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考“四戒”
2015-12-29沈远铭
沈远铭
近年来,在“减负”的大背景下,很多学校在作业、考试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乐考”就是在此背景下推出的一种考试评价的新模式,它取消了用纸笔进行测试的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用综合实践活动的游戏形式对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测评。这种新的测评手段相比于纸笔测试,其优势是:可以体现学用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尽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收获自信。但是,“初生之物,其形必丑”,乐考的模式从产生到成熟,必将经过一个磨砺修正的过程,甚至要历经自我否定的过程,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才能日趋完善。经过现阶段的实践反思,笔者认为,当前实施“乐考”需要注意以下“四戒”。
一戒组织无序
在实践的过程中,由于“乐考”的尝试还刚刚开始,不像纸笔测试那样经过长期实践之后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一切都是从零起步,很多学校及教师对于“乐考”的命题、评分、实施、评价等考虑不够周全,也缺乏统筹安排,组织实施起来比较无序、混乱。我们知道,任何的考试都应该涉及效度、信度、区分度、交互性、后效作用等,也一定要涉及考试的目的、范畴、对象、内容、时间,以及命题形式、评分标准等考试规范。笔者认为,考试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至少具备检查学习效果、促进教学手段等基本功能,无序、错乱的考试发挥不了其应有的作用。“乐考”也应该保证其作为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一定要摒弃拍脑门式的命题组织形式,一定要避免“翻个跟头”就通过考试的闹剧。学校应做好统筹规划,确定好考试的对象、内容、形式,做好考前的预案,定好考评的标准,形成考试的规范。
二戒手段单一
基础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展示性评价是学生学业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实践操作中,很多学校在“乐考”中采取的主要是以活动、游戏为主要表现形态的展示性评价。我们知道,基础性评价可以关注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过程性评价则指向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习惯的养成,显然,如果教师在测评的过程中只关注“展示性”的评价,而忽视了“基础性”和“过程性”的评价,这样的测评与平时的教学是脱节的,缺乏可信度。因此“乐考”须改变单一的“游戏”的形式,还要紧密结合基础性和过程性评价,不断丰富“乐考”的内涵,创新“乐考”的形式。如有些学校在“乐考”的过程中并不排斥纸笔测试,他们将口试、活动操作、游戏、趣味笔试,还有学生平时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三戒评价随意
当前很多学校的“乐考”因为考评内容的不确定性,以及考评方式的多变性带来了评价标准较模糊的情况。很多“乐考”的评价表现为“拉来一批,遛一遛,说学逗唱翻跟头,棒棒棒棒你真棒,你我大家都得优”。通过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是对的,但是评价随意的后果却是比较严重的。因为任何的考试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评价若出了问题,必将带来教学活动的随意和混乱。这就对“乐考”的实施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建立完整成熟的评价体系,必须参照国家相关课程标准建立可操作的考评细则,将“乐考”测评的内容、评价的标准等真正规范起来,以便客观地、科学地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
四戒华而不实
任何考评活动都必须与日常的教学活动相匹配,与“乐考”相匹配的应该是平时的“乐教”和“乐学”,如果只把“乐考”当成是对以往“应试教育”不满的一种宣泄,或者只是基于宣传的需要,为了博人眼球,引发关注,抑或是当成一种时髦的跟风……如此种种都是要不得的。“乐考”的价值不在于形“花”,而在于质“实”。乐考的“实”首先要体现在平时教师的“乐教”和学生的“乐学”上,如果平时教学的过程教师穿新鞋走老路,学生学得很辛苦,那么,考试不管怎么想方设法地让学生“乐”起来,恐怕意义都是不大的。因为“乐考”不应该仅仅是评价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撬动教学方式的变革;其次,“乐考“的评价实施过程也要“实”,实施的时候不能哗众取宠,我们知道“乐考“归根结底还是“考”,因此不能舍本逐末,只注重表面上的热闹、好看,而应该更加注意“考”的实质和内涵。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将考试变成游戏往往是很简单的,但是,通过游戏来进行保质保量的测试就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了,教师不应该光从形式上下功夫,更应该注重乐考的内涵,一切都应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
诚然,任何的教育改革都绝非一蹴而就的,它时常是伴随着风险甚至遭遇谬误而前行的。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停下继续探索前行的步伐,而是要不断地反思、总结、修正、提升。唯有如此,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举措,当然也包括“乐考”,才不会进入一条逼仄的死胡同。
(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实验小学 317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