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绩效审计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
2015-12-3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审计处刘晓华马晓霞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审计处 刘晓华 刘 琴 马晓霞
一、引言
近年来,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受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取得了很好地进展。高校的审计部门基本上已经独立,不再与纪委监察或财务合署。各高校基本上都成立了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或经济责任审计领导小组,审计力度明显增强,出台了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方式、方法,并逐渐成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重点放在了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廉洁自律等方面的评价和监督,而对领导干部所应担负的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机关效能建设责任等方面履行情况没有进行审计评价。
2008年,国家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2010年5月,中央五部委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的《2010年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导意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经济责任审计是建立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基础上的绩效审计”。2010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涉及到扩大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的审计关注重点。2011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高校经济责任的审计内容中就包含了绩效审计。
至此,审计人员逐步意识到,过去单一的、按部就班的经济责任审计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不仅是经济责任审计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但是,我国的绩效审计尚未形成系统的技术、方法,也没有形成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尚处于探索阶段。
二、经济责任审计融入绩效审计的意义
第一,经济责任审计融入绩效审计是对当前国家发展形势的科学理解。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大力推动绩效审计,到2012年我国绩效审计将在所有的审计项目中展开。我国各高校应结合实际,建立起对领导干部履职期间担负的财政财务收支责任、政治责任、社会责任和机关效能建设责任等方面的评价方法体系,加强对领导干部绩效责任履行情况的审查和评价,从而顺应全国审计发展的趋势。
第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融入绩效审计是社会需求推动的必然结果。我国高等教育预算经费逐年增长,同时高校办学自主权和资源配置权增强。高等学校(尤其是部属高校)作为公共机构,有很大部分的经费收支是国家预算收支,使用的是国有资产,加之现代社会和公众对高等教育十分关注,高等学校不仅要承担资源运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内部管理制度和纪律法规遵循方面的受托责任,开展常规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要承担资源运行效益的受托责任,对社会高度关注的关于“如何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率,资源在配置和利用方面是否合理,管理的效益性如何以及社会责任履行等情况”给予合理的评价。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管理质量,优化办学水平。高等学校是一个专业化培育人才、教授科学的公共机构,科学管理学校是保证办学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为了促进高校的科学管理,应该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绩效责任方面履行情况的审查、监督和评价,从而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科学、合理和切实可行的建议,促使高校在使用资金和配置资源时充分考虑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树立绩效观念,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发展。
第四,有利于加强对领导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在我国,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增强对领导权力监督和制约而推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形式。因此,高校内部审计要积极、充分地发挥作用,监督和制约好领导运用权力情况。通过对领导使用财政、财务资金情况和经营管理情况的审计,遏制由于领导个人专断、暗箱操作或不科学、不民主决策等造成的损失、浪费,甚至凌驾于法纪法规和管理控制制度之上出现贪污受贿、私设“小金库”等情况。通过经济责任审计可以监督领导的决策行为,资金使用、管理的效益性,从而增强对其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融入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当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困难,笔者向湖北省高校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问卷共发放了50份,收回有效问卷38份,回收率为76%。现结合问卷调查情况分析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审计观念未完全转变。高校审计人员对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的认识度还不够。从调查情况可知,对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的迫切性和必要性问题,71%感觉到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迫切并认为很有必要,29%认为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不迫切也没有必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71%认为有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情况、遵纪守法情况、廉洁自律情况、固定资产的增加和管理情况,8%认为固定资产的增加和管理情况不是重点,21%认为还包含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对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的可行性,11%认为可行,76%认为有难度,可以先试点,13%认为不可行,原因是目前开展时机不成熟或开展起来难度太大。
二是绩效视角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面临诸多困难。目前高校经济责任中主要运用的是传统财务审计方法,注重确认和复核,对于调查、统计和分析等现代审计方法的应用较少,对审计事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审查难以体现,同时缺乏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方面绩效评价比较灵活,因被审计责任人所在地区、部门及审计期间不同,效益评价就会存在很大差别,绩效评价标准难以统一;另一方面绩效评价指标具体应包含哪些方面,没有正式的规定可以借鉴,只能靠审计人员摸索、实践和总结。从调查情况可知,对绩效视角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53%认为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26%认为是绩效审计评价方法和指标,21%认为是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内容、方法和指标。
三是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还未普遍推行。高校目前处在一种探索阶段,对经济责任中的绩效问题做了尝试,但是广度、深度很难把控,预期效果也达不到,同时也增加了审计难度。从调查情况可知,对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的开展情况,53%考虑过在经济责任审计中融入绩效审计,13%探索过绩效审计视角下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思路和方法,3%开展过绩效审计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但是效果不理想。
四、基于绩效审计视角的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建议
第一,转变观念,将绩效审计理念融入经济责任审计。目前高校的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的财务收支审计区别不大,基本上以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出发点,还未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为重点范围进行全面的评价和问效。这种传统经济责任审计的缺点不能全面反映领导干部的业绩和存在的问题,加之有些审计人员认为融入绩效审计难度太大,还未完全考虑、研究融入的方式、方法。因此审计人员一定要转变观念,克服、解决实际困难,加快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转型,结合绩效审计的理念开展经济责任审计,使审计评价更加客观、公正,审计结果利用率更高。
第二,运用绩效审计方法,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在实施审计过程中,既要运用翻阅账务、抽查会计凭证、询问等传统经济责任审计方法,也要运用审阅法、观察法、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等绩效审计的方法,利用计算机、审计软件辅助审计,突出对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查,扩充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满足不同需求者对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期望。
第三,完善绩效审计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构建绩效视角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目标,从行政管理、重大决策、工作业绩、廉政纪律、社会效益五个目标层来建立,既包括定量指标又包括定性指标,在综合评价中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赋予指标不同的权重。行政管理方面,应建立考核被审计对象在管理过程中的绩效指标和合规性指标;重大决策方面,把重大经济决策作为重点,对决策机制的建立、决策制定的合规性、投资项目的决策效果以及决策执行情况分别建立合法性、效益性指标;工作业绩方面,突出对绩效的评价,既要考核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又要审核教学科研管理效果,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责”并“勤政”;廉政纪律方面,重点考核领导干部在经济事项中是否按照国家规定行使个人的管理权,是否存在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等情况;社会效益方面,充分考虑绩效审计的特点,将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履责社会效益纳入审计范围。
第四,加快开展试点,稳妥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将绩效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工作的一大创新,肯定会给审计人员带来困惑和困难,增加审计工作难度。对此,高校应该先尽快开展项目试点,从小单位、小部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入手,寻找合适的方式方法,积累经验,等到业务熟练,时机成熟时将情况复杂单位、部门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纳入试点范围,逐步稳妥地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的结合,为全面开展新型经济责任审计奠定基础。
[1] 赵雪梅、马春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创新研究——基于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视角》,《财会研究》2013年第11期。
[2] 熊敏荣:《浅谈经济责任审计和绩效审计的结合》,《价值工程》201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