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皖江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研究

2015-12-30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开发区

秦 柳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合肥 230051)

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皖江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研究

秦柳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 经济研究所,合肥230051)

摘要: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立足国际国内环境,遵循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长江流域地区是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也给皖江地区开发区的转型发展带来重要契机。皖江地区开发区在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同时也遇到一些突出问题。为加快皖江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要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引导产业错位发展,提升生产要素保障能力,强化科技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探索构建“政企分开”的管理架构。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皖江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

皖江地区是指长江流域安徽段两岸地区,包括芜湖、安庆、池州、铜陵、宣城、滁州与马鞍山等7市。皖江地区开发区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优惠的投资政策吸引了众多产业,已成长为区域产业发展的平台和经济增长极,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皖江地区开发区普遍面临着要素成本攀升、区域竞争加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多重压力,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

由沿海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1]。莱茵河流域的开发,带来了德国、法国和荷兰的长期繁荣;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的强势崛起。长江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大的河流,也是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加快长江经济带建设,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长江经济带东起上海,西至云南,覆盖11个省市,沿线包括皖江地区,为皖江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在此背景下,皖江地区开发区如何加快转型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这不仅对皖江地区开发区的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长江流域其他地区开发区的转型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长江经济带建设给皖江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带来的新机遇

(一)新常态下国家区域政策对一个城市开发区转型的影响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后,我国大多数开发区面临着转型问题,这既是外部环境所迫,也是开发区自身发展所需。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发以来,我国制订、实施了一系列的区域政策,并取得了大成效。新常态下,国家区域政策更加注重跨区域的协同发展和市场一体化,以及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协调发展,这无疑会对我国开发区的转型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能够推动开发区的有序竞争与协同发展。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加之区域合作机制的缺失,目前我国开发区之间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仍然存在。国家区域政策有助于拓展区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打破城市之间的行政垄断、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构建新型的区域竞合关系,进而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和布局,形成开发区之间错位发展、优势互补和良性互动格局。

其次,能够提高开发区的经济效益。国家区域政策能够进一步提高区域内城市之间的重大基础设施互连互通水平,推动形成统一市场体系,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步伐,从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优化资源配置。随着各类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要素的利用效率将会提高,而开发区作为一个城市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其经济效益必然会大幅提升。

再次,能够加快开发区功能转型。自1984年创设以来,开发区加快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不仅缓解了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化的问题,还吸收了大量外地的自发性迁移人口,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成为极富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模式之一。但由于开发区过去普遍对城市功能的开发重视不够,不适合人们生活居住,开发区对人口的吸纳作用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是造成我国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重要原因。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方向之一就是促进人口与产业的适度空间均衡,推动开发区加快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与生活的双重功能转型。

最后,能够促进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过去,我国大多数开发区没有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重发展轻环保,甚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在招商引资中把关不严,引进一些污染企业;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监管不严,任由污水和废气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到位就肆意排放,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国家区域政策的又一重要调整方向。这将促使开发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绿色发展,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效率性和环境合理性协调共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2]。

(二)长江经济带建设给皖江地区开发区转型带来的机遇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新常态下我国出台的重大区域政策,既有助于推进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率,推进我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也有助于打造陆海双向开放新格局,全面提升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这给皖江地区开发区的转型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1.有利于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近年来,皖江地区开发区利用紧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借助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品牌效应,成为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3]。700余家无锡企业转移到宣城市郎溪经济开发区,推动了郎溪洼地崛起,被外界视为“郎溪现象”。目前,长江下游地区(长三角地区)急需转移疏解已经成熟或不适宜发展的产业,为更符合本地发展定位的产业腾出发展空间,而长江中上游地区对外来产业有着强烈的需求。《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下游地区的产业转移,这无疑为皖江地区开发区更好地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带来机遇。同时,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打造陆海双向开放新格局,为皖江地区开发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带来机遇。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能够加快皖江地区开发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因为转移来的产业中可能不乏一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即使一般产业的转移也有助于弥补产业链缺失,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2.有利于借助外部创新资源,转变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皖江地区开发区发展主要依靠“要素驱动”,用优惠政策以及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吸引企业集聚,实现粗放式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开发区原有的政策优势明显淡化,再加上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土地资源约束趋紧,皖江地区开发区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长江经济带是国家科教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拥有上海张江、苏南、武汉东湖、合芜蚌(合肥、芜湖和蚌埠)等4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占我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数的三分之二,科技实力较为雄厚。长江经济带建设将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与区域合作,皖江地区开发区完全可以通过加强创新合作,借助外部创新资源,不断提升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发展模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3.有利于加强城市功能开发,加快产城一体化发展

皖江地区大多数开发区在过去的发展中,侧重于工业化功能的开发,对城市功能开发考虑甚少,有的开发区甚至没有考虑,职工居住、医疗、休闲、娱乐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滞后,人居环境较差,大量在开发区就业的人口居住在中心城区,成为日出而至、日落而去的移动人口[4]。城市功能的缺失,使得开发区难以聚集人气,对人的吸纳功能有限,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来,留不下来”。长江经济带建设将选择具备条件的开发区进行城市功能区转型试点,引导产业和城市同步融合发展[5]。皖江地区开发区可积极争取试点,并借此机会,不断完善居住和配套服务设施功能,使工业功能开发和城市功能开发协调并进,加快从单纯工业园向产城一体化转变。

二、皖江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情况

(一)大力培育主导产业

皖江地区开发区在建设和发展中,突出主导产业培育,围绕主导产业招大引强,积极引进有利于主导产业配套完善的项目,推动了主导产业发展壮大。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家用电器和新材料等3大主导产业。其中,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聚集了奇瑞汽车及100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2012年实现产值453.8亿元;家用电器产业聚集了以美的、日立为代表的知名品牌企业,2012年实现产值466.9亿元;新材料产业聚集了海螺、华亚、可耐福、鑫科新材料、楚江集团、中达电子等一批优秀企业,2012年实现产值250.6亿元。无为经济开发区围绕新型化工、汽车零部件等主导产业,紧盯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大型民营企业开展招商,先后引进华谊化工、双钱轮胎、益海嘉里、普莱克斯空分、麦王水处理等项目,目前园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4家、国内上市公司5家。

(二)积极探索“一区多园”发展模式

为加强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集聚,皖江地区开发区借鉴发达地区开发区建设经验,着力打造“一区多园”科学发展模式。南陵经济开发区以产业进行布局,规划了相对独立的产业板块,主要有装备制造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轻纺园以及绿色食品加工园等。新芜经济开发区通过“一区多园”规划,框架出装备制造和汽车零部件园区、电子电器园区、住宅产业制造园区、新能源新材料园区、商贸物流园区、绿色包装园区等6个园区。当涂经济开发区全力打造“四园一区一基地”,即中国绿色智能家电产业园、中国工程属具产业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现代服务集聚区和绿色住宅工业化基地,以建设专业园区,实现“核心企业+配套企业+集群效应”的链式布局,加快产业集群发展。

(三)开发效益不断提高

皖江地区开发区开始从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效益提升转型,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2013年,皖江地区开发区亩均经营(销售)收入(按开发区已建成面积计算)达到157.2万元,实现亩均税收(按开发区已建成面积计算)4.5万元,分别是2010年的2.4倍和2.1倍。见表1。

表1 2010—2013年皖江地区开发区亩均经营(销售)收入和亩均税收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安徽开发区统计年报计算得出

(四)产城一体化趋势明显

皖江地区开发区更加注重内部的“产”“城”互动和比例协调,不断强化城市服务功能,正朝着产城一体化的方向发展。苏滁现代产业园按1∶1∶1布局产业、商住、生态基础设施等功能区域,大力推进具有超市、银行、邮政、医疗等13项功能的“邻里中心”建设,通过完善、优质、一站式的社区商业服务设施,为园区人员提供全面的生活保障需求,以实现产业发展、人居环境等功能的相互支撑、相互依存。芜湖三山经济开发区按照产城融合的理念,全力打造“一心、一带、三园区”。其中,“一心”指占地9平方公里的莲花湖新城,建设学校、医院、商场、银行、公园、公租房等,为周边工业企业服务;“一带”指总长20公里的开发区小江绿化景观带,突出莲花湖公园和三华山公园两个景观节点,打造宜业宜游的园林景观;“三园区”指临江产业园、中部产业园和东部产业园。

三、皖江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皖江地区不少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大致相同,同质化竞争激烈。比如,在马鞍山11个省级以上开发区中,机械制造产业都占有相当的比重;芜湖市的15个开发区中有8个选择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不仅如此,皖江地区开发区与沿江其他区域开发区相比,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较高的产业同构,既造成开发区之间的恶性竞争,也导致产业布局分散,开发区较难形成产业集群。目前皖江地区的不少开发区虽然完成了主导产业的集聚,但企业间纵向、横向联系互动较少,上下游产业链延伸不够,产业集群效应没有形成或不明显,“产业集聚而非产业集群”现象较为普遍,不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二)要素供给矛盾突出

一是土地紧缺与土地粗放使用并存。发展较为成熟的开发区原有土地已基本用尽,项目落地难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制约着开发区转型升级、产城一体化空间拓展。比如,马鞍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2~3年将面临无地可供应的局面。同时,土地利用的粗放、浪费现象,在皖江地区的一些开发区中也较为普遍。二是资金短缺。大多数开发区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单一,主要来自财政,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和争取金融部门贷款较少,多元化投资体制、市场化运作机制尚未形成,较多有发展前途的工业项目和公共配套建设项目因资金不足受挫。三是专业人才匮乏。由于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不足、培训滞后,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目前皖江地区开发区的劳动力素质偏低,高端的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较为缺乏。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皖江地区开发区的企业大都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生产过程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组装环节,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6]。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间的协同创新不够,产学研战略联盟较少。在现有的产学研合作中,共建研发机构、共建技工贸一体化经济实体等高层次的合作很少,主要是合作开发、委托开发和技术转让等较低层次的合作。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孵化器建设滞后,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发育不健全,金融、保险、法律、技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没有系统地建立起来,尚未形成从项目研发、孵化到产业化的创新体系。比如,在芜湖市,目前只有芜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设立了孵化器。

(四)管理体制亟需创新

在皖江地区开发区建设初期,开发区管委会的主要职能是搞好土地开发,抓好招商引资,做好企业服务工作。但随着企业的大量集聚,开发区内从业人员快速增加,社会事务管理服务任务越来越重,尤其是劳动就业、社区文化教育、卫生环境、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等社会性工作日益凸显,皖江地区开发区原有的精干、高效的管理架构受到挑战,面临膨胀的压力。开发区管委会管理链条拉长,管理服务职能延伸,呈现出明显的行政化趋势,包揽了一级政府的工作职能,和其他行政区一样,参加统一开展的各种社会活动和会议,承担大量的社会管理事务,工作压力大,精力难集中,“人少事多”的矛盾日益凸显。

四、加快皖江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

皖江地区开发区要转型发展,离不开高端要素资源,而营商环境的优劣决定着高端要素资源的流向与集聚。因此,努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皖江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抓住长江经济带打造黄金水道的机遇,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加速芜湖港、安庆港、郑蒲港和铜陵港等港口建设,拓宽、挖深沿江航道,提升航道等级和通航能力,构建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水路、铁路、公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7]。加强皖江地区和长江沿岸其他地区间的海关协作配合、检验检疫机构合作,实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实现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4],提高通关效率。紧密跟踪上海自贸区、福建自贸区、广东自贸区和天津自贸区建设情况,把它们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尽快在皖江地区开发区推广,努力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大力营造多元开放、包容祥和的人文环境,提高外来人口认同感、归属感,让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土壤,增强外来企业植根性。积极推进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变革,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评价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体系[1],严格资源节约和环境准入门槛,践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将皖江地区开发区打造成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导区和样板区。

(二)引导产业错位发展

产业同构问题,主要应由市场遵循资源优势原则、利润最大化原则解决,但在目前市场不健全的情况下,政府要在推动产业错位发展上担负重要责任。要依托安徽省皖江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建立皖江地区开发区产业统筹协调发展机制。开发区发展定位趋同是产业同构产生的直接原因,应根据皖江地区各开发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等,编制皖江地区开发区产业发展和布局规划。在规划编制中,不仅要考虑皖江地区开发区之间的产业错位发展,也要考虑皖江地区开发区与长江经济带内其他开发区的产业错位发展问题,对皖江地区各开发区要发展的主导产业进行重新定位和取舍,即使产业同构,也应做到产品不同构。当然,要做到皖江地区开发区与长江经济带内其他开发区之间的产业错位发展,还需要在国家层面制定长江经济带统一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规划,结合地方特色优化产业布局,跳出各地各自为政的圈子,推动区域内产业错位发展,在错位发展中共赢,在共赢中实现产业一体化发展。产业规划一旦制定,要落实督查机制,如果开发区盲目引进不符合规划要求的大项目,要追究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人的责任,通过规划引导皖江地区开发区有序推进产业发展。产业同构的根本原因在于地区利益的驱使,在先行的政绩考核制度和税收体制下,开发区“一窝蜂”、盲目地引进和发展一些产业。要探索建立开发区之间的利益共享机制,如果开发区在招商中遇到不适合自身产业发展定位的大项目,可以引荐到别的开发区,落户开发区与引荐开发区共享项目形成的产值、税收等。

(三)提升生产要素保障能力

一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招商项目的准入评审机制,明确产出效益、建筑密度、容积率等各项指标,把好项目引进关。加强对已批土地的跟踪管理,对批而未用或利用不充分的土地,分别采取限期开工建设、征收土地闲置费、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等措施进行处置,防止土地闲置现象发生。鼓励企业向空中要高度,建设多层厂房;向地下要深度,把职工食堂、仓库和停车场等建在地下。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以考量单位面积效益产出为根本,切实加快“腾笼换鸟”步伐,不断提高现有土地产出效益。

二要多渠道融资。提高财政税收返还比例,增加开发区建设资金。紧盯各类银行尤其是政策性银行资金导向,在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储备整治等方面积极争取资金支持。充分发挥开发区融资平台的作用,赋予园区投资公司参与土地收储和土地一级开发权,以市场化方式进行园区开发建设。大力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开发区产业园、标准化厂房、仓储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采取专业招商模式,将园区内划出的土地全权委托给第三方专业招商,加快园区开发建设。

三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加强人才培养,引导企业与长江经济带内的高校开展“订单式”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使用的无缝链接。大力推进公寓、公租房建设,改善人才居住条件;做好教育、医疗、金融、商贸、通讯、邮政、休闲娱乐等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皖江地区开发区由单纯的生产区向功能齐备的产业新城转型,增强开发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力,不仅让外面的人愿意来,也让进来的人住得下、留得住。出台各类人才奖补政策,千方百计引进人才,满足企业需求。

(四)强化科技创新

一要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整合提升现有研发机构的同时,依托龙头骨干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打造与国外先进水平接轨的企业技术研发平台。加快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形成功能配套、服务专业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延伸“孵化器—加速器—园区”的服务链条。建设一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着力加强标准、计量和检验检测技术基础支撑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国家级检测机构为核心、社会资源共建共享的检验检测服务体系。大力引进和培育发展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代理、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转移和技术培训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进一步规范中介机构的服务行为、服务标准和服务领域,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要深入推进开放和协同创新。随着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增强,创新模式在发生变化,已由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开放性的特征[8]。皖江地区开发区要抓住长江经济带建设机遇,树立开放、协同创新的理念,大范围、大跨度整合创新资源。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内其他开发区之间的创新合作,探索建立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在重点领域,尤其是共同面临的热点、难点科学问题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展实质性研究合作,共同构筑长江流域自主创新的产业链和产业价值链。在长江经济带这个大区域内,加强产学研合作,建立“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深度协同创新合作联盟,不断提升皖江地区开发区的技术创新水平。

(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一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采用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流程,对现有传统企业生产设施、装备、生产工艺条件进行改造,提高先进产能比重。支持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实现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实现系统化、网络化和集成化管理。

二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一方面,皖江地区开发区要充分发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两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叠加效应,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积极与长三角地区的开发区开展战略合作,探索产业承接的新模式、新途径。另一方面,由于产业链完善、市场空间巨大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等因素,我国仍然是国际制造业转移的优先选择地,且转移结构进入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并存的阶段,转移方式由个体转移向产业链整体性、集群性转移转变,转移目的地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梯度转移过渡。皖江地区开发区要借力长江经济带建设,重点结合园区主导产业培育,有效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通过大规模承接国际和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快速拉长、加宽和增厚皖江地区开发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条,努力把主导产业培育成为具有特色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的产业[9]。

三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正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皖江地区开发区要进一步放宽服务业外资准入。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引进和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10]。适应开发区产城一体化发展趋势,着力引进和发展满足居民需求的家庭服务、健康养老、文化教育、娱乐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

(六)探索构建“政企分开”的管理架构

一般情况下,开发区有一个管理主体,通常是代表政府的管委会;也有一个开发主体,通常是作为企业化组织的开发公司。管委会和开发公司的关系决定着开发区的管理架构:当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合二为一时,开发区的管理架构是“政企合一”;如果二者清晰分开,则开发区的管理架构是“政企分开”。“政企合一”的管理架构行政效率高,调动资源的能力强,开发区在初创阶段往往采用这种形式,因为此时困难较多,有利于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搞好开发和建设。但开发区逐渐发展壮大后,必须适时对管理体制进行创新,由“政企合一”向“政企分开”转变,因为随着开发区社会事务的增多,“政企合一”的管理架构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既让管委会的精力分散,降低管理的效率,也大大限制了开发公司的活力,使其作用不能充分发挥。这已在苏州高新区的发展中得到佐证。1999年以前,苏州高新区管委会和高新区开发总公司是“政企合一”;1999年以后,两者分开,苏州高新区朝着政企关系更明晰的方向发展,有力地推动了自身持续快速健康发展[11]。目前皖江地区开发区基本上实行的仍是“政企合一”的管理架构,对大多数开发区而言,已不适应发展阶段的要求,可借鉴苏州高新区的做法,坚持“小政府、大企业(社会)”原则,向“政企分开”的管理架构转变。这样,管委会和开发公司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管委会行使经济和社会综合管理权限,开发公司负责开发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物业管理等事项,既有利于开发区管委会摆脱繁杂的事务,也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凤华.长江经济带新格局中江苏的发展方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23-30.

[2]沈宏婷,陆玉麒.开发区转型的演变过程及发展方向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1(12):73.

[3]杨昌辉,周开乐,冯南平.城市群创新发展中的产业转移研究——以皖江城市群为例[J].江淮论坛,2014(5):54-55.

[4]王宏伟,袁中金,侯爱敏.城市化的开发区模式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11.

[5]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4-09-2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4-09/25/content_9092.htm.

[6]王礼刚.基于增长极理论的重庆两江新区发展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63.

[7]成长春.长江经济带协调性均衡发展的战略构想[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

[8]徐立岗,田家林,陈月梅.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研究——以江苏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2(8):110.

[9]魏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分析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2):37-40.

[10]丰志培,刘志迎.经济升级版背景下的产业升级路径与对策——以安徽为例[J].江淮论坛,2014(4):103-104.

[11]李兆熙,张政军,贾涛.苏州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运营模式比较[J].海峡科技与产业,2007(5):14-15.

(责任编辑魏艳君)

收稿日期:2015-06-21

基金项目:安徽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安徽开发区转型发展研究”(1502052048);安徽省社会科学院青年项目“新型城镇化与开发区转型发展”(Qk201511)

作者简介:秦柳(1979—),男,河南信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doi:10.3969/j.issn.1674-8425(s).2015.08.010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425(2015)08-0060-07

StudyonTransformationofDevelopmentZonesin
WanjiangRegionUndertheBackgroundofConstruction
ofYangtzeRiverEconomicBelt

QINLiu

(InstituteofEconomics,AnhuiAcademyofSocialSciences,Hefei230051,China)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decision which our country is put forward based o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nvironment and follows the rules of the world economy development. It is a historic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for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region and also gives an important opportunity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zones in Wanjiang region. Development zones in Wanjiang region have actively embark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encountered some outstanding problems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speed up transformation,development zones in Wanjiang region should buil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nvironment,guide dislocation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promote support capability of production elements,strengthe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ccelerat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explore construction managerial structure of the separation of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Key words: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Wanjiang region; development zone; transformation

引用格式:秦柳.长江经济带建设背景下皖江地区开发区转型发展研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5(8):60-66.

Citationformat:QINLiu.StudyonTransformationofDevelopmentZonesinWanjiangRegionUndertheBackgroundofConstructionofYangtzeRiverEconomicBelt[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2015(8):60-66.

猜你喜欢

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开发区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开发区
挤压还是带动:开发区FDI外溢对无开发区城市经济的影响
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以南昌高新开发区为例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大学本科高年级怠学现象调查与对策研究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煤炭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
新常态下钢铁企业的转型发展以及建议
试论“央视新闻”公众号的成功运行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