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靠创新驱动再讲“春天的故事”

2015-12-29徐豪

中国经济周刊 2015年50期
关键词:常态南海供给

徐豪

“供给侧改革”成为一个影响中国的高频词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对大众而言,“供给侧”是个相对陌生和专业的经济学术语。但实际上,供给侧改革早已“潜伏”,“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一系列助力产业升级的顶层规划相继出炉,便是“供给侧”发力的明证。

加快制造业升级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维持中高速增长的重要一环。因此,离开供给侧改革,“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难以实现,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目标也难以实现。而加快企业技术升级改造,使“中国制造”强筋健骨、提质增效,形成竞争新优势,无疑是改善供给和扩大需求的重要举措。

供给侧改革如何助力“中国制造2025”?中国如何完成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在第十五届中国经济论坛“高峰论道”现场,来自部委、地方政府、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嘉宾共聚一堂,畅述己见。

主持人:

CCTV证券频道总编辑

钮文新

对话导师:国家发改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 张燕生

对话嘉宾:广东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 梁维东           国务院研究室工业与交通司副司长 张泰

广东坚美集团董事长 曹湛斌                                 广东葫芦堡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 林创举

主持人

一年当中要参加很多很多的论坛,但是在我心目当中,中国经济论坛有特殊的重量。本场论坛主题是供给侧改革助力“中国制造2025”,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首先,有请我们本场论坛的对话导师张燕生先生,请就这个主题作一个引导性的发言。

张燕生:

破解企业转型“五缺”,要改革供给侧管理

中国未来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这个坚实的基础。现在的中国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词叫“新常态”。我经常会问自己,中国实体经济的旧常态是什么?新常态是什么?我们过去35年,实体经济旧的模式是什么?我们未来35年实体经济的新常态是什么?我自己给自己回答了三句话。

第一句话,过去35年,我们的制造业代工、嵌入到跨国公司全球工序分工的模式,它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我们的实体经济今后将走向自尊、自信、自立。我认为,这是实体经济转向新常态的第一个变化。第二句话,过去35年,我们的实体经济靠低成本的劳动力、土地、环境参与国际竞争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下一步,我们的实体经济面临的最大的挑战,也就是要向中高端水平转变。第三句话,就是过去35年靠简单模仿、抄袭、仿制的黄金时代结束了。我们下一步将走向创新,什么叫创新?一种创新叫间接创新,也就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管理和组织方式的创新、市场的创新。我们过去35年,在座的企业家都是商业模式创新的引领者,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企业家。我们下一步的创新,很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将转向科技创新,转向制度创新,转向文化创新。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正站在一个历史的新起点上,企业要想告别旧常态、迈向新常态,我们面临“五缺困境”,第一缺,我们要转向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现在缺技术来源,缺共性技术的支持。第二缺,要转向新常态,现在缺人才。这个人才包括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包括能够引领正规军来进行大决战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能够引领企业走向技术创新的企业家精神。第三缺,企业想转型,缺渠道,缺品牌,缺售后服务的能力。第四缺,企业要想转向新常态,缺资金,缺能够为实体经济转型服务的资金,缺能够为企业走向创新驱动的资金。第五缺,我们缺规范,缺能力,缺环境。

在这种情况下,供给侧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们讲,要想叫马儿跑得好,就要叫马儿轻装上阵,供给侧管理的第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怎么能够降低企业的实际税收负担和其他制度性交易成本,能够让企业有更多的剩余用于投资、创新、转型。第二个核心问题,要想叫马儿跑得好,就要让马儿在一个公平竞争的竞技场上展开竞赛,就是让市场机制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减少对企业、对市场的直接管制和干预。第三句话,要想叫马儿跑得好,就要在马儿薄弱环节给马儿提供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包括政府和企业,应当携手解决现在转型所面临的转型困境。

主持人

谢谢张秘书长。张秘书长提出的问题非常严肃。我们要进入新常态,但是面临“五缺”,如何来解决这“五缺”问题,如何让我们的企业跑得更快、跑得更远、跑得更好,我想企业要有企业的招儿,政府也要有政府的招儿。请广东佛山市委常委、南海区委书记梁维东先生来讲一讲,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

梁维东:

实体经济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前,南海是一个农业县,改革开放以后,因为靠近广州,很多广州的工程师到这里来指导,那时候是南海迈开创新驱动的第一步。开放以后,“三来一补”,很多港澳的企业也到了这里。经过改革开放35年的发展,去年我们的经济总量达到了2300多亿,也就是说整个经济的发展在35年里,平均每年增长19.4%。对发达地区,这可能不算一个什么数。但我们亲历佛山南海的整个转变过程,在这个数字的背后,实际上10年前,我们就同样遇到环境的制约,同样遇到土地的制约,同样出现了短缺经济年代。在这些环境下,我们从那时候开始,就加大力度去推进创新驱动的转型升级。

应该说我们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如果大家现在到佛山市,到南海区,可以看到基本上都是蓝天白云的景象。在整个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今年南海的发展还是比较有实力的。从1—9月的数据看,增长8.5%左右,再深层次看,我们今年的工业投资增长了59%。在产出方面,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增长超过了11%,高新技术产品的增长超过13%。可以看出,整个结构在不断地优化,总体经济表现出平稳向好,质量不断地提升。

之所以有这样的良好局面,就是如今天的主题: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在佛山南海这个地方,制造业是主业,民营经济是主流经济,在产业中的占比超过70%。在整个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首先要解决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问题。这是佛山南海一个很宝贵的内涵,就是我们有一批企业家,他们专注实业,无论怎么变化,他们赚了很多钱,还是把精力集中专注在实体经济,再投入,再发展,利用科技的进步去推动发展。

在整个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升级里面,我们还关注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去引进高新实用技术。比如我们引进大量的专业团队,去哺育新的科技、栽种新的企业森林。到今天,我们不敢讲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这是一个很长的路,很艰巨的任务,但是,应该说我们琢磨到了感觉,把握到了路线和方向,我们将会坚定不移地推动这样的发展,推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要更好地发挥作用。首先要摆正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关系,这是核心问题。另外,政府要做的一个事情就是,要打造一个高效的营商环境。在这个方面,佛山南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在这几年,我们更体会到,要打造一个好的城市环境,让企业在这里创新、发展。

现在无论是项目的立项,还是项目建完以后的验收,我们都做到“一窗通办”,就是一个窗口受理所有的事情,然后透明高效率地运作。在服务企业方面,我们根据新常态,也及时更新一系列的文件,从各个方面去支持、帮助企业。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如果企业遇到金融问题,我们帮企业一起研判,确实有需要帮助的,政府也会坚决出手。这些都是政府帮助企业创新转型升级所做的事情。

当然,无论我们的发展处在哪一个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都把实体经济摆到最重要的位置,直到今天还强调,实体经济是我们未来发展的最主要经济组成部分、最主要的动力。

主持人

35年前,第一个春天的故事是因为一个老人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现在,佛山南海在讲着第二个春天的故事。谢谢。张泰司长,您听完第二个春天的故事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张泰:

创新思路、创新办法,就是“春天”

中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经过一个像春夏秋冬这样的历程,我们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各个方面的矛盾、问题也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这个时候,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需要创新思路,创新办法,就我的理解,这就是“春天”。

主持人

我想,创新环境,恐怕是我们未来各级政府都将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请问企业家曹湛斌先生,您的体会是什么?政府到底创造了怎样的一个环境?

曹湛斌:

当地环境就是企业创新的土壤

坚美集团是一个民营企业,也是一个传统制造业的企业,佛山的故事、佛山的第一个春天,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发展的过程,我们都参与了,我们就是改革开放的一个例子,特别是佛山和南海,民营企业发展的一个例子。

我想分享一组数据。1993年我创办坚美铝业,当时我口袋只有120万,员工只有42名,现在达到了5000名,增长了120多倍。第一年坚美的产能是2300吨,现在产能达到35万吨,35万吨是什么概念?澳大利亚一年铝型材的用量大约也就是15万吨。第一年,我缴了40万多一点的税,去年我缴了1.045亿的税。这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创造力,企业创新的创造力。

说到创新,当地环境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至关重要,我认为当地环境就是企业创新的土壤、水、阳光、空气,是外部的条件。有了好的外部条件,企业的创新一定会好。还有一个,给我们一个公平的交流、竞争的机会。这些,佛山和南海都给了我们。

坚美的发展一直坚持五大战略,我们的五大战略是:第一,企业文化战略;第二,转型创新战略;第三,市场营销战略;第四,人才战略;第五,品牌战略。

主持人

广东省有“四小虎”,顺德、中山、南海、东莞。我们现在请旁边那位另一只“小虎”来的企业家说说,听听那边的情况。

林创举:

传统企业通过创新依然可以高速发展

我来自中国制造业名城东莞,但是我们企业属于小微企业,刚刚上新三板,也在经历从痛苦走向快乐的路径。

关于创新,我主要有五个方面的体会。第一点是传统企业要结合品牌来做创新。第二点,在技术方面,用逆思维和顺思维的创新。第三点,把握大趋势,大破大立的创新下,如何走出来。第四点,在团队人才构建方面,要有一些创新模型。第五点,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以后要用资本市场的思维来做创新。

当初我是介绍朋友到我们工业区这边来租厂房,结果他做了6个月就走人了,欠债260万,我就帮他签供应商,最后没办法,用了几百万去把公司接手下来。一不小心,这个企业通过4年时间,上新三板市场估值3个亿,明年6个亿,刚开始起步是500万资金,到现在3个亿,也就是60倍,到明年6个亿,就是100倍。我讲这个数据,就是说明传统企业通过创新依然可以获得一个高速的增长。

其实制造业的核心在什么呢?在技术。技术的核心在什么呢?在发明。发明的核心在什么呢?在研究。研究的核心在什么?在人才。不同的人才,来做不同的研究,出来的结果不一样。根据这个逻辑思维,我们在人才应用上面,不只是采用本土化的人才,我们还用异国人才。同时,我们用传承的一些技术,传统行业有一些爷爷教老爸,老爸教儿子的,这些技术你不能打破它;但是我们同时也要容纳一些异想天开的思想,把这两股力量并进来。

现在有创客中心、互联网支持,要用“创客”这种思路,来把一些产品做出来。在销售和开发方面,也要做出贴近市场的模型创新。最后,企业往哪里走,自己要有一个非常强的创新意识作为发展的主轴。

主持人

他们在人才的使用上是传统的传承+异想天开,然后全球化的整合。谢谢。张司长,请您最后来作个总结性的发言。

张泰:

要靠供给侧改革实现制造强国的转变

今天这场对话的主题,就是供给侧的改革助力“中国制造2025”,它实际上抓住了一个可能会影响中国中长期发展的关键性的因素,实际上也是一个关键性的措施。就这个问题,我简单谈一下我的看法。

在座的各位基本都是搞经济工作,可能很多都是企业的,对实体经济大家都不陌生,对工业,对制造业也都不是很陌生。我们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一个支柱,也可以说是实现国家升级和发展的一个国之重器。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随后国家又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的规划,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就我自己了解的情况来讲,这种反响还都是很正面的,大家是很赞成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

中国经过几十年发展,在前几年就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而且这个比重,这几年还在持续上升。在近几年,特别是2008年以后,我们制造业发展遇到了不小的挑战,我觉得有几个方面。从国际上来看,一个是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的回流和发展中国家中低端制造业分流的双重挤压,我们制造业国际的空间、竞争环境比过去来讲要严峻一些。从国内来看,这几年,各项要素成本也都进入一个快速上升的通道,竞争力也在下降,特别是近几年以来经济当中积累了庞大的过剩产能,因此,会成为我们工业,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大障碍。

我们这几年提出了很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目标,包括两个一百年的目标,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双中高的目标。要实现这些目标,靠我们现有的低端的大而不强的制造业,是不能够支撑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推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拓展制造业的发展空间,形成制造业发展的新动力,增强制造业发展的新优势。这些方面都是我们研究和制定《中国制造2025》的初衷。

在这个基础上,我看了一下《中国制造2025》这个文本,当中提出了有九大战略任务,还有八大保障措施,总共17项工作和措施。这里面,绝大部分都可以归到我们的供给侧改革的范围里面。因此,我想,为什么讲我们今天这个题目选得好呢?离开了供给侧改革,我们“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是难以实现的,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这是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从我们现实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也是迫切需要供给侧改革的。因为这几年,大家都知道,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工业和制造业在其中表现得是最为明显的。包括工业的增长速度明显下滑,效益可以说大幅度下滑,亏损在迅速上升。特别是影响潜在的长期供给的几个方面来看,都不太乐观。比如说生产要素的供给,都在进入上升通道,影响我们的竞争力。从技术创新来看,随着我们国家整体的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技术追赶给我们带来的效益也在不断地下降。

另外,从制度方面来看,我们的经济体制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包括我们统一的市场体系,包括生产要素和商品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通等等,都还有许多要改进的地方。包括我刚才讲的,大量的过剩产能和经济结构性的问题,这些方面的问题,都是我们过去习惯用的调节总需求的办法所不能够奏效和不能够解决的,或者说,解决的效果是会越来越差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强调供给侧的改革,加强这方面的调控和管理,我想,在这方面,多做些工作,多做些努力,可能会形成我们下一波的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猜你喜欢

常态南海供给
南海明珠
南海农民赤卫军
美国威胁 南海安全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智珠二则
“供给侧”何以流行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APsychoanalysisofHoldeninTheCatcherintheRye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