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河流域治理保护理念及模式探讨
2015-12-30李学森
李学森
(辽宁省辽河凌河保护区管理局,辽宁沈阳110000)
凌河流域治理保护理念及模式探讨
李学森
(辽宁省辽河凌河保护区管理局,辽宁沈阳110000)
凌河流域经过多年治理,已初见成效,但是生态环境脆弱、非法侵占河道等问题仍很突出,亟待进一步加大治理保护力度。文章分析了凌河流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通过对河道治理保护模式的分析和比较,最后提出了凌河治理全方位保护目标和发展理念,以期为凌河治理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治理保护;理念;模式;凌河流域
凌河流域总面积为28323km2,主要分为大、小凌河两个水系。大凌河是辽宁西部最大的河流,属干旱、半干旱的低山丘陵区,多年平均降水量487.2m m。小凌河与大凌河几乎平行,地势自西向东,左岸多为冲积平原,右岸除有少量沿河平地外,多属于丘陵地带,季风气候明显,多年平均降水量539.4m m。
大、小凌河是辽西人民的母亲河,凌河流域多年来缺乏综合治理保护规划,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对凌河进行治理保护已是势在必行。面对凌河流域的生态现状,2010年,辽宁省成立了辽宁省凌河保护区管理局,改变了以往多龙治水、条块分割、分头管理的传统模式[]。2014年,凌河流域又被列入国家第一批先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范畴。凌河治理不但是一项浩大的生态工程,也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重视治理保护理念和规划的系统性,寻找适合凌河流域的治理模式和思路,短期治理措施和长远保护同时启动显得尤为重要。
1 治理保护的理论支撑
河流治理是建立在科学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需要强大的专业技术理论支撑。新学科的兴起、新技术的应用,新理念的产生都对河流治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水文学、水力学、工程学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农业科学、环境学、生态学等学科对流域环境治理保护所产生的作用等,特别是近年计算机网络、信息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河流健康理念和河流伦理学的提出,加快了流域的治理开发进程,拓宽了流域治理保护的思路。从河流治理历程来看,经历了从经济理论、自然生态和资源系统理论、水资源利用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水资源(自然)资源核算理论和水资源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过程。
这些理论代表了时代的特征,从水资源开发经济理论,以追求最大经济收益为最优目标,到水资源一体化管理的认识,最后发展到水资源核算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以系统功能最佳为最优目标,体现了人类认识的进步。凌河流域的治理保护,也要遵循这样一个过程,不能急功近利,要以实现流域生态系统功能最大化为目标进行长远规划。
2 凌河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水资源短缺
大凌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378m3,小凌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415m3,仅占全省人均水资源占有量(820m3)的二分之一左右,占全国人均占有量(2210m3)的六分之一左右。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产、生活用水量激增,加之气候异常,凌河流域连年干旱,2009年辽西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旱灾,径流量明显减少,很多水库处于低水位运行,部分河段出现断流。水资源短缺,干旱缺水,水利工程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用水严重不足,生态系统脆弱,对流域内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构成严峻挑战,严重制约辽西地区工、农业快速、健康发展,极大地影响了辽西人民的生活环境。
2.2 水污染严重
2010年凌河保护区接纳主要入河排污口(包括污水处理厂出口)废污水总量3.75亿吨,主要污染物C O D 4.7万吨,氨氮0.5万吨,总氮1.0万吨,总磷0.06万吨,挥发酚5.9吨。排污量远大于河道纳污能力,河道水质污染严重,重点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仅为47.7%,四类以上水质只占52.6%。大凌河义县至凌海段、小凌河锦州段常年处于Ⅴ类或劣Ⅴ类水质,河流鱼虾几乎绝迹。
2.3 治理与保护工作基础薄弱
凌河流域现阶段的河流保护与管理行为往往强调对水资源功能的开发和水害的防治,大多数停留在水污染控制和水利工程的管理,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缺乏研究和了解,从而导致在河流管理思路、治理方式上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凌河中上游河段现状无堤,河道管理范围不明确,侵占河道现象依然严重;部分河段主河道被耕地、林地挤占,河道严重萎缩;一些河段滥采滥掘现象较严重,不但破坏河道生态环境还影响防洪安全;排污监管不力,污水厂运行能力不足,造成水环境破坏严重。
3 河道治理保护模式的选择
针对凌河流域存在的问题,结合凌河现状及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凌河治理保护的模式选择为以保障防洪安全为基础,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从体制、机制、措施等方面多管齐下,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沿河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治理,凌河治理保护成果已初步显现。
3.1 划区设局 凌河治理保护全面启动
凌河千百年来奔流不息,哺育了勤劳的辽西人民,孕育了辉煌的红山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起,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双重影响,凌河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水问题,上游来水量明显减少;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河道内生态用水被挤占等。为此,辽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凌河流域的治理保护工作,多次专题研究凌河治理保护工作。2010年9月,辽宁省委、省政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做出了对大、小凌河划区设局的重要决定,正式建立凌河保护区,对大、小凌河的水体、河流湿地和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实施严格的保护和管理。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辽宁省凌河保护区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辽政办发〔2010〕60号),组建了辽宁省凌河保护区管理局,正厅级建制,主要承担凌河保护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同时要求涉及凌河保护区管理的相关市、县要参照省凌河保护区管理局机构设置模式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实行省市、市县双重领导,以市(县)为主的体制。2011年7月12日,辽宁省江河流域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以辽江河字〔2011〕2号文件确定了凌河保护区管理范围为大、小凌河干支流河道管理范围(水库管理范围除外)。对大、小凌河划区设局,是辽宁省继辽河治理保护之后的又一次体制创新,不但从根本上改变了“多龙治水、分段管理、条块分割”的传统模式,而且从全流域着手,干支流全面整治,更加彰显了省委、省政府治理和保护大、小凌河的决心和气魄。
3.2 条例出台 凌河治理保护有法可依
《辽宁省凌河保护区条例》经辽宁省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二次审议通过,于2011年8月1日起生效实施。《条例》主要内容是授权凌河保护区管理机构以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明确治理责任以及保护区的主要管理制度和基本义务规范。《条例》指出,凌河保护区治理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保护,恢复凌河生态,促进凌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定凌河保护区的治理保护应当遵循统一管理、科学规划、全面保护、生态优先、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实行治理保护与发展民生并举的方针,促进水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改善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条例》作为辽宁省的地方性法规,是凌河保护区的“立区之本”,是今后凌河流域治理保护各项工作的法律基础和依据,是所有部门、单位和个人在凌河保护区内开展一切活动必须遵守的行动准则。
3.3 目标明确 凌河治理保护形成思路
凌河的治理保护,不但是一项浩大的生态工程、发展工程,更是造福辽西人民、造福子孙后代的民生工程。为此辽宁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成效、五年基本完成”的治理目标,按照国家的要求提前实现水质达标,尽早恢复河道自然生机,到2014年底大、小凌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达到Ⅳ类以上标准(全指标考核),部分支流达到Ⅴ类以上标准。
3.4 措施具体 治理保护工作相继开展
从河流健康保护、生态治理和修复角度出发,一些诸如退田还河自然封育、采砂清淤疏浚、生态林草建设、湿地建设、防洪规划以及水量水质监管与生态保护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继实施。几年来,凌河治理突出了工作重点:一是全面整治干流和支流。正在建设若干个人工湿地和污水处理厂,污水要做到100%进行处理,C O D要达到三类水质标准,就是C O D不超过20%。二是全面整治岸线,坚决、全面、彻底整治滥采滥挖沙子。要做到岸线自然,水畅其流。三是河滩地要全面恢复生态,一举解决生态问题,沙尘暴问题,面源污染问题,使河水汇集,涵养水源,形成生态带。在河的两岸分别形成一个滨河路通道,同时在河上规划建设若干座桥梁和人工湿地。四是要沿着大凌河两岸建设若干个新市镇、新城镇,形成沿河城镇带。五是要结合辽西历史文化的渊源和特点,建设红山文化旅游带。
4 凌河生态治理保护理念及思路
凌河流域河道虽经多年治理初见成效,但是生态环境脆弱、水污染严重、非法侵占河道等问题仍很突出,亟待进一步加大治理保护工作力度。实践证明,只有承认并关注河流的生命存在,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要求[2-4]。凌河治理保护的究其根本就是水生态的恢复和水环境的好转,实现水资源利用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其目的是水资源在整体上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凌河治理保护模式确定的基础上,从以下四个层面探讨凌河治理保护的理念及思路。
4.1 目标层面
凌河治理保护目标的确定是在对河流历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合理评价和预测基础之上形成的。针对当前凌河治理目标简单化、片面化的问题,凌河治理保护目标的确定将以河流健康评价体系为框架,将河流治理的目标定位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保护和恢复,不仅考虑河流本身的特征,同时综合考虑流域内的历史文化和沿河城镇带建设等因素,推动流域内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通过构建适用凌河流域的河流健康评价体系,对河流健康状况评价可描述所调研时段内河流健康水平,为河流管理提供综合现状背景资料,利于诊断不同地理区位河流健康状况差异,设立河流/河段治理保护和恢复措施优先权,对于不同区域的类似河流,评价结果可用于互相参考和对比,提高实施修复工程的针对性、实效性,河流健康状况评价还可评测一定时期内河流健康发展趋势,而恢复前后的河流健康评价结果可为管理决策提供良好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比较评价干预前后的河流条件评估管理行为的有效性,对河流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起指导作用。目前已与有关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了凌河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与治理保护措施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
4.2 技术层面
传统的工程治河理念与河流生态保护理念在保护目标、关注焦点等方面都具有较大差异[5],见表1。为了有效修复和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应转变原来传统的治河思想,将生态学方法及理念应用于凌河的治理保护中,以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为目的,辅以景观、城镇建设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虽然国内外已经在河流健康评价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形成了众多评价河流健康状况的方法和指标,然而,正因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河流,每条河流无论是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是所发挥的功能都有其特殊性,所以制定河流健康评估标准时,既不能照搬国外经验,又不能制定全国统一的标准,应因地制宜地经过调查、论证,制定符合本流域、本地区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健康评估标准与指标体系以及治理保护措施。
表1 工程治河与生态治河的比较
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是河流健康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是针对河流生态状况的评价,一般从河流水文、水质、物理结构、河岸带和生物等几个方面考虑选取和组织指标。国内为数不多的河流(生命)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从河流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方面考虑选取和组织指标。在凌河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中,目标层代表河流健康状况,按照研究确定的河流健康评价基准确定河流健康综合指数。准则层包括水文完整性、物理结构完整性、化学完整性、生物完整性和服务功能完整性5个方面,根据其生态和功能要求确定健康指数。指标层包括全国基本指标和各流域根据流域特点增加的指标。
在研究总结国内外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与评估方法的基础上,构建基于生态分区的河流健康评估的技术标准;在凌河流域范围内检验所构建的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方法的合理性与适宜性;针对凌河流域不同生态分区提出不同的河段健康评估的解决方案。
4.3 时间层面
凌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河道生态治理保护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集中治理和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长期监测和动态评估。目前“数字凌河”一期建设已告一段落,借助现代化手段及传统手段采集基础数据,对凌河流域及相关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等要素构建一体化的数字集成平台和虚拟环境,以功能强大的系统软件和数学模型对凌河治理过程中的防汛减灾、排污情况、涉河建筑物运行情况、林地管理的各种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和研究,并在可视化的条件下提供决策支持,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由于项目时间、资金、监测方法等方面的制约,目前凌河流域缺乏全方位的监测计划,“数字凌河”二期建设在一期的基础上,还要增加生物多样性固定监测点位和水质监测点位,通过有效监测提供可靠的河流环境信息,通过河流生态系统特征的变化来及时调整河流治理措施,从而对全流域生态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4.4 空间层面
大、小凌河要以流域作为尺度进行干支流的全面整治,综合考虑河流纵向、垂向以及横向的联系,更能反映河流生态系统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特征,这也是河道整治及河流生态修复的发展趋势。凌河流域先行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也要基于此基础进行考虑,将以往单纯的河道治理延伸辐射至整个流域,以实现整个流域生态恢复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5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与探讨,提出凌河治理保护的理论定位:提倡人水和谐的主旋律,将河流生命纳入道德关怀范畴,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优先,以恢复河流生态健康为主旨,辅以文化景观、城镇建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多方参与,全流域治理,激活和持续河流的自然生命、文化生命和社会生命,构建凌河流域生态文明新格局。
[1]王殿武.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深化与区域实践创新[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04):87-90.
[2]曹建廷.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的组成与生态修复指导原则[J].科技导报,2005(07):67-70.
[3]董哲仁,孙东亚,彭静.河流生态修复理论技术及其应用[J].水利水电技术,2009(01):5-9.
[4]周幸.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1(13):249.
[5]《凌河治理保护的思考》[R].辽宁省凌河保护区管理局,2011.
T V 21
A
1672-2469(2015)06-0030-04
10.3969/j.i s s n.1672-2469.2015.06.010
李学森(1978年—),女,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