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提升社会治理品牌“含金量”
2015-12-31
淮安市清河区作为淮安市社会管理创新示范区,积极策应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的新变革,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的新要求,以“四化”不断丰富社会治理的内涵,“清河治理”品牌含金量持续提升,其创新做法先后在全国、全省推进会上作经验推介,得到中央和省市综治办的充分认可,并获全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奖。
一、完善顶层设计,
以“系统化”的思维优化总体布局
清河区委、区政府以强烈的全局意识,从社会系统理论视角出发,将社区视为主城区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以全局思维谋篇布局,使其与整个社会系统其他组成部分的治理结构相契合,牢牢牵住了社会治理顶层设计这个“牛鼻子”。一是构建层级分明的组织架构。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社会治理,同时成立正科级建制的区社会管理服务办公室,统筹推进社会治理工作的开展。依托区、街道、社区三级平台构筑“区级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街道和社区网格服务管理办公室(站)、社区网格服务组”多层级社会治理组织网络体系,各社区按照“一委一居一中心”要求,全部成立“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开展工作。区政法委定期组织开展现场观摩、点评等,推动社会治理面上工作有序进行。二是建立高效便捷的管理体系。将承担社会管理任务职能的区政法委、信访局、司法局等38个相关部门全部集中到社会管理中心大楼办公,职能进行整合,成立矛盾调处、法律援助等十大平台,并与社区网格互联共通,与市民服务中心联网,确保第一时间交办,及时解决群众诉求,形成了“前台受理、后台处理,一次登记、内部分流”的“一站式”服务模式,保证来访群众诉求问题及时解决,各类社会矛盾、问题和诉求化解率达99.8%。三是建立衔接通畅的运行机制。先后建立完善了工作推进、部门联动、考核奖惩三大类12个子项的运行机制,推动整个治理体系科学运转、卓有成效。建立与之相配套的奖惩机制,通过周督查、月考核、季点评,大大增强各级参与主体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起社会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强化社会共治,
以“多元化”的举措推动协同创新
清河区在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过程中,充分认识到对社区治理架构进行建构的推动力基于社区内在的资源,特别是社区蕴含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秉持“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思路,从“舵手”变“推手”,推动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参与社区治理,让政府、社会组织、群众找准各自“治理空间”。一是强力推动网格管理。结合居民住宅区分布状况,按照小区范围、道路界址将区内7个街道38个社区划分成265个网格,每个社区网格配备“1+N”管理服务团队,即1名政府招聘的网格管理员,2名以上退休老干部、老党员或社区志愿者,形成区、街道、社区、网络、楼幢长五级管理体系。服务管理居民300~500户,人口1000~1500人。同时实行街道、区相关部门领导班子成员挂钩网格和街道人员“一岗双职”制度,每个网格管理组确保配备1名专职队员和2名兼职队员。由街道机关或社区干部任组长,并建立由物业、社区“五老”、志愿者、楼幢长等人员组成的网格信息员。目前,一支5200人的基层社会管理团队常年穿梭于社区网格之中,基本实现问题排查全覆盖、日常管理无缝隙、社会服务全方位。二是放手发展社会组织。在全市率先成立公益孵化基地——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通过机构孵化、能力孵化、项目孵化,孕育各类公益性、服务性、管理性社会组织,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目前,已累计培育、指导、孵化社会组织44家,帮助各级公益创投立项项目数总计59个。同时充分发挥财政的导向、激励作用,通过购买社会组织提供的民生服务项目,推动社会组织深入社区,承担起更多的公共服务、爱心慈善、弱势群体帮扶等公益事业。通过公共服务的“共同制造”,既填补了公共服务薄弱环节,也满足了社会多元化服务需求,大大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目前,清河区共有注册登记、备案的社会组织435家,涌现出老赵调解室、阳光心灵工作室等社会治理生力军,在协调政社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缓解社会压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大力推进群众自治。激发社区居民的管理动力,变服务对象为自治主体,鼓励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实现政府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在各个社区成立社区居民大会、社区居民代表议事会等,规范居民说事、理事、议事、办事、评事、查事工作流程,凡属居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以及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都提交社区居民大会讨论,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实行民主决策。同时还在有条件的社区推行居民公约、制定《自治章程》,倡导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制止不守法、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社区和谐建设整体水平大幅提升。目前,清河区已创成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建设示范城区,省级和谐示范街道3个、省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31个、市级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全覆盖,和谐社区建设水平走在了全市前列。
三、注重品牌塑造,
以“精品化”的追求提升内涵品质
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发展变化,社会治理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只有精益求精、不断提升治理内涵,才能将治理品牌擦得更亮,治理能力与水平才能不断提高。清河区在社会治理方面追求卓越,力求将每项工程都打造成精品,不断创新实践、富集优势,使治理能力持续增强,呈现出鲜明的“清河特色”。一是平台载体不断优化。在全省率先建设社会治理信息平台,并不断对系统进行升级,与省综治信息系统标准模块完整融合,在全省率先完成账户分配、数据认领、基础数据录入工作。完善“信息采集——信息录入——分流交办——分析研判——动态管理——应对处理”的管理链条,强化对“源头信息采集、流程动态管理、综合分析研判”等三个主要环节的管理运作。通过每天日常信息分析和每月综合信息研判,及时预测和发现不稳定不和谐的隐患、苗头,对阶段性涉稳信息、民生服务需求、治安突出问题、网络舆情等,形成专报,对重大紧急突发事件,党政领导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第一时间收到信息并发出指令,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依据。二是服务能力不断强化。以走千家万户、说千言万语、吃千辛万苦、解千难万困的“四千四万”网格精神,加强对网格员的锻炼培训,做到提房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的“三提三知”,并通过“随手拍、共监督”的微信扫一扫载体,加强群众监督,推动网格员在信息收集、矛盾调解、民生服务、法规宣传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不断提升。加强对社会治理网格的组织领导,强力推进基层党建网络和社会治理网格的深度融合,把党支部建在社会治理网格上,把党员放到楼栋里、岗位上、群众中,将党组织的服务触角延伸到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着力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目前清河区265个社区网格全部建立了网格党支部,社区党员由原来不足4000人增加到近5000人,基层力量不断增强,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三是社会治理品牌不断特色化。根据不同社区的资源特点和工作基础,结合群众的需求,对社会治理工程进行差别化安排、特色化推进。大力推动治理项目微创新,设置具有个性化的网格调处室、工作室和爱心窗口等,为群众提供针对性服务,着力打造“一社一特、一格一品”的基层特色服务品牌。
四、坚持源头治理,
以“民本化”的服务赢得群众满意
社会治理始于群众需求,终于群众满意。清河区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从需要理论的视角出发,以便民利民安民作为根本出发点,为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民生效应持续放大、反响良好。一是便民。社区推行“全科受理、全能服务、全程代办、全程帮办”的“四全”服务方式,让来到社区大厅办事的居民,只找一个人、只跑一次腿、就能办好办成事。行动不便的群众需要办事,只打一通电话,只报一次家门,网格员就预约上门解决具体问题,把贴心便民服务送到群众身边。以“互联网+”的理念,通过智能手机终端打造社区互动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服务、家政服务、物业服务、生活服务、健康教育服务、娱乐休闲服务、意见箱、聊天室等8个模块,实行精准服务、订单服务,满足社区居民日常服务所需,居民可以搜索和获取所需要的服务项目,并可按照服务机构及个人的信用等级、居民评价等情况选择自己中意的服务提供方,让“群众服务群众”成为现实。二是乐民。根据不同人群的需要,各网格定期开展居民喜闻乐见的活动。车站社区通过连续举办多届“邻里节”活动促进邻里和谐,使陌生的邻居熟悉起来、疏远的邻居亲近起来、寂寞的楼道热闹起来、困难的邻居幸福起来,大力倡导邻里相识、相知、相助、相亲的社会新风尚,不断提高广大居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和社区的文明程度。清淮路社区发挥辖区优质健身场所资源,举办多次网格居民篮球比赛,既增强了群众的体质又联络了居民之间的感情,凝聚了人心,让居民找到久违的归属感。三是安民。一方面加大监控力度,新建1200个高清视频探头,搭建起社会面监控主干网。同时根据治安防范工作需要,将部分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的主要出入口和重点部位监控资源接入区社会管理中心监控平台,实现监控资源集约利用,不断完善支干网,切实做到了道路交叉口无死角、主要道路关键节点无盲区、人员密集区域无遗漏、治安复杂场所全覆盖。另一方面加大安保巡防力度,组织公安专职巡防力量负责社区主要出入口及重点部位的治安防范,同时将规模小区治安防范交由物管负责,老小区及后街背巷治安防范交由社区志愿者和网格人员负责,每个社区都建立了一张治安巡防图、一套巡防路线和一批巡防队伍,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92%以上。
清河区创新社会治理的“四化”实践,是在推动法治、共治、自治基础上的“有为而治”,其做法和经验对于全市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具有重要借鉴和启示意义。
启示一:要在突破旧有体制、重组治理架构上有新作为。清河区创新社会治理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网格化管理”、“两网融合”等创新亮点,更多得益于抢抓全省社会治理创新试点机遇,对社会治理的路径进行“顶层设计”,不断优化组织结构,提升治理效能。实践证明,健全治理机制是社会治理工作的根本。各级党委政府要主动作为、敢于担当,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提升引领社会、组织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才能实现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的有机结合,开辟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
启示二:要在开辟服务渠道、优化服务方式上有大作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清河区把社会治理工作重心集中在社区基层,将人力、物力、财力更多地向社区倾斜,坚持民生优先、基层在先,以真真切切的服务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欢迎。实践证明,只有将治理关口前移,真正做到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第一时间服务群众,才能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从根子里促进社会和谐,取得社会治理实效。
启示三:要在发动群众参与、构建共治模式上合力而为。“一人难挑千斤担,众人能移万座山”。社会治理作为一项社会化工作,离不开公众参与和社会支持。清河区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各类群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和自治作用,深化群防群治,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和活力得到最大限度显现。实践证明,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关键力量。要逐步将行业管理和协调性职能、相关领域的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职能、技术服务性职能分离出去,逐步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担,构建起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格局,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发动群众力量、鼓励社会组织参与,才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治理的内生动力。
启示四:要在健全完善制度、严肃制度执行上积极有为。建章立制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长久保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再好的工作方法也没有生命力。清河区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不断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并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狠抓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切实保障了社会治理高效化、常态化运行。实践证明,唯有实现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和长效化,才能保障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科学运转、卓有成效。
(中共淮安市委研究室、淮安市清河区委政法委联合调研组:谢善智、李金平、程福康、杨靖、李敏)
责任编辑:钱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