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2015-12-31井天锋苏星鸿
井天锋 苏星鸿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及其实践经验,同时在前提基础、基本要求、核心任务、致思取向等基础性问题上达成共识,因为对这些问题的不同认识和回答,不仅关乎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理据、现实要求、内在特质和理论视阈,也关乎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时代关照、路径选择和未来走向。在这些基本问题上要达成共识,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必须遵循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原则。
一、遵循坚持与发展相统一的原则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仅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包括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同样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同时要认识到,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结合起来,把坚守基本理论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思想实质和话语表达结合起来,把自觉承担政治责任和积极有效创新发展结合起来,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和差异性问题,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在生产力发展、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核心命题上有所创新,凸显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才能确保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吸引力。
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是判断改革开放成败的重要标准。坚持和发展生产力理论,必须努力回答以下问题:生产力发展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关系?生产力发展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破解“经济增长魔咒”之间是什么关系?生产力发展与科技发展、教育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并加以科学解答。生产力的发展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坚持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创新问题;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不只是一个国内生产力发展的质量问题,也是一个国际生产力发展的平衡问题。因此,一定要树立广义生产力研究范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从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高度深化生产力研究,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开创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局面。
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坚持和发展共同富裕理论,必须集中回答以下问题: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什么关系?共同富裕与“五大建设”的战略布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之间是什么关系?共同富裕和实现中国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和谐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需要在共同富裕理论上创新,而且需要在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策略和政策上创新。和生产力问题一样,共同富裕问题不只是一个经济领域中的分配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实现共同富裕,不只是一个靠所有制完善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能够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经济、法律、行政、政策、道德等多种手段共同发力才能解决的大问题;解决共同富裕仅仅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党、政府、社会、公民的共同努力。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未来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坚持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必须深刻回答以下问题:人的全面发展和全球化以及现代化之间是什么关系?中国社会在人的发展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面临着哪些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如何实现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独特优势是什么?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需要发展理念的创新,更需要体制、机制和评价体系的创新。人的全面发展与全球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在实现共产主义全球化进程中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努力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中才能变为现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道路优势、理论优势和制度优势,我们要把这种优势落实在实践中,建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和评价体系,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程序规定。
二、遵循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思想指南、价值取向和基本方法。因此,理论创新具有实践创新无法比拟的逻辑先导性。列宁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同理,没有建设的理论,就不会有建设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大成果,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理论创新的深入推进,才使当代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中华民族站到了民族伟大复兴新的历史起点上。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理论体系,需要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发展。未来中国发展肯定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新情况,这对理论创新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和新挑战。我们必须强化理论创新意识,充分发挥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逻辑先导作用。
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源泉。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现实依据、发展动力和基本经验。因此,实践创新具有理论创新无法比拟的现实决定性。实践创新是包括实践主体创新、实践客体创新、实践理念创新、实践中介创新等复杂因素的系统创新工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实践主体创新。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实践主体创新主要就是人民创造历史主体性意识和主体行为的创新,实践创新要求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行为。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进程中,要继续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实践创新的愿望和热情,激发人民群众实践创新的精神和活力。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互动的过程,理论创新的逻辑先导性和实践创新的现实决定性并不矛盾,而是有机地统一于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实践中。无论理论创新还是实践创新,都是为了深化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追求真理、正义和进步是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根本目的,脱离这一根本目的的创新就会误入歧途。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以为人民服务的崇高情怀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谱写出 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篇章。
三、遵循体系构建和问题意识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其科学品格的理论表现,对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具有永恒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科学品格表现在科学精神、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等多个方面。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价值有机结合起来,在当代中国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努力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对重大时代问题的科学解答,是不同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共同特征,也是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应有要求。就此而言,任何理论体系构建如果不与改造世界的实践相关联,必然就是空洞的、虚无的和无效的。理论体系构建要与实践相关联,必然要以解决实践中提供的重大现实问题为主题和主线。愿不愿、敢不敢、能不能面对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是衡量理论自身发展的客观尺度。可见,这里说的是问题意识中的“问题”,不是理论体系构建中的疑难问题,而是实际生活中必须予以解答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们强调的问题意识,是基于世界问题的中国问题意识,是基于普遍问题的特殊问题意识,也是基于具体问题的总体问题意识。换言之,就是抓住当代中国实践中的全局性、战略性、长远性现实问题进行创新。“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就是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总体性、关键性、战略性的重大现实问题,只有以“四个全面”实践创新为基础推进理论创新,才能开辟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把体系构建和问题意识统一起来。一方面,我们要认真分析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努力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概念,是一个具有中国时代特色、实践特色、理论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科学概念。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全面、深刻、系统地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在分析这一思想的时代背景、哲学基础、理论主题、思想内涵、历史意义的基础上,构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此,就要考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学术轨迹,反思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学术范式,审视反映时代实际呼声的新问题,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这一理论主线,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提升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我们应该从重大现实问题出发,在对中国问题的系统、全面、准确的解答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概念、新思想、新判断,砺炼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表达。实践证明,实事求是、以人为本、共同富裕这些论断严谨规范,朴实管用,耳熟能详,深入人心,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内核的当代发展,应该作为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话语。
四、遵循世界意识与民族意识相统一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相统一的理论,在其创始人那里就包含着宽广的世界意识。列宁指出:“共产主义是从人类知识的总和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方面的典范。”[2]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具有宽广的世界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改变了过去对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拒斥态度和简单否定的做法,对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也了解得越来越多,对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应该说,我们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时是具有世界意识的。但是,客观地说,我们对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引进阶段,尚未深入到其中的问题以及西方解答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中,尤其是没有从中提炼出共同性的问题并对其做出我们自己的创造性回答,这就使得我们对世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认识在总体上仍处于感性认识的阶段。尤其是在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中,缺乏应有的民族文化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因而在一些世界性问题的把握和解答中忽视了自己的主体性,导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价值尚未充分显现出来。因此,世界意识仍然是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强化的重要意识。
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民族意识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要因素。没有自觉的民族意识,中国人就不会选择马克思主义,即便是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其发展也不会获得创造性发展,更不会产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种自觉的民族意识,也是今天我们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识。虽然自觉的民族意识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和现实中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能说明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彻底贯注着应有的自觉民族意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时代化缺乏应有的研究热情和理论兴趣。一些学者忽视了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智慧去理解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无视民族心理和人民价值需要在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的独特作用,致使马克思主义研究沉浸在西方的话语体系中,缺乏应有的主体自觉意识;一些学者则忽视了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理论解答,无视当代中国发展创造出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提升,通过从当代中国发展中提炼出有益的问题并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推进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成果甚少。可见,民族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走向和前景,民族意识的自觉和启蒙是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东西。
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世界意识和民族意识相统一的原则。一方面,必须加强和各国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建设性对话,甚至包括一些争鸣和交锋,这是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要的方式和途径。同时,必须努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权,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解答,这是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要的资本和条件。另一方面,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加强和深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积极吸纳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资源和有效话语形式,这是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必要坚守和前提。同时,在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基础上筑牢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家园,这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必要的基础和动力。应该说,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正在生成的理论形态,其世界性以及由此生发的世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但令人费解的是,世界各国对其世界价值尚未全面深刻认识,其中的根本原因就是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意识还不够强,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还缺乏与其他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实质性互动。因此,推动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必须强化以主体自觉、文化自觉、以我为主为要求的民族意识,同时要强化以开放包容、辩证批判、理性对话为特色的世界意识,只有同时重视并积极提升这两种意识,我们才能构筑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至高阵地,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2]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价值构建研究”(12BKS068),第55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研究”(2014M552512),第8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基于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中国梦实现方略研究”(2015T81065)的阶段性成果〕
(井天锋,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苏星鸿,兰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彭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