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尹默,默不作声不用口
2015-12-30赵雪峰
快乐作文·中年级 2015年12期
赵雪峰
走近名人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浙江吴兴(今湖州)人。中国书法家、诗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等地。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一起办《新青年》,五四运动时从事新文化运动,是著名的民主人士。
书法家、诗人沈尹默原名沈君默,他生来不善辞令,不愿意多讲话,是在别人面前一说话就脸红的人。别看沈君默不愿意在人前说话,但学问却少有人能比。因此被北京大学聘去做教授。因为他不善言谈,几个要好的朋友经常为此和他开玩笑。
有一天,有位朋友和他开玩笑说:“君既默不作声,何必又多张口?”其弦外之音是,既然你名字中有了“默”字,“君”字下方的“口”岂不多余?
沈君默一想也是,加上当时国民党政府又不许百姓随便谈论国事,于是受朋友启发,为张扬个性,且寓讽意,沈君默干脆把“君”字下面的“口”去掉,更名“沈尹默”,之后一直沿用终生。
知识小站
“国事”与“国是”:这两个词我们经常在报纸、书刊上看到,它们有什么区别呢? “国事”与“国是”都指国家的政务、政事。但两者同中有异: “国事”既可指国家大事、政事,也可泛指一切跟国家有关的事务;而“国是”则专指国家大计、国策、规划等重大事务,有政策法规等含义。并且“国是”所指的国家大事则严格限用于国人在中央所议之国家大计。如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政协委员“共商国是”。在实际使用上,“国是” 要比“国事”的范围窄,因此不能用“国是”替代“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