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全球治理
2015-12-30哈维尔索拉纳
哈维尔·索拉纳
可以断言,近二十多年来最重大的地缘政治变化就是中国的崛起。然而,在今天的全球治理体系中,西方并没有给予中国所应有的地位,对全球其他主要新兴经济体就更不用说了。然而,这一切很可能即将发生改变。
就目前状况来看,中国深化与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各国的关系依靠的是双边协议。以3.8 万亿巨额外汇储备作后盾,中国通过提供基础设施融资来换取大宗商品,由此成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投资方。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贷款已经超过了世界银行。
不过,执行这些双边协议的是国有企业,他们通常不会遵循国际最高标准。因此,西方一直敦促中国朝着符合国际标准的多边进程转变,在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方面发挥更多的作用。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表示,中国是“搭便车者”,理由是中国没能履行一个世界大国应尽的责任。
但是,如果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来的外交倡议可以被视为某种迹象的话,那么事情很快便会有转机。去年7 月,中国牵头成立了金砖国家开发银行(金砖国家分别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初始资本为1000 亿美元,这一资金规模引人注目。
同样,最近一次在北京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上,中国提倡设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并宣布出资400 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为再现古老的连接亚欧大陆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提供资金支持。
中国实施的“一带一路”战略将影响约60 个国家,其中包括中亚,该地区业已包含500 亿美元的投资项目。海上丝绸之路将涵盖印度洋、中国南海和地中海。所有这些项目合在一起所构成的,将不仅仅是一条路,而是促进整个欧亚大陆的商品和理念互联互通的网络。
目前为止,中国扩大影响的努力已见成效,且不限于发展中国家。最近,英国申请作为意向创始成员国加入亚投行触发了连锁反应,澳大利亚、巴西、法国、德国、韩国、俄罗斯、土耳其和西班牙等国纷纷紧随其后申请加入。
对于上述进展,美国却认为是遭遇了地缘政治的挫折。这种理解存在着根本的缺陷。毕竟,中国决心在二战后设立的主要国际金融机构之外另起炉灶的动因在于,发达国家拒绝让中国享有与其经济实力相称的地位。
以亚洲开发银行为例,日本和美国在其中各拥有约13%的投票权,中国却只有不到6%,而且日本人垄断了亚开行行长一职。世界银行的情形也与此类似,该行行长的位子基本上是由美国人世袭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则历来由欧洲人所把持。虽然2010年G20 国家一致认为应该将中国在IMF 的配额从3.65%增加到6.19%——朝正确方向迈出了一小步——美国国会却否决了该提议,阻挠了改革的实施。
实际上,中国对新机构的创立不是修正,而是反抗。如果新兴大国无法挤入现有的全球治理结构,他们就会考虑自立门户。事实表明,发达国家有能力防止国际秩序分裂成不同的意识形态和经济集团,但前提是他们能够克服对中国的战略猜疑。
就此意义而言,更多欧洲国家参与亚投行是积极的进展,因为这有助于确保亚投行只是补充现有体系,而不是构成挑战。其实,欧盟以整体名义加入亚投行要比单个成员加入影响力更大,就像在G20 和世界贸易组织中一样。
欢迎中国加入全球治理体系,接纳并与中国牵头成立的新机构合作,西方都必须做得更多。只有持开放态度,西方领导人才能确保新机构采纳多边主义和责任制的最高标准,并遵守国际劳工和环境标准。
中国转向多边进程对世界来说是好消息。欧洲,尤其是美国必须克服对中国的战略不信任。二者在参与和塑造该进程上不应浪费机会,这样,共同利益才会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