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与农业云的催化
2015-12-31邢帆
文|本刊记者 邢帆
在自然界中,巧妙的组合总是能让人喜悦,但在农业生产中,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结合虽然足以令人振奋,却显然不是巧合。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实现我国经济腾飞及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一直在探索农业发展的道路,并在农业科技、经济和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物联网技术为人所知是因为其在交通、医疗领域用得比较多。而农业方面用得却比较少,安徽朗坤物联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朗坤物联网”)在2010年从事农业行业的物联网推广,相当于把物联网的技术用在农业方面。简单来讲就是用传感器的一些设备感知植物或者是动物生长的环境以及本体信息,类似于生长的空气温湿度以及果实大小,茎秆粗细等,通过这些数据了解动植物的生长情况。采集这些数据以后,结合农业知识,建立模型运用云计算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指导农业生产合理投入。
物联网与云的结合不是巧合
在自然界中,巧妙的组合总是能让人喜悦,但在农业生产中,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结合虽然足以令人振奋,却显然不是巧合。朗坤物联网副总裁李刚介绍,在农业领域将物联网与云计算相结合的想法的确不是巧合,而是产生于实际工作中。他解释:我们的客户一般都是农业企业,规模比较小的占多数,属于中小型企业,效益比较低。但是无论规模如何,企业都希望发展得更好,我们也希望将客户体验、销售、服务做得更好,通过云的方式,可以把几百家企业的信息放到我们的销售云上面,并且通过社交的途径提供服务。农业企业本身的管理人员或者是技术人员素质相对低一点,他们不太了解技术,但对手机的使用很熟练,所以利用移动应用终端的功能,可以让沟通便捷,降低了销售人员的销售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
谈起多年来的推广经验。李刚颇为感慨,他说:“农业是一项极为特殊的行业,很难将已经成型的业务系统进行推广,举例来说,以前用CRM系统是无法想象的。农业企业大部分是技术比较薄弱的,对他们来说物联网技术还是一项新兴产业,刚刚起步。但为了实现物联网的真正价值,需要实时和这些企业进行沟通,他们遇到问题了,我们要及时解决,打电话既无法实现准确也没有办法保证信息的留存。但通过社交、微信,建立论坛的方式,却能够避免上述问题。同时,通过建立社交平台,可以让被服务的企业之间相互交流,促进提高产品质量。”
以前服务人员实现服务很难,一天只能跑几个企业,乘坐飞机、火车,甚至汽车、电动车,才能跑到这些企业里面去,时间成本极高。利用销售云,降低了沟通成本,提升了服务效率和满意度,也让农企感受到了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相结合的好处,尽管他们可能暂时还无法理解技术本身,但却能感受到实惠,这个门算是打开了。
全程监控引领新方向
一直以来,朗坤物联网致力于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农村物联网相关技术的开发和系统集成,以及农业物联网技术支撑体系和产业应用体系建设,现今已经成为国内农业物联网领军企业之一,是国家农业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工作组发起单位和牵头单位。目前,朗坤物联网重点开展物联网技术在鲜活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和“农超对接”中的应用,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在生产、加工、检验、物流、销售全产业链上的全程监控,保障农产品在“农超对接”中质量安全和全面追溯。
全力打造一整套农业深加工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以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全产业链质量安全和监控,确保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质量安全和全面可追溯。通过开发物联网技术,不仅仅是从源头开始,还使所有农产品深加工的各项生产要素都纳入质量控制的范围,更是为我们每一个人的食品安全和健康提供了保证。与此同时,朗坤物联网还积极同各级政府合作,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系统的高端解决方案。例如,朗坤物联网首倡的“农业云”将集农业信息化、大田苗情监测、远程专家会诊系统、政府监管指挥平台、农民远程教育、农产品商情发布、农产品在线交易以及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与监管等为一体,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便捷和低成本的服务,为政府部门提供全面的基于真实信息的汇总分析和决策支持。
事实上对于食品安全的监控一直是长期话题,对于有资金有技术能力的大型企业来说,只要思路对,技术到位并不难。但朗坤物联网面对的恰恰是那些没有资金,也缺乏技术能力的中小型农产品企业,而这些企业却又广泛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因此在这些企业中实现“农超对接”和产品安全可追溯,需要更多的铺垫。
李刚说:“举个例子,像我们的农业大棚,传统的种植是靠感觉,稍微好一点点的就是靠看,是不是缺水了,是不是要施肥,这种种植方式的产量很低。比如说我们和以色列合作小西红柿(圣女果),国内一个大棚只能产到4到5吨,国外可以产到40到50吨。差距在于人家能精准地知道植物什么时候缺水,什么时候施肥,但我们的传统方式无法实现。利用物联网技术就能够适时采集植物的生长数据,通过数据模式得到植物正确的生长规律,再以云的方式将这些分析结果实现共享,让在田间工作的人员能够在缺水的时候,就可以适当地浇水,很精准地知道动物、植物的长势情况。再比如我们有一种传感器可以测果实的大小,果实每天长一毫米,我们都知道,如果有两天不长了,其实用肉眼是看不出来的,但数据能反映出这个植物可能有问题了,这种应用在草莓和圣女果的种植中尤为突出。这种更精准、更准确地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方式,也是我国精细化农业生产的方向。”
用技术强化农业信心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强国”,这样的概念几乎一致存在于国人的脑海中,但当今天我们看到上文中提到的十倍甚至更大于其他国家的差距时,又该作何感想?农业想要变强,仅靠老天的恩惠早已无法圆梦,必须依靠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目前,朗坤物联网服务的几百家企业范围内,因传感器部署产生的数据量很大,基本上每五分钟就采集一次,会有几个PB的数据。根据不同作物、不同地区的农业专项知识,建立不同的生态模型,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分析。朗坤物联网在现有的云平台中进行了二次开发,形成符合农业生态特点的个性化系统。
李刚评价,在没有云服务之前,朗坤物联网采用的是传统的销售模式,随着发展,考虑到农业企业的运营特点就是按需购买,比如三个月、两个月,按量;或者是按单位的,单位是多大,数据量就是多大,放多少传感器,就采集多少数据。但在云平台下,例如在与以色列的合作中,利用云平台的运营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一两个人可以种很多亩地,有很专业的服务公司为其服务,这能大大降低双方企业的运营成本。
随着云产业的逐渐落入实处,很多专业的云服务公司也在积极开展各自的业务,并迅速地占领多方市场。当问及这是否会与朗坤物联网形成竞争关系时。李刚还是相当有自信的,他说:“农业方面的专业性非常强。就像我们到医院体检一样。从植物果实大小、叶片温度,到猪、牛的体温是多少,这种专业、精准的生理感知传感器,是我们公司的核心。这些数据收集上来以后,还需要技术人员能做分析。就像医生一样,心电图不是随便能看懂的。目前我们在不同地方和很多的农业大学合作,将整个研发的团队放在在农业大学里,把IT知识和农业知识结合起来,以确保我们的开发在农业方面能起作用。如果是纯粹的IT企业是做不了这个事情的。”
2014年朗坤物联网申请到一个重点实验室,以前这类实验室只对科研机构批准,而第一次授予企业的机会让朗坤物联网倍感珍惜。他们联合安徽农业大学,中科院合肥分院,把三方的资源整合在一起,形成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刚接着说:“这个实验室就在学校里面,我们可以把专业的IT知识和农业知识结合起来进行突破。不然的话,只是传感器突破了,后面的突破不了,也是不行的。”
此外,朗坤物联网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涉及大棚农业,还有水产、畜牧,还有小麦和水稻,小麦和水稻是国家关注的粮食安全。应用遍及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以传感器,自动化采集和人工的辅助系统进行分析为主。并在省范围内建立 “真种子、真化肥、真农药”三真服务和溯源网络平台,通过在全省重点乡镇的示范应用,实现了广大农民在购买种子、化肥、农药时通过手机或拨打一个指定电话根据产品上的条码数据即可即时了解种子、化肥、农药的溯源,避免买到假货,避免造成种植农作物时因使用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而造成的收获时颗粒无收的不可控局面。通过工程中心实现的种子、化肥和农药等生产资料在生产、供销、使用等环节中的全面追踪,为广大农民提供查询服务。
农业的发展,历来在传统上都是撑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大事。在拥有众多土地以及人口的中国,更是从未放松过。如今中国耕田里正在发生的变化,早已经超出我们的想象,但却仍然与很多基础更好的地方存在差距,从缩小差距到复兴农业强国的梦想,这中间不是一小步的跨越,更不能简单的依靠某一项技能,而是需要多项现代化技术的结合、突破,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链似的生态发展系统。动植物的生长繁衍需要催化,这条携带生命的产业链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