的9.75亿公斤提高了五倍左右。南部山区以库井灌区高效节水灌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为重点,坚持“修水库、筑塘坝、打机井、修梯田、铺管网、通自来水”,着力推进生态节水农业。并依托泾河、庄浪河引流,大兴农田基本建设,水浇地亩均产量已达到旱地的10倍。小流域综合治理,建成193座中小型水库、塘坝,2.2万处水池、1600多眼机井,库井灌区灌溉面积已达50万亩。山区经济条件为之一变,温饱已成现实,小康就在眼前。

苦甲天下的少数民族群居的西海固,缓解了“灌水难、排水难、吃水难、行路难、环境差”的问题,形成了“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小沟通大沟、大沟通河流”的农田水利格局。开发区日新月异,工业和综合经济也得到蓬勃发展。

四、实现局部的民族融合,开创移民依靠政府资助、建设新家园的大格局。

30456平方公里的南部山区八县(银南的同心、盐池和固原市的固原、西吉、海源、彭阳、隆德、泾源)是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低下、社会环境封闭的赤贫地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先后实施吊庄移民、“1236工程”移民、异地扶贫搬迁移民,收效显著。而“十二五”期间,根据中央“规划”要求,宁夏将持续对中南部地区7.9万户、约35万人实施移民搬迁,计划投资105.8亿元。

图片由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提供

这次移民规划建设安置区344个,其中,生态移民25.9万人。除开发土地集中安置和适度集中就近安置外,也采取插花安置的方法,北移生态移民至黄河沿岸环平原山麓。宁夏也将首次尝试劳务移民,通过协调务工人员签订就业合同、住房合同和保障合同,实现迁出群众稳定就业。中央补助投资将全部用于建设群众基本的生产设施和必要的生活设施。为了完成这一规模宏大的移民工程,宁夏各级政府和民族事务委员会全力动员、周密部署、完善政策、得力措施,在做好少数民族工作、设计好民族聚居区,兴建宗教处所、维护民族宗教信仰前提下,实现了群众满意、诚心拥护配合。并以新思维,赋予了他们生活的希望和发展变革的机遇。

移民安置点新房规划整齐,供水、供电、广播电视、乡村道路、伊斯兰教堂,煤炉、煤炭、太阳能灶等齐备,移民们告别了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深山,搬迁到宽敞而崭新的川区,住进自家的小院落,过上了整洁、卫生、文明,类似于现代城市的生活。有序的扶贫安置、移民搬迁,辅以开发区和科技园,提供技术培训、就业机会;在宜居宜安、有业可就、有田可耕,大大优于旧家园的状态下,安定了人心、稳定了社会秩序,真正和谐了社会。

固原新貌徐胜凯/摄

五、兴办民族企业、发展民族贸易,壮大民族龙头示范企业,扩大少数民族就业面,为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持续的改革开放,为民族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宁夏穆斯林也在自己擅长的商贸领域、民族特色和地方优势领域找准了位置,成为新兴产业的生力军。在这一大好态势下,为了规范民族贸易企业认定管理工作,宁夏民委会同财政厅、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联合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民族贸易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规定企业的认定原则、条件和程序、组织管理和监督法则,以资格审查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及应有权利。成立联合专家评审领导小组,常年受理企业申请、分批认定;并定期评审;通过者可按规定享受国家民贸贴息优惠政策;对实际已退出民族特色商品领域的企业,则适时清理、调整,取消资格。

民委指导帮助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国家“三项民贸优惠政策”,千方百计为民族特需商品生产企业争取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有力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其组织认定的民族贸易企业已达96家,充分享受了2.88%优惠利率贴息的流动资金贷款、技术改造贴息贷款、生产补助资金,维持了持续繁荣。

民委和政府还注意发展壮大一批有规模、有市场、有影响力的民族龙头示范企业,对周边民族地区实行“辐射拉动”“产业链拉动”“就业转移拉动”、“民族团结示范”。完全由回族企业家创建管理的中银绒业股份公司,已成为世界羊绒收购的特大户、高档羊绒系列产品的世界生产大户,有能力在灵武以100亿元投资,兴建新兴产业园,引进国外高端设备和管理经验,生产羊绒和亚麻制品,从而势压内蒙鄂尔多斯羊绒,成为产业真正的龙头。

民委确定的银川市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已有38家,其十大类百余种产品可满足回、蒙、藏、维吾尔、哈萨克、东乡等30多个少数民族特殊生产生活需要,远销云南、新疆等23个省(区、市)。清真牛羊肉、调味品和羊绒产品远销约旦、马来西亚、利比亚、香港、美国,出口额已达1000多万美元。

正因为宁夏的民族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方面成为了民族地区的表率,才最终形成了“民族和谐夙梦圆”的大好局面。

任重而道远。负重前行,其志不衰的宁夏民委正如贺兰骏马,扬鞭奋蹄,驰骋向明天!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宁夏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民族团结之歌
少数民族的服装
宁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宁夏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宁夏:首办立法论辩会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