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国时期雕塑家的多重身份

2015-12-30阙真喜

艺海 2015年12期
关键词:雕塑家雕塑创作

阙真喜

〔摘要〕通过对民国时期众多雕塑家的多重身份分析,阐明在那个年代,虽然创作环境恶劣,但雕塑家始终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

〔关键词〕民国时期雕塑家

民国时期,由于雕塑家生存的艰难,雕塑艺术创作环境的恶劣,很多雕塑家并不是职业雕塑家,在做雕塑家的同时,还兼任画家、诗人、社交家等多重的身份。

江小鹣就是“一位活跃于民国上层社会的早期雕塑家”。在1925年第7届天马会画展上就展出了雕塑作品《陈师曾像》,该作品创作于陈衡恪逝世两周年后,它是给雕塑家江小鹣最早带来声誉的作品。江小鹣的雕塑创作主要以人物头像为主,表现对象主要包括当时著名的政治家、财经界、文化界名流。在江小鹣表现政界人物的雕塑作品中,《孙中山像》就有5件。无论从孙中山的身份来看,还是从作品放置的位置来讲,这5件《孙中山像》都极为重要,从此我们也不难想象江小鹣的艺术成就以及在当时的受重视程度。江小鹣除了表现政界人物外,许多作品也以经济界、文化界名人为表现对象。其中《哈同像》最为有名。这座雕像原来立在哈同花园(也叫“爱俪园”)正门广场的高台上,高台前面有喷水池。哈同花园1910年建成,占地300余亩,是当时上海最大的私人花园,也是当时上海社会名流和政界要人经常聚会的地方。作为“雕塑家”的江小鹣兼具社交家的交往能力,政治家的组织才能。江小鹣一直热衷于组织艺术团体,创办艺术杂志,是当时上海艺术界的风云人物。江小鹣作为民国时期雕塑家的早期代表人物,其地位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他的复杂性也是昭然若揭的。江小鹣游学日本、法国,接受了西方正统的绘画、雕塑训练,但这并没有使他走向与传统的决裂,相反,他的国学根基深厚,对多种传统艺术形式兴趣盎然。江小鹣从小浸润于艺术氛围之中,但并没有使他成为“躲进小楼成一统,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隐士,相反,他热衷于社会交往(后成为战时昆明江浙同乡会的会长),又频频组织社团,影响深远。

1925年回国的雕塑家李金发,被誉为“中国雕塑界的泰斗”“中国雕塑教育的拓荒者”,1928年,李金发担任国立西湖艺术院第一届雕塑系主任。同时他又是中国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具有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的某些特征,相对于中国古代‘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和五四时期写实派、浪漫派的诗歌风格来说,完全是一种陌生古怪的东西,他也因此被人冠以“诗怪”的称号。”但是,李金发对雕塑的认识同中国传统中对“雕”“塑”的工匠认识相差无几,这种认识,与他十分看重自己的诗人身份相比,显得两者很不平衡,而且认为自己的诗歌创作同雕塑创作没有丝毫的关系。并且把自己比作是搅和泥巴的粗鲁的“武夫”,和诗歌相比,是低等,没有文化的,认为诗歌和雕塑简直不能同日而语,两者之间的差距简直太大了。雕塑家、诗人李金发身上所存在的矛盾现象,一方面,他期望自己通过艺术创作获得超越,一方面又惧怕当时艺术创作的恶劣环境给他带来贫穷的生活。在诗歌创作上被称为“诗怪”的先锋派诗人,在雕塑艺术的创作上,却坚守在西方已经过气的学院写实主义表现手法,积极地从事雕塑创作,主要是当时名流的肖像作品,而极少关注现实社会中普通百姓的生活,这是因为雕塑能给他带来比较丰厚的物质利润。几乎在同一个时间维度里,李金发以他不同的表述方式形成两副形象:一个新潮的、怪诞的、颓废的、叛逆的新诗人形象和一个老成持重、遵守成规、务实低调的雕塑界泰斗的形象,两种‘形象并置于同一艺术家身上,别具意味。

1931年,李金发到当时大革命发源地的广州谋职未果,却意外地获得孙科以高价42000元委托的伍廷芳铜像订件,这使正处于困境中的李金发喜出望外。完成伍廷芳铜像后,李金发又接到广东省主席开价37000元为自己的老上级邓仲元塑像的定件,接着又接到为陈济棠母亲塑像得到广州毫洋100000元。这一时期,李金发终于摆脱了他一直害怕的贫穷生活,收入比较稳定和富裕。根据刘礼宾研究资料显示,这一时期李金发另外创作的雕塑作品还有蔡元培像(1926年),上海名人李平书铜像,安徽马祥斌铜像,上海南京大戏院35尺长浮雕(1928———1931年),1936年的《黄少强像》外加1934年创作的五六个蒋介石半身铜像。

但李金发认为自己的这些雕塑都不是艺术创作,只是定件的商品“我直到现在所做的雕塑还没有一个自己满意的创作:一切皆是公认订造的商品,我没有创作,所以我没有个人的雕塑展览会出现”。这些都说明了当时中国雕塑艺术所处的困境。

李金发的作品以人物肖像和半身像为主,表现手法为西方古典写实技巧,造型严谨写实,强调一种庄严肃穆的艺术效果,十分注重人物形象塑造过程中的对心理的把握,整个作品都具有一种纪念碑性。这一时期的作品具有代表性的有《蔡孑民像》和《黄少强像》。

李金发为上海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创作了一件墙壁浮雕像。作品表现的人物众多,画面气宇宏大。画面描绘有音乐、舞蹈和摄影人物,多为裸体。这是我国早期有雕刻裸体的作品之一。这件浮雕以人物众多和巨大而著称于中国艺坛,是中国近代大型装饰雕塑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其他雕塑家虽然没有像李金发和江小鹣两位雕塑家的身份这么复杂,但纯粹以雕塑为创作方向的雕塑家很少。更多的雕塑家在创作雕塑的同时又是油画家或中国画家、史论家。例如王子云、张充仁、张辰伯、梁竹亭等。

岳仑是我国最早留学法国的雕塑家之一,1931年,他在上海法租界举办个人雕塑展览会,这是岳仑在中国的首个展览,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雕塑历史上的第一个雕塑个展,在中国雕塑的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现有的研究中,艺术史学者将目光多集中于那些留学法国并取得卓越成就的雕塑家,而对留学其他国家诸如比利时、加拿大、美国的雕塑家的学习经历和雕塑作品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留学其他国家的雕塑家中,也不乏杰出的雕塑艺术家。比如留学比利时的著名油画家、雕塑家张充仁;留学日本,建国后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雕塑群设计的雕塑家萧传玖,以及留学美国的著名画家、雕塑家腾白也等。

腾白也1900年生于上海,1923年进入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艺术系学习雕塑,1927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并在次年留校任教。1931年回国,担任燕京大学文学院教授。腾白也的主要雕塑作品为《孙中山像》。腾白也自幼对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充满敬仰之情,得到这个订件之后,腾白也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创作之中。为了达到最完美的效果,腾白也易稿十数次,终于做成。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向全社会的雕塑艺术家征集雕塑方案,举办孙中山雕像竞赛活动。这一时期著名的雕塑家几乎全部参加了竞选,腾白也的方案《孙中山演说像》获得了第一名的成绩。这件作品不仅仅是以西方写实手法塑造的一件革命领袖纪念作品,也是雕塑家在写实的基础上揉入了中国传统艺术中衣纹、线条的借鉴,整个作品突出了革命先行者坚定的革命气质和气宇轩昂、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孔祥熙先生像》便是腾白也比较看重的作品之一,雕塑家将孔祥熙刻画成一个中国传统商人、文人和官员综合的形象。作品手法细腻严谨,尤其是人物精神状态和衣纹的处理都极富艺术特色。

我们最为熟知的雕塑大师刘开渠,1927年,考入巴黎高等美术学校雕塑系,师从法国著名雕塑家朴舍教授,后为其做助手。朴舍教授的作品很多,卢森堡和凯旋门楼上的军事博物馆均藏有他的作品。他的艺术手法近似罗丹,但又与罗丹的造型不同,他的作品结构严谨,形体完整,刘开渠受他的艺术影响很深。同年还结识了法国雕塑家布德尔和马约尔等人。1933年6月,回国任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主任、教授,时年29岁。1934年,为纪念1932年“1·28”抗战所创作的《一·二八淞沪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是我国第一座表现抗日题材的纪念碑。雕塑家塑造了一位中国军队的指挥官和士兵的形象,军官和士兵都处于紧张的临战状态。雕塑设计具有戏剧性,佩剑的指挥官左手握着望远镜,右手正在指向前敌阵地。身旁的士兵,头戴钢盔,紧握钢枪,正欲跨步上前,随时准备冲锋陷阵,为国杀敌。将士均紧闭双唇,神情坚毅,给人一种振奋和鼓舞,作品讴歌了爱国志士英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民国时期的雕塑家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坚持艺术实践,为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杨建)

猜你喜欢

雕塑家雕塑创作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一墙之隔》创作谈
雕塑家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
自然雕塑
当代雕塑家作品
当代雕塑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