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昆虫调查及区系分析
2015-12-30贾克锋童翠姣徐志宏
贾克锋,童翠姣,徐志宏,周 靖
(1.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林业局,浙江 衢州 324000;2. 浙江农林大学 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昆虫调查及区系分析
贾克锋1,童翠姣1,徐志宏2*,周 靖2
(1. 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林业局,浙江 衢州 324000;2. 浙江农林大学 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于2011年7-8月和2012年9月对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和昆虫区系进行调查,共采集到昆虫样本16目138科454种,根据所采集昆虫标本,从昆虫组成、昆虫地理区系成分以及不同生境对昆虫区系构成的影响3个方面对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昆虫种群进行了区系分析。结果表明:区内昆虫物种丰富,以鞘翅目鳞翅目为优势目,区内存在众多资源昆虫及保护种;选取鳞翅目作地理区划分析,其中以东洋种和广布种为主体,分别占50%和45.6%,古北成分只占5.6%;选取不同生境间的昆虫种群构成进行分析后,得出山地植被与湿地植被间昆虫组成存在差异,且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
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昆虫;区系;分析
1 研究背景
1.1 区系分析对于乌溪江湿地公园构建的意义
昆虫的区系调查不同于单纯采集。区系调查的目的不仅是了解一个地区昆虫的种类组成,而且要了解发生情况、经济价值、分布规律和区系性质等等。因此,区系调查要求收集的标本尽可能包括考察范围内各种生态条件和不同海拔高度的代表性种类,并要了解各物种所占据的空间地位,从而反映区域特征。
浙江衢州乌溪江湿地公园位于衢州市衢江区南部山区,地处“泛长三角”、“泛珠三角”、“海西”三个经济区的交汇地带,地理区位优越;乌溪江是钱塘江南源上游干流衢江的一级支流,是浙江省重要水源保护区,生态区位重要。乌溪江湿地公园内的湿地是高峡水库的典型代表,是低山区库塘湿地、河流湿地的典型类型,栖息地面积辽阔,湿地植被较丰富,生物类群众多。同时,区内昆虫物种丰富,对区内昆虫的分布进行系统调查,有利于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昆虫区系与分类学是昆虫学各分支学科的基础,是研究一定地区或生境的昆虫种类、分布、数量和演变等关系及其经济意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昆虫区系分析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及昆虫资源而进行的研究项目,在经济、保护森林资源等诸方面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此前已进行了对区内昆虫多样性的分析,但对昆虫区系组成分析尚未开展。本文根据浙江农林大学对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昆虫多样性调查所采集标本为材料,结合昆虫区系调查,对区内昆虫区系特征进行分析研究。
1.2 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的自然条件
1.2.1 地理位置 衢州市衢江区位于浙江省西部,东接龙游县,南毗丽水市的遂昌县,西依江山市和柯城区,北枕杭州市的建德市、淳安县。乌溪江湿地公园位于衢州市衢江区南部山区,范围涉及湖南镇、举村乡、岭洋乡、黄坛口乡4个乡镇,南北长33.39 km、东西宽13.64 km,地理坐标介于28° 31′ 40″ ~ 28° 49′ 45″ N,118° 47′28″ ~ 118° 55′ 50″ E。距衢州城约15 km。
1.2.2 地质地貌 乌溪江湿地公园山脉属武夷山系仙霞岭山脉,是浙西南山地的组成部分。地貌为低山区,沟壑纵横,乌溪江“V”型峡谷呈南北走向,蜿蜒盘旋于崇山峻岭之间。公园以乌溪江为轴线,公园范围内海拔一般在300 ~ 400 m,最高海拔1 012.2 m,最低海拔88.5 m。区域构造位于江山—绍兴深断裂南部,属华南褶皱系。出露地层主要为中生界侏罗系上统磨石山群,有流纹质含砾玻屑凝灰岩、含砾熔结凝灰岩夹流纹斑岩、流纹质含砾晶屑凝灰岩、含砾凝灰岩、流纹岩、花岗岩等。
大坝附近一段的乌溪江两侧山地地质特殊,出现节理石柱地质景观。根据专家推算,湖南镇境内深藏有5 000万根节理石柱,占地面积约30 km,而且有纵横交错形成的多个平面。
1.2.3 气候 衢江区属亚热带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温适中,无霜期长,具有“春早、秋短、夏冬长,温适、光足、旱涝明”的特征。据衢州市气象站(衢州市北门外,海拔66.9 m)资料,年平均气温17.3℃,极端最高气温40.5℃(1966年8月9日),极端最低气温-10.4℃(1970年1月16日)。1月份平均气温5.2℃,7月份平均气温29.10℃。多年平均地温19.0℃。年平均降水量1 636.0 mm,最多年份2 464.5 mm(1983年),最少年份1 105.7 mm(1979年),年际变幅1 358.8 mm。降雨一般集中在4-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47.4%。月平均降水量最多是6月和5月,分别为279.6 mm和264.2 mm,最少是12月50.7 mm。月极端最多598.4 mm (1994年6月),最少0.0 mm(1979年10月)。多年平均相对湿度79%。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 984.3 h,最多年份年日照时数2 456.2 h(1963年),最少年份年日照时数1 401.7 h(1989年)。日照率达48%,全年以7、8月份最高,日照率达70%,2、3月份最少,日照率为34%。多年平均风速2.7 m/s。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 448.4 mm。初霜日历年平均为11月19日,平均终霜日为3月5日,无霜期平均为257.8 d。
农业气象灾害主要有梅雨洪涝、伏秋干旱、冰雹大风和低温冻害等。其中梅雨洪涝、伏秋干旱发生频繁。
2 材料和方法
2.1 研究材料
本研究以2011年7-8月(一期)和2012年9月(二期)浙江农林大学在衢州乌溪江昆虫多样性调查所得共16目138科454种昆虫样本为材料。采集的标本经展翅、整姿、烘干后,进行整理、分类鉴定和区系统计分析。昆虫标本暂保存于浙江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科标本室。
2.2 调查方法
昆虫标本的调查采集根据乌溪江湿地公园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各生境内的主要植被类型,选取柑橘林、板栗林、油茶林、厚朴林、竹林、杨梅林、溪边灌木、混交林、马尾松林(自然状态下生长)、河边滩涂(近水域杂灌草地)等具有代表性的生境作为样地,采用五点法对样地内的昆虫进行扫网捕捉,在每种类型的生境上选取至少三个代表性样地,每个样地大小设置为30 m×30 m。采用目光搜索和扫网采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采集。目光搜索时,直接记录昆虫种类和数量。样方中扫网时,在对角线上随机扫网50次,记录网捕种类和数量[4]。将所有采集到的个体投入毒瓶杀死,最后带回实验室,鉴定到属或种,并保存好标本。同时,选取了3个较有代表性的样点进行灯光诱捕,用高压汞灯灯光吸引趋光性昆虫于白布上,然后用镊子、毒瓶等工具捕获。
2.3 区系分析方法
影响昆虫区系的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海陆的生成和变迁,气候的历史变迁,特别是水热条件的剧烈变化,高山或高原的大规模隆起,区域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性,以及动植物区系的演变等,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不同的发生地类型对昆虫区系有很大的影响。
要使标本种类多,又有地区环境的代表性,调查采集应尽量包括考察地区内的各种自然环境。为此,对考察地区的自然条件、气候、植被、地形等要做到必要的了解,根据气候、地形划分为几个大区,分区设点。具体考察应注意山脉的走向、山体的坡向、海拔高度、植被类型、农作物的配置、山地和平原区系的不同等方面。
2.3.1 昆虫区系调查的对比方法 实际调查中总结了昆虫区系调查的对比方法,该方法对调查区域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2.3.1.1 区域对比(地理的) 甲区和乙区、乙区和丙区以及和毗邻地区的对比,从对比中找出区域的异同。在野外调查时,做到有意识地主动收集某方面的资料,以便及时抓住区系的演替规律。
2.3.1.2 生境对比(生态的) 包括同一地区内不同生境及垂直带的对比,和不同地区相似生境条件下的对比。同一地区内近缘种的分布与生境有密切关系,有的喜阴,要求阴郁条件;有的喜阳,栖息开阔环境都由物种的性质所决定。如川西和滇西北的横断山区,同域分布两种曲胫跳甲分别要求不同的生境条件。一种为林间空地或开阔草地的常见种,另一种占据茂密森林内的郁密环境。从同一地区不同生境的对比,把握生态条件与区系组成的关系;从不同地区相似生境的对比,发现区系演变。
2.3.1.3 海拔对比(垂直的) 包括同一垂直剖面不同海拔高度的对比,和不同地区相近海拔高度的对比。从海拔对比,找出垂直带的分异规律。并从高度引起的差异,特别是替代种的出现,认识由海拔隔离对物种分化、形成的意义。如蝗虫,在山地调查中发现,不同海拔高度,其种类组成和形态都有显著不同,成为山地垂直带划分的重要依据。通常在低海拔带,由长翅型、广布种所组成;在中高山,则为短翅型和狭布种,到高山带,则为翅芽型或无翅型、极狭布种所占据。在海拔对比中,常因坡向而有不同。
2.3.1.4 坡向对比 主要分东坡与西坡、南坡与北坡,通称为阳坡与阴坡。东西走向的山体,要注意南北坡的区系差异。如天山山脉横贯新疆东西,阻挡西伯利亚冷湿气流的南进,南北坡景观迥异,北坡潮湿,昆虫种类丰富;南坡干旱,昆虫贫乏。南北走向的山脉,要注意东西坡的差异。如四川贡嘎山东坡面向东南太平洋季风,温暖湿润,发育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其西坡受西风带环流控制,地势高亢,气候干冷,生长着硬叶栋林和阴暗针叶林。东西坡的自然条件不同,昆虫区系也不同。东坡以温湿种类占优,西坡则包括许多高原区系成分。坡向的差异,因地区而不同。干旱地区或北方,以阴坡种类较多;湿润地区或南方,阳坡可能较丰富。当然不同类群,情况不尽相同,这里系指一般而言。从坡向对比,可以分析山脉的阻隔作用和大气环流、季风对区系组成的影响。山脉的走向常是区域划分的界线。
2.3.1.5 寄主对比 植被是景观的标志,变化明显易于察觉,植食性昆虫的分布与寄主植物的分布有密切关系。寄主植物常是我们研究昆虫分布的向导。单食性和寡食性昆虫,研究寄主关系更为重要。单从分布的角度看,昆虫与寄主之间,以叶甲为例,有下列三种情况:1)昆虫随寄主植物的分布而分布。2 ) 昆虫的分布狭于寄主植物的分布,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垂直带出现近缘种的替代现象。3 ) 昆虫的分布大于寄主植物的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垂直带发生食性转化。
本文根据乌溪江湿地公园的实际环境,对区内昆虫的成分组成进行了分析,对不同生境和植被分布不同进行了对比,并选取了占优势的鳞翅目进行了区域对比。
3 结果与分析
3.1 昆虫组成
调查结果表明,在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范围的湖南镇、举村乡、岭洋乡和黄坛口乡4个乡镇境内记载昆虫纲16目125科406种。就已鉴定的标本来看,以鳞翅目和鞘翅目种类最丰富,半翅目次之,其余依次为同翅目,膜翅目,直翅目,双翅目,蜻蜓目,螳螂目和脉翅目,蜚蠊目和竹节虫目,石蛃目和浮游目、缨翅目、广翅目。在科的数量上以鞘翅目最多,占总科数的20.8%,在种的数量上以鳞翅目、鞘翅目最多,占总种数的44.4%。
在记录的16个目中,超过10个科的有6个目占76.8%,同翅目16科,半翅目14科,鞘翅目26科,双翅目18科,鳞翅目22科,膜翅目14科。
根据昆虫的种类和分类群的多样性可以看出,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内的昆虫种类丰富,且以小科寡种为主。区内昆虫类群中存在众多资源昆虫,例如可做药用昆虫芫箐科(Meloidae)、蝼蛄科(Gryllotalpidae)、蜚蠊科(Blattodae)、蚱蝉(Cryptotym panapustulata)等;食用昆虫有柞蚕(Antheraea pernyi)、中华蜜蜂(Apis cerana)等。观赏价值较高的有凤蝶科(Papilionidae)、眼蝶科(Satyridae)、粉蝶科(Pieridae)、灰蝶科(Lyeaenidae)、蛱蝶科(Nymphalidae)、弄蝶科(Hespefiidae)、枯叶蛾科(Lasiocampidae)、大蚕蛾科(Saturniidae)和箩纹蛾科(Brahmaeidae)等9科百余种。还有虎甲科(Cicindelidae)、豉甲科(Gyrinidae)、叩甲科(Elateridae)、吉丁甲科(Buprestidae)、锹甲科(Lucanidae)、犀金龟科(Dynastidae)、竹节虫目(Phasmida)、角蝉科(Membracidae)等。此外,根据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发布的《国家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和《中国珍稀昆虫图鉴》中所包含的重点保护昆虫种类,在乌溪江有分布的珍稀昆虫有中华脉齿蛉(Neuromus sinensis)、拉步甲(Carabus lafossei coelestis Steuart)、丽叩甲(Campsosternus auratus)、中华奥锹甲(Odontolabis sinensis)、中华蜜蜂等。
表1 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昆虫分目统计Table 1 Insect based on order in the Park
3.2 区系成分分析
3.2.1 昆虫各目区系划分 本文根据世界动物地理区划(图1)将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昆虫划分为 3种区系成分。
3.2.1.1 东洋成分 指典型的东洋区分布种。包括我国南部省区分布,特别是西南、华中区南部及华南区分布为主,国外向南向西分布于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斯里兰卡、菲律宾群岛以及印度尼西亚等亚热带、热带地区的种。
3.2.1.2 古北成分 在我国秦岭以北特别是东北、华北北部、西北地区分布,并向国外分布于中亚、西亚、北亚、西伯利亚、欧洲大陆、非洲北部及北美洲等地区的种。
3.2.1.3 广布成分 指横跨古北、东洋两大区,甚至多区或全球性分布的种。
3.2.2 昆虫区系组成 根据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分析,区内昆虫群落为小科寡种群类,故选取了区内种数大于20种以上的目进行分析,分别为直翅目31种,同翅目41种,半翅目56种,鞘翅目90,双翅目24种,鳞翅目90种,膜翅目37种。其中占主要的成分为东洋种53.7%,广布种成分为39%,主要由古北—东洋兼有种为主,还包括东洋—澳洲种等。古北种占少数,为4.6%。区内昆虫组成是以东洋种为主体,兼有古北—东洋种,东洋—澳洲种,古北种的较为复杂昆虫区系,东洋种昆虫占优势并兼有广布成分,表明了该区昆虫区系分布有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特征。由于衢州乌溪江湿地公园地处古北界与东洋界分界处附近,与相邻区域昆虫物种交换明显,故古北—东洋兼有种分布明显,且有少数古北种分布。
表2 昆虫区系组成Table 2 Faunal composition
3.2.3 鳞翅目区系各成分 调查选取22科90种的鳞翅目试做分析,结果如表3。由表3可知,鳞翅目中,东洋种所占比例50%,古北种比例只占5.6%,广布种占45.6%。其中东洋种所占比例较高的有尺蛾科72.7%,钩蛾科60%,广布种中夜蛾科占63.6%,螟蛾科占52.9%,毒蛾科占50%。古北种主要在夜蛾科1种,苔蛾科2种,舟蛾科2种。其中典型的东洋种有灰尖尾尺蛾,白眼尺蛾,栗黄枯叶蛾,斐豹蛱蝶等;古北成分包括暗大齿舟蛾,美苔蛾等,古北成分所占比例较少;在广布成分中占主要比例的是古北与东洋共有成分,例如皱霜尺蛾,竹纹枯叶蛾,白肾夜蛾,榆掌舟蛾等,也存在东洋—澳洲成分,如刺魁掌舟蛾。
表3 鳞翅目区系各成分Table 3 Faunal component of Lepidoptera
3.2.4 鞘翅目昆虫区系组成 调查选取25科90种的鞘翅目试做分析,结果如表4。由表4可知,鞘翅目中,以东洋种为主体,占到53%,古北种占6%,广布种为41%。可见在鞘翅目中占主要成分的仍为东洋种。东洋成分中典型的物种有脊尾黑守瓜,脊尾黑守瓜,二带遮眼象。
表4 鞘翅目昆虫区系组成Table 4 Faunal component of Coleoptera
表4续
3.3 不同生境昆虫的组成
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相应发生变化,引起植物种群垂直分布的变化,从而因昆虫寄主植物的不同,导致昆虫种类分布的差异。据《中国植被》区划的划分,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北部亚地带,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地带性植被为常绿阔叶林。现状植被分为湿地植被和山地植被两大类。山地植被与湿地植被间分布有明显的海拔差异,因而昆虫的分布类型也有明显差别,同时也对昆虫的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湿地现状植被主要有4个类型27个群系。草丛主要分布在岭洋乡的大日畈和抱珠垄两地,有泥胡菜、水苏、鹅观草、鼠麴草、半边莲、喜旱莲子草、益母草、地耳草、鱼眼菊、裸柱菊、江南灯心草、野灯心草、垂穗苔草、狗牙根等群落。灌草丛零星分布于库尾河流卵石滩地,如洋溪源溪流两侧滩地,有斑茅、南川柳、银叶柳、白棠子树、小蜡等。水生植被类型,主要是沉水植被,分布在黄坛口水库近岸至远岸的泥质滩底上,有黑藻、苦草等。其昆虫分布的特征相比山地植被,所涉及种类更为丰富,例如湿地类型总计昆虫种类132种,溪边类型总计昆虫种类105种;相比山地类型,湿地类型在以下几个目中优势明显,湿地类型中蜻蜓目8种,鞘翅目24种,直翅目18种,半翅目24种,双翅目27种;溪边类型中,鞘翅目24种,蜻蜓目5种。
山地现状森林植被有7个类型22个群系。由于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现状山地植被类型总体分布比较片断化。作为地带性自然植被的常绿阔叶林,主要由石栎、青冈、苦槠所组成,但多为中幼林,仅以库区大坝北侧仙霞山庄、华家村一带最佳,山仙栏等陡峭崖壁上有乌冈栎纯林分布,是一大特色;经济林占有一定比例,以板栗、椪柑为主;人工杉木林、马尾松林也随处可见。山地植被群落较为单一,分布较为片段化,尤其是经济作物林,植被单一,所以山地植被通常昆虫的种类丰富度不如低海拔的湿地植被。而海拔较高林地,有更多的鳞翅目种分布。例如混交林分布有20种,这个与鳞翅目的飞行能力较强与产卵地点有一定关系。
表5 各生境间昆虫分布情况Table 5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habitats of insects
致谢:湖南镇林业技术人员吴忠相在样地选择及调查方面提供帮助;刘明杨、顾建强对论文前期所作工作;贾路路、冯恒、温小龙、吕知瑾、郭嘉雯参与调查及后期标本鉴别;衢江区湖南镇和岭头镇政府在调查期间提供帮助;衢江区林业局提供经费资助。
[1] 王书永. 昆虫区系调查的对比方法探讨[J]. 昆虫学报,1984,27(3):121-122.
[2] 杨惟义. 中国昆虫区系分布的管见[A]. 江西农学院,中国昆虫学会1962年学术讨论会会刊[C]. 南昌:江西农学院,1962.
[3] 朱慧,彭媛媛,王德利. 植物对昆虫多样性的影响[J]. 生态学杂志,2008,27(12):2 215-2 221.
[4] 张贵珍. 福建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昆虫多样性的初步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2008(5):19-20
[5] 徐华潮,吴鸿,赵明水,等. 天目山自然保护区昆虫区系研究[J]. 浙江林业科技,2003,23(5):4-9.
[6] 武春生,方承莱.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三十一卷 鳞翅目舟蛾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7] 赵仲苓.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三十卷 鳞翅目毒蛾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8] 薛大勇,朱弘复.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十五卷 鳞翅目 尺蛾科 花尺蛾亚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9] 朱弘复,王林瑶.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五卷 鳞翅目 蚕蛾科 大蚕蛾科 网蛾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10] 朱弘复.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十一卷 鳞翅目 天蛾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11] 陈一心.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十六卷 鳞翅目 夜蛾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2] 方承莱.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十九卷 鳞翅目 灯蛾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13] 武春生.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二十五卷 鳞翅目 凤蝶科 凤蝶亚科 锯凤蝶亚科 绢蝶亚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14] 武春生,刘友樵.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四十七卷 鳞翅目 枯叶蛾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5] 武春生.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五十二卷 鳞翅目 粉蝶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6] 韩红香,薛大勇. 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五十三卷 鳞翅目 尺蛾科 尺蛾亚科)[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Insect Fauna In Quzhou Wuxijiang National Wetland Park
JIA Ke-feng1,TONG Cui-jiao1,XU Zhi-hong2,ZHOU Jing2
(1. Quzhou Qujiang Forestry Bureau of Zhejiang, Quzhou 324000, China; 2. Schoo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Science, Zhejiang F & A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China)
Investigations and analysis were conducted on insect fauna and biodiversity in Quzhou Wuxijiang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July - August 2011 and September 2012. 454 species of insect specimen were collected, belonging to 138 families and 16 orders. Analysis on insect fauna in the Park was made according to composition, geographical component and the influence of habitat on insect faunal composition.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it had rich insect resources, dominated by Coleoptera and Lepidoptera in the Park, and there are many resource species and protected ones. Lepidoptera was selected for geographic zoning analysis, dominated by East Asia(50%) and widespread(45.6%) component, and the Palaearctic component only takes 5.6%. Analysis on population composition at different habitats resulted that it had differences of composition at mountainous vegetation and wetland vegetation, and had obvious vertical distribution pattern.
Wuxijiang National Wetland Park; insect; fauna; analysis
S718.7
A
1001-3776(2015)03-0061-07
2014-12-11;
2015-02-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320);衢州市衢江区林业局提供项目支持
贾克锋(1964-),男,浙江东阳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从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研究;*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