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移民村到少数民族特色村—永宁县闽宁镇原隆村“变形记”
2015-12-31脱俊彩
本刊记者 脱俊彩
为生存,求发展,回、汉群众告别贫困家乡迁至生态移民村;讲团结共致富,曾经的生态移民村转型成为今天的少数民族特色村
生态移民,亦称环境移民,指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或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地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在另外的地方定居并重建家园的人口迁移。
西海固,是黄土高原西吉、海原、固原、隆德等7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是我国最贫困地区之一。1972年,这里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已有60多万人迁出此地。2011年,宁夏启动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5年内,又将有35万贫困人口告别西海固,实现异地安家、创业、致富。
原隆村,自治区“十二五”期间在永宁县境内最大的生态移民村,因移民来自固原市原州区和隆德县,故名原隆村。自2012年5月开始第一批移民搬迁至今,目前原隆村已搬迁安置14个村民小组1987户10515人,其中回族705户3337人,汉族1282户7178人。
3年来,原隆村的回汉族群众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共建家园,开创幸福的生活。2014年,原隆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曾经的生态移民村完成了少数民族特色村的转型,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活力十足,充满希望。
美丽新家园,幸福新生活
原隆村位于永宁县闽宁镇镇区以北201省道西侧,是自治区“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的永宁县境内最大的生态移民村,移民来自隆德县的和固原原州区两县区的山河、三营 9个乡镇。
原隆村分为南北两片,是回、汉两民族混居的村落。其中北区是400户汉族民居,砖木石结构、红墙赤瓦,极富闽南建筑特色。闽宁镇作为福建和宁夏对口扶贫协作的典型,这样的“红砖民居”象征着民族团结、东西合作的典范,屋顶华丽动人的“燕尾式”脊角装点着和谐美丽的原隆村;而南区则是800户具有浓郁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回族民居,具有民族风情的文化墙、伊斯兰风格的文化广场和回族长廊是原隆村的地标性建筑。
搬迁至今,原隆村的村容村貌已初具规模。走在原隆村笔直整洁的村道上,崭新的移民新居整齐划一,幼儿园、学校、卫生室、商店、休闲广场、交易市场、社区活动中心……一个成熟社区该有的设施,在这里一应俱全。
人们看在眼里,美在心里,赞在口里:“宽敞的房子、配套的健身广场、漂亮的幼儿园、热闹的农贸市场……我们也过上城里人过的日子了,这在以前想也不敢想!”
“家家自来水入户,村里的生产用水设施也配套完善。现在用水和以前站在黄泥坡上接天雨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房子盖得美气,出门就是柏油路。打工、种地、上学都方便。以前老家山大沟深,娃娃上学要步行好几公里。如今娃娃能就近上学了。”
“政府把我们搬迁来,还给了这么多的优惠政策,我们可以去种葡萄、盖房子、到纺织厂上班,总之,搬到这个地方来就是让我们勤劳致富过好日子。在原来的老家虽然饿不死,但是靠天吃饭没前途。我们当然愿意走出来勤劳致富。”
原隆村的移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远不只此。据了解,2012年,针对新移民“人生地不熟、办事困难”的问题,永宁县投入两万元在原隆村建起民生服务全程代办点。如今在原隆村,村民不用出村,就能享受到社会保障、民政救助、建房审批、涉农补贴、就业创业等各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民生服务全程代办点已经融入移民的生活。现在有个啥事,移民都会想着到那儿解决。”原隆村村委会主任马志祥介绍。
对于所有村民来说,回汉民族之间的和谐、融洽、互相理解、互相包容、相互团结才是他们真正幸福的基石。“村里的民族团结要搞好,民族搞不团结,啥事都干不成。”在几户村民家中,大家众口一词。“基于原隆村的居民民族特点,这儿的民风建设尤其重要。”闽宁镇党委副书记王永强说,在原隆村,遵纪守法是最基本的原则。村党支部努力做到邻里矛盾靠前化解,干部以身作则,教育和引导广大回汉群众主动交流,相互了解,风俗习惯上互相尊重,生活细节上相互包容,有效维护了民族和谐团结。
此外,村里还积极配合永宁县政府“永宁好人”“德润回乡”“善行回乡”等主题活动,通过推出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起到引领示范作用。“3年来,原隆村从未发生过严重的民事纠纷。”马志祥欣慰地说。
发展有思路,致富有出路,原隆村华丽变形
3年来,如何让生态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始终是当地政府思考并为之努力的问题。
自2012年被自治区民委确定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起,原隆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打造发展特色产业成为其富民强村的首要发展规划。
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依托贺兰山东麓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生态气候条件,结合当地产业发展,3年来,原隆村大力发展有机枸杞种植,通过建设酿酒葡萄种植基地,帮助村民增收。目前,永宁县政府通过组织群众采取土地流转的方式,引进宁夏福润源、大地公司集中发展酿酒葡萄2400亩,已完成种植1500亩。“经过在葡萄基地里的实用生产技能培训,现在移民们对种葡萄致富有信心得很。”马志祥说。
脱俊彩/摄
没养殖经验,投入资金短缺,却能够分享养殖肉牛带来的收益,这样的好事对原隆村的移民们来说已不是美梦。如今,通过肉牛托管养殖项目,他们的美梦就要成真。据了解,托管养牛,是永宁县政府惠及贫困移民的一项脱贫方案,主要依托当地的养殖龙头企业宁夏壹泰牧业公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这个脱贫方案内容就是贫困户与企业签订肉牛代养协议,对肉牛进行托管。贫困户户均托管2头肉牛,托管期限3年,户均每年分红4000元。”宁夏壹泰牧业负责人介绍说,“大多数移民贫困户没有养牛经验,单打独斗无法见效益。将牛‘托管’在我们这里,他们不仅有稳定的收益,还可以外出打工,增加收入。”
如今,在原隆村,让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青岛昌盛公司投资建设的光伏科技大棚项目了。光伏农业科技大棚是一种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棚顶太阳能发电、棚内发展农业生产的新型光伏系统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温室顶上,太阳能光伏设施可以满足温棚温控、灌溉、照明补光等电力需求,余电还可以并网销售给电网公司。温室内,立体化的种植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空间,提高了单位土地经济效益。据悉,光伏科技大棚内引进试种的食用菌、茶叶、航空蔬菜等新品种长势良好。光伏产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不久的将来,若能带动周边移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也不失为致富的一条好路径。
打工归来脱俊彩/摄
3年来,为加快劳动力转移进程,原隆村积极实施生态移民培训工程,针对不同年龄层次、文化结构和从业特点,以及培训就业需求,实施新型农民、“阳光工程”、扶贫中长期、农民工技能等培训项目,不断提高移民转移就业能力,并通过劳务派遣公司,进行劳务输出。
此外,永宁县政府、闽宁镇还深入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大型企业与移民新村加强合作,引导移民转移就业。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且低能耗、低污染企业在移民新村投资建厂,实现移民就近就地安置就业。离原隆村不远投资建厂的宁夏中银绒业的纺织厂就有效解决了村中女性移民的打工出路。
据统计,去年原隆村人均收入已达9002元,主要由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劳务输出和转移性支付四部分组成,其中劳务输出占60%。
从生态移民村到少数民族特色村,原隆村的“变形”其实就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问题,这个变形的完成也是由“输血”到“造血”的自我转换。“我一辈子的梦就是搬出‘西海固’。现在,党和政府确实费了心血,不仅给我们搬到这个好地方,还让我们走上了致富之路,以后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村民的这一心里话应是对原隆村“变形记”最好的注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