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的生物成分及其关系

2015-12-30刘冰峰副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15期
关键词:科研机构主体企业

■ 刘冰峰 副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 江西景德镇 333403)

创意产业R&D 创新生态环境的内涵

近年来,对于创意产业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随之人们也发现了在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不同的现象,比如生态环境越来越差、信用程度不高、创意R&D的无序化、不良竞争出现以及产业的相对竞争力呈下降趋势等。这些现象使人们不得不将生态纳入创意产业未来发展思考的范畴,并且逐渐作为当前的热点研究话题之一。本研究主要是根据生态经济理论指导,试图将“R&D创新”加入到“生态环境”来比较研究。但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并不是简单的将创新环境完全当作生态环境,而是利用生态环境中的专业词语去构建创意产业的R&D创新理论。

各个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创新生态环境进行深入研究,所以对此界定的定义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而对创新生态环境的理解有“创新网络系统”、“有机整体”亦或是“技术创新体系”等各种称谓,这些理解很明显存在着许多不足,它们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这个系统的重要特征,即生态学特征。从生物圈的功能和结构上来看,生态环境是一个基本单位,而对它的概念理解也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特别是从生态环境的生物成分入手,判断该系统的组成成分是什么、成分之间的关系等,只有这样,才能对“生态环境”这个概念有科学、完整的认识。

通过对以前学者研究结论的借鉴和对生态环境理论的研究,本研究试图对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做出一个定义:“在特定的地区范围和创意产业内集聚的各种不同形式的R&D组织,为了相同的R&D创新目的,相互之间联系密切,并与其他有关环境彼此影响,利用资金流动、知识共享和人才流动,形成一个集独特空间、固定结构、完善功能为一体的动态平衡整体,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

根据上面的定义可以知道,R&D创新生态环境实际上就是彼此有关联的创意创新组织和与其相关的外部环境,借助特定的机制相关影响、互相作用,而且通过这种机制能够促进能量的循环使用、促进信息共享和知识的流动。同时创意创新组织与其他组织在完成R&D创新的过程中彼此相关联,完成资源互换并向更加系统化和网络化的新组织模式发展。

创建R&D创新生态环境目的是解决创意产业现行R&D创新环境下存在的突出矛盾,也就是创意创新的障碍因素和创意组织的低创新能力、创意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从而指导R&D创新组织充分借助外部的创意资源去促进关键创意技术的发展,最终完成创意目标。除此之外,R&D创新生态环境的创建还有利于全面提高创意产业R&D创新网络的抗风险能力和更好地应对外部竞争的能力,而所有相关各方都会在这一过程中得益。

创意产业R&D 创新生态环境的生物成分分析

对于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而言,其生物成分主要是指创意产业R&D创新活动的参加各方,就是R&D创新主体。而R&D创新主体也是拥有一定的R&D创新能力并且亲自组织R&D创新活动的个人或者是社会团体。在R&D创新范畴中,其创新主体主要有以下特点:拥有决策R&D创新活动的权力;有一定的能力去完成R&D创新活动的组织;能够负责R&D创新活动和承担风险;能够得到来自R&D创新活动的收入。R&D创新同样包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知识创新的主体则是教育机构和科研机构。所以说,创新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从事创新的人也是多元化的,因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区分R&D创新主体。从R&D创新主体在开展R&D活动时运用的形式来划分,可以将R&D创新主体区分为个体、群体和国家主体;从R&D创新主体设计的创新内容上来看,可以划分成R&D理论创新、R&D文化创新、R&D制度创新等主体。R&D创新主体不同,所应有的素质要求也不一样,而R&D创新能力往往取决于R&D创新素质的强弱。所以,R&D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创新主体和主体的素质两大主要因素。

总的来说,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的生物成分主要由政府、教育机构、科研机构、企业、中介机构等组成,通过创意产业这个载体每个生物成分利用资金流、知识流、信息流等的集聚和转移来完成创意产业R&D创新能力的进步,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知道,政府、机构等各大R&D创新主体借助创意产业的价值链和创新链发挥着各自的影响,通过不同形式的长期R&D合作和沟通,一起完成创意产业R&D创新能力的进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各主体在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中的位置。

(一)政府——R&D制度创新主体

图1 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的生物成分及其作用

图2 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各种主体关系图

政府主要是利用注入资金和提供政策的方式去支持和推进R&D创新主体开展有益的创新活动。目前我国创意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所以在创意产业R&D创新活动中政府的影响就特别重要,它能够给创意创新活动许多方面的支持,包括政策法律支持还有资源环境的支持。而政府也应该更加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强大影响和作用,做好宏观调控和制度监管,对活动开展进行积极引导和资金支持,给予创意工作者和创意活动充分的保障等。除此之外,当创意产业处于低谷时,作为关键主体的政府也应该投身到创意活动中去。

(二)创意企业——创意创新主体

所有创意的开始和结束都来自企业,创意企业主要供应资金和创意技术,所以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而众多同行业的创意企业组成了创意产业,它们以盈利为天职,自主进行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市场承受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企业首先会对创意市场进行深入的分析,然后进行新的创意R&D,并结合完善的营销体系最终完成整体的创意创新而赢得额外收益。

(三)大学等科研机构——R&D原始创新主体

大学等科研机构主要提供的是人才和技术。大学是一个非盈利组织,它的第一职责是教授知识、进行人才的教育培养,第二职责才是科学研究。大学对新知识和技术积极开发,传授和运用,是最直接的参与者,这在整个生态环境中表现出极大的“溢出效应”。所以,大学是R&D创新的主要发源地,它为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提供了知识、人才和技术。与大学的功能相似,科研机构也是创意研究的主干力量。

(四)创意中介机构——R&D创新服务主体

中介机构作为R&D创新主体主要负责主体间的信息传递和中介业务。中介机构连接创意R&D提供方和创意R&D使用方,作为中间人的角色为创新主体进行专业的创意咨询服务。它在创新生态环境中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负责主体间的沟通、创意的整合和扩展等,能够加快新创意的传播速度和加快转化创意成果。中介机构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种:一是公共服务机构。它的组成部分有很多,其中主要的有创意市场、事务所、人才市场等。公共服务机构主要是为各种活动提供所需资源,创意市场是一个信息交易的平台,主要负责创意的宣传和使用、转化创意成果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R&D创新效率;人才市场主要负责活动中创意人才问题的解决,能够较好地进行人员的科学配置;各种事务所主要提供的就是各种相关信息的咨询工作。二是代理机构。这类机构是由创意行业协会组建而成的,这类服务组织通过各种会议和开展创意活动进行人员间的交流。这类代理机构可以利用地理位置上相近这个优势,提高创意人员彼此交流的强度和次数,保证创意信息能够及时高效的分享和使用,最关键的是它能够将没有编码的创意信息传播出去。

(五)金融机构——R&D创新投入主体

金融机构主要为创意产业投入大量资金。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金融作为其核心力量,任何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技术的R&D都少不了它的投入,而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更是产业快速发展,创意R&D能力提升的前提和保证。假若创意企业的心脏是创意技术的话,那么金融则是支撑创意生命的血液。将科技和金融完美的融合,才能给创意企业一个良性互动的完美系统。金融机构是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中很关键的组成成分,它最明显的优势就是为生态环境供应必不可少的资金和所需的物质。

创意产业R&D 创新生态环境生物成分的利益关系

20世纪80年代,弗里曼曾经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中第一次谈到了的“利益关联体”理论,其与学术界一贯熟悉的“股东至上”相比,该理论主要强调了企业发展和相关利益群体在企业经营中的投入和参与程度关系紧密。为了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管理者应该全面关注利益关联体的整体利益,而不能仅仅将目光放在个别主体利益上。实际上,这一新理论的提出有助于指导企业R&D创新。本研究将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就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中不同生物成分之间的利益联系做出分析。

基于这一理论,在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中,其利益关联的各方必有专门投入,并承担了相应的风险,或付出了其他有形或无形付出,因此全部利益关联者都应有权分享创意R&D创新活动的结果。在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里,无论是政府、高校等科研机构、创意中介或金融还是企业,均发挥着不同作用,共享利益。本研究以政府和企业机构两大主体为核心,剖析两者和其他主体的利益联系,如图2所示。

图3 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的多主体治理结构模型

首先,创意企业是R&D创新生态环境中的主要核心之一,和体系中其他任何主体均有万千关联,与其他各主体一起促进创新生态环境。尽管创意企业深受政府行政性管控牵制,但是反过来讲,创意企业行为也会影响政府策略;创意企业孵化器之类的中介机构则在推进企业进步之时,也得到了与之相符的物质回报;创意企业用户在享用创意产品的同时,将其需求和意见反馈给企业,也会推进创意企业的R&D创新进步;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帮助企业进行创新,并因企业营运发展获得报酬;创意中心提供创意支持企业R&D创新,也因企业经营得到回报;创意人才为创意企业发展提供智力,获得劳动报酬且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创意市场为企业供应技术,并得到相应酬劳;高校等科研机构对于企业的影响十分多样,既有直接作用,也有间接影响,与企业发展互为促进。

其次,政府肩负对于企业和市场的宏观和微观的行政管控职责,为创意企业R&D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是其义务。为了促进创意企业创新活动,政府会采取多种手段,例如创意成果R&D研究项目立项、增加创意基础设施投入、创立创意孵化器、创意产权交易市场等手段,影响和促进着企业的创意R&D创新。与此同时,政府政策作为企业的环境要素,必然深受政府策略影响,所以政府也会通过调控政策影响其他R&D创新主体。

再次,高校既能够培养创意人才,为人才市场提供资源,还能够为创意市场提供创意资源,并因此获得利益。因此高校与创意企业之间的联系十分密切,事实上,许多大学也完全可以并已经创立了自己的创意企业。科研机构不仅能够提供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和技术,还可以与创意企业R&D部门合作,直接影响企业R&D创新,不仅如此,科研机构也完全可以创立自己的创意企业。同时,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中最为常见的中介机构主要有创意企业孵化与促进中心、人才中介、创意中介、专利机构、创意信息、创意咨询及评估机构等。其中创意企业孵化与促进中心的主要作用在于发展企业R&D能力,增强企业创意能力;人才中介作用在于建立并健全创意人才在市场中的流入和流出;科技中介则作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纽带,能够同时得到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双重回报;专利机构、创意信息、咨询和评估机构等单位则能够提供环境中其他主体的运作所需要的支持。而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则从各种渠道获得大量资金,将其投入给企业,从而获得相应回报。

最后,最终用户是创意企业进行创意产品营销的主要对象,最终用户的需求是企业进行R&D创新的动力,他们不仅从企业R&D创新中获益,也深刻影响着创意企业的发展。

创意产业R&D 创新生态环境的多主体治理结构模型

多主体治理相关理论在近些年的公共管理领域中崭露头角,其作为一种新理论逐渐被大家所熟知。多主体治理理论是指在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市场、组织和个人群体之间不断建立起深层次的信赖合作关系,除此之外,积极寻找政府外的治理中心,进行权力的分散,防止其过分集中带来的危害,以充分保障治理体系的管理效率和活力。

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的治理结构是依托于创新生态环境不同生物成分而构建起来的,其关系着生态环境生物成分之间的权力和权力分配。该治理结构的构建是以地方网络系统为基础,通过创新生态环境内部各个成分主体之间相互影响而演化而来的。对于区域创意R&D创新网络的治理而言,应积极地运用地方力量,特别是区域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应在对多主体治理理论基础上构建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的结构模型,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的治理需要多方的力量共同来实现,形成合力,产生影响,力求通过不断的协调各方的内部联系,推动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绩效的提升。主要包含:第一,从区域政府、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多个主体的角度出发,为其谋取利益,继而促进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的治理,多主体治理将原本的单一中心权力更替。第二,多中心的治理主体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适合自身发展的活动区域内谋取发展,创意产业在R&D创新生态环境构建的过程中也不能破坏其结构的稳定性。第三,多主体治理主体之间相互博弈,在合作的大氛围内也彼此相互促进,不断促进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结构的进步和发展。第四,创意产业R&D创新生态环境在多主体治理的不断进步过程中,对各个行为主体产生着影响,促进其规范化发展。各个主体之间的不断竞争为创意产业R&D创新绩效的提升和其治理结构效率的提高产生着重要影响,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Cristoforo S Bertuglia,Silvana Lombardo,Peter Njkamp.Innovative Behaviour in Space &Tome[M].Advances in Spatial Science Series.Berlin and New York:Springer,1997

2.Athreye Suma S.Competition,Rivalry and Innovative Behavior[J].Economics of Innovation &New Technology,2001,10(1)

3.Claver Enrirque,Llopis Juan.Organizational Culture for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ical Behavior [J].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1998,9 (1)

4.李子和.高新区高新技术群落的优化效应[J].科学学研究,1999(3)

5.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研究:生态学的思考[J].科学学研究,2003(2)

6.刘友金.论集群式创新的组织模式[J].中国软科学,2002(2)

7.罗发友,刘友金.技术创新群落形成与演化的行为生态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1)

8.傅羿芳,朱斌.高科技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生态体系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4,12(22)

9.董雪静,景俊海,王安民.构建多元化网络体系拉动区域经济发展——西安高新区发展战略建议[J].中国科技论坛,2004(3)

10.薛捷,张振刚.科技园区的创新链、价值链及创新支持体系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4(12)

11.邢颖.武汉科技创新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2.常鹤.产业集群多中心治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8

13.颜永才.产业集群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及其治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猜你喜欢

科研机构主体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德基机械与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展开技术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