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仁见智 各抒己见
2015-12-30傅望华
傅望华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确实如此,对于咏史诗来说,同一事件,同一现象,作者所选取的角度不同,所处的时代不同,写作的目的不同,其处境不同……见仁见智,各抒己见,所以写出来的作品也就迥然不同。
叠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在宋朝两度为相,主张改革政治、力行新法,是一位大政治家、改革家。他从政治上去分析连年战乱给民众带来的苦难灾害与人心的向背聚散。他认为:项羽此时不再像当年起兵东山之时那样气吞山河,而是军民离心,四面楚歌,大势已去,兵败如山倒,确是回天无力了。即使他回到了江东,只怕是再也不会有当年那率江东子弟兵渡江西的辉煌了。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经历了金兵入侵中原,流离南方的苦难,丈夫病逝,境遇孤苦。南宋朝廷竟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她思绪起伏,感慨万端,写下了悲壮慷慨的乌江绝唱。
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五言绝句为女词人有感而作,借古讽今,借悲剧英雄项羽乌江自刎的史实,抒发她内心的悲愤。诗中热情地赞颂了项羽兵败后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的英勇、悲壮、刚烈,无情地嘲讽了南宋统治集团仓皇南渡,偏安一隅,苟且偷生,不思收复,不顾民众的懦弱无能与可耻可悲的行径。她认为项羽是位刚毅豪迈、敢作敢为的英雄。她的观点非常鲜明——不以成败论英雄。项羽失败了,但他气概豪壮,死得壮烈,其精神十分令人敬佩,不失为值得颂扬的豪杰!
西楚霸王兵败垓下,自刎乌江的悲剧给人们的教益与启示是多方面的。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为之感慨万千。由于角度不同,作者所处的时代与自身的处境、性格、志向也各异,对同一历史人物项羽的看法与评价也就迥然有别。现选取有代表性的咏史诗数例,作些比较、简析,以供鉴赏。
题乌江亭
□[唐]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认为真正的英雄豪杰要能伸能屈,既赢得起也输得起。他的观点是男子汉大丈夫胜不骄横、败不气馁,不能走兵败自刎的绝路,而应当走忍辱负重、雪耻求生之路。这与杜牧的生平、志向、品格紧密相关。他为人生性耿直,少时就有经世之志,23岁就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阿房宫赋》。他觉得真正有为的人就要能经得起失败挫折的考验,项羽应当横渡江东,重整旗鼓,卷土重来。
同是对这一事、这个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却全然不同意杜牧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