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之痛
2015-12-30欧金昌
欧金昌
“想来想去,我还是放弃了。”长年任教于桂东山区农村教学点的李进老师,与记者谈起评职称的事时,一边叹气一边摇头地说道。李进在农村小学任教已有20多年,但至今职称仍是“小一”。“我也申报过几次了啊,但都没得,不放弃还能怎样?”他一脸无奈。
近日,本刊记者就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问题在区内多地进行采访(部分为电话采访),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向记者倾诉,“真是太难评了”“评不上,心理受打击,教学受影响”“评审体系不合理”“名额这么少,我们争不到”……
职称评聘,这一与教师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情,似乎已经成为中小学老师心里“永远的痛”。
“评个职称就像一场斗争”
“我从三四年前就开始准备了。”梧州市某中学的王明老师说,“因为早就听说评职称很难,又是论文,又是加分,又是各类证书,还得参与课题研究,这些东西都十分累人。”对照我区中小学教师系列中学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王明逐项准备,去年顺利评上了“中高”。
相比王明,同为该市初中教师的钟红就没有这么幸运了。钟红在该市一所农村初中任教十多年,今年打算参评“中高”,但仔细对照评审条件后,她一下就紧张起来,因为评审条件中有一项是要求参与校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我们这里是农村学校,哪里有什么课题研究啊?”钟红说。后来她也申报上去了,但没有评上。
许多老师反映,论文、外语、计算机、课题研究,这几项是农村教师评职称的“拦路虎”。上文提到的李进老师说:“这简直是忽视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李进今年好不容易在省级刊物上发表了两篇论文,但仍有“参与课题研究或论文至少获得县级以上二等奖”这一项未达要求,于是今年只好又放弃了。
事实上,评审条件不够合理,还只是中小学教师职称难评的其中一个原因。岗位名额少、行政操控太多、评审过程不够公开透明,以及由此带来的系列问题,才是中小学教师心里“永远的痛”。
“岗位名额这么少,哪怕评上了也没用。”区内某市一所初中的校长有些愤愤不平地告诉记者。他三四年前就已评上“中高”,但是按照“评聘分开”的原则,他所在的学校几年都没有分到高级岗位,工资待遇只能按原职称来算,“真是打击工作积极性”。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都是按照岗位来设置,以名额指标聘用,容易造成“僧多粥少”的情况。区内一所普通高中校长向记者举例:他管理的学校有近百名教师,按照当地的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结构比例控制标准,高级岗位两年才能分到一两个,中级岗位每年只能分到两三个,但是全校符合条件的就有几十人,“这叫我怎么办?大家你争我抢,真是不容易稳定人心啊”。
这位校长还告诉记者,除了职称岗位的名额分配外,还涉及评优评先、参与课题等方面,这些都与职称评定挂钩,需要学校行政部门来处理,其间存在的问题就更多了。
“同事之间也明争暗斗,耗费大量精力在这些事情上面,哪里还有心思搞好教学?”说到为争夺各类课题、荣誉等问题,区内某中学教师韦德平略显气愤地说,“评个职称就像一场斗争。”
“未评上的”和“已经评上的”
“我身边有些老师,干了一辈子都是初级,叫他如何有动力做好工作?”桂林市某中学教师刘光质疑说,“况且他们都是很优秀的老师,怎么就评不上?”
刘光已经临近退休,十多年前就已评上“中高”。他告诉记者,过去评职称,要求没有现在这样多,教龄够了,教学成绩还可以,一般都可以评上。现在不同了,人多,条件多,不容易评上,“尤其是那些有能力又评不上的,受到的打击很大”。
桂北某中学教师李河源就是一个例子。李河源做了10多年中学教师,教学成绩在学校里有目共睹。2003年,他评上了“中二”,5年后,他希望参评“中一”,但怎么评也评不上。“中一”评不上,“中高”就更无望了。
“你都不懂我有多灰心。”李河源对记者说,“我的家庭生活压力大,但工资却这么低。搞得我一度想过辞职去打工算了。”据了解,在当地,以每级职称的最低档来算,“中高”的工资大约要比“中二”的工资多1500元,也难怪李河源感到灰心。
“我觉得不单单是工资问题,更关系到身份和荣誉的问题,长期评不上,心里有抵触情绪,工作肯定受影响。”李河源说。
评不上的愤愤不平,评上的又如何呢?
据记者调查,目前很多学校都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已经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无论是工作干劲还是精神状态,都比不上未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究其根源,是因为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感觉职称已经到头了,再怎样努力,拿的工资都差不多,因此懈怠了下来。
面对这一问题,刘光坦言,自己目前的教学干劲明显不足,就拿使用多媒体教学来说,他就一直不愿去学,觉的自己反正已经快退休了,职称到头了,不想动。
更有一些老师,评上高级后,干脆就脱离教学一线,到一些比较清闲的岗位待着。据记者了解,区内的某所普通高中,实验室、图书馆、后勤办等部门的岗位,共有10名“中高”职称的老师,而该校的“中高”老师总共也就20多名。按理说,取得更高一级职称的老师,教学水平都较高,应该坚守在教学一线才对,否则就是一种人才浪费。可是,事实恰恰相反。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教育专家朱永新认为,应该让职称与待遇脱钩,改为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人员的业绩和表现来确定。
刘光则表达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让职称与待遇脱钩要慎重,否则可能引发更多的怠工现象。他建议学校给一线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增加补贴,以吸引更多的高级职称教师坚守一线。
期待一场深入的改革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存在的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的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都就此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朱佳木呼吁:“职称评价制度运行几十年了,暴露了许多问题,最明显的就是不从实际出发,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指出,职称评价体系,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对年轻人发展不利。受职称评定制度影响,评职称需要满足发表论文、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等附加条件,导致太多人为此耗费了太多精力,而没有把精力放在主业上面。
可以说,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2009年1月,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同意,山东省潍坊市、吉林省松原市和陕西省宝鸡市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9月,为进一步积累经验,探索解决改革试点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各选择2—3个地级市,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扩大试点工作。
2012年9月,我区选择钦州、防城港作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市。试点改革主要包括四项内容: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将原来独立的中学教师职务系列与小学教师职务系列统一并入新设置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系列,并新设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职务);二是完善评价标准,对原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的基本标准条件进行修订,改变原职称评价过分强调论文和学历的倾向,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实绩作为评价的重要依据;三是创新评价机制,注重社会和业内认可,完善评审委员会组织管理办法;四是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职称评审要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进行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经批准同意可以进行跨校评聘。
如今,钦州、防城港两市的此项改革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成效究竟如何呢?自治区教育厅职改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试点改革的时间较短,目前仍处于探索阶段,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还需进一步观察。今年年底,自治区教育厅或将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到这两市进行调研,为在我区全面实施该项改革提供依据。
今年8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认为,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对于优化配置资源、加强基础教育师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几年的大面积试点,全面实施改革的时机已成熟。随后,人社部、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
对此,众多受访教师都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充满期待。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出现的教师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