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美 户富 人和 “龙冠”在淳安“做茶”的14年印象
2015-12-29谢燕青
本刊记者 谢燕青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打到桐庐后,不敢再往淳安前进了。为什么?当时这两边都是山,连条路都没有。日本人怕碰到两边山上的埋伏。”从杭州市区到淳安的路上,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管理部经理孙业良向我说着一些当地的人文轶事。从车窗里往外望,左右是山,倒像是这个说法的现实写照。
淳安县属浙西山地丘陵区,地势四面多山,山区自然条件一度限制了此地的交通和经济发展。彼时,淳安县文昌镇的当地人大都以种地为生,年均收入不足2000元。2001年后,文昌镇的经济结构开始出现明显的变化,当地人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幸福指数都因为一家企业——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一个茶树品种——龙井43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一边看着鼓起来的“钱袋子”,我们在镇上看到的人们享受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乐不可支”。
我想,也只有在“景美户富人和”之处,才有着对生活最原始和真诚的满足之情。
荒田变茶园
“听村里人说,这边以前没什么人来的。这里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其实很恶劣,并没有那么适合种茶。我们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去建设茶园,改善生态环境。这里除了茶叶,还有竹子、野草,为什么花钱买下这些地,不用来全部种茶,为了保持生态系统多样性嘛。”
我们到了文昌镇后,第一站前往龙冠的茶园基地。刚刚被修剪过的茶树枯叶,满满当当地落在土地上,成了茶树自己的肥料。茶园的面积不大,但呈现纵深发展。山地沿坡不超过25度的地方,也种上了茶树,青山郁郁葱葱,赏心悦目。沿着小道前行,孙业良向我介绍茶园里先进的防霜风扇、病虫害检测仪、太阳能杀虫灯。这样的介绍工作,对于他来说,已经习以为常。这里的茶园每年都会接待政府、企业、媒体等前来参观、了解、学习生态产业的发展和龙冠全产业链运营模式。
但在龙冠到来之前,这里却人迹罕至。解放前,这里有一座老茶山和一些水稻田,老茶山的一部分已经塌了,水稻田也基本无人种植,呈现半荒芜状态。2001年,淳安千岛湖龙冠茶业有限公司(杭州龙冠实业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营“龙冠”系列龙井茶产品,以下简称“龙冠”)在文昌镇投资建立了550亩以龙井43品种为主的优质高效生产示范茶园。
“水稻田的土壤条件并不好,有隔层,我们要把隔层打破。有些土壤条件实在太差,我们把上面那层土挖了拉走,再填上客土。”客土,专业解释指非当地原生的、由别处移来用于置换原生土的外地土壤,孙业良开玩笑说这些外来土壤就是客人,我们请来的嘛。
在这几百亩的小生态系统里,竹子、野草间或而生。孙业良说,现在农民看到自家茶园里有一点点杂草和虫子就打电话向我们咨询,要除虫、锄草,其实如果不影响茶树生长,一点点杂草是有存在必要的,这样才能保持生态环境的多样性。
临走的时候,我们碰到日常管理茶园的当地人老王,他说,那些修剪茶树的人,下午因为太热都不来了。“让他们早上早点来,凉快,太热了就不要做了,安全最重要。”孙业良对老王说道。
从“烂污茶”到科学种茶
“农民是非常理性的群体,对于生产实效,他们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不相信‘耳朵’。我们第一步是‘做给农民看’,以优质高效的茶园示范,如何科学种茶,提高效益。第二步就是‘带着农民干’,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
71岁的管士春之前有块老茶园,面积很大,但却没有收益,年均收入才2000元。2001年前,对于文昌镇的农民来说,种茶是没有什么收益的,还不如为了温饱,种一些水稻、大豆等粮食。龙冠刚来到文昌镇的时候,农民们并没有把这家种茶的企业“放在眼里”。很多人一开始并没有选择种茶,村里一些顽固分子,甚至做一些反面工作,告诉周围的人不要种。但之后,没种茶的人主动找到龙冠,要种茶。如今,文昌镇高垄村99%户人家都种茶,只有一户人家没有种茶。茶叶合作社负责人宋登贵告诉我,没有种茶的这户人家是因为儿子在外面做生意赚大钱了。
龙冠一开始就做给农民看,做出效益,做出规模。“哟,那个时候龙冠的沟挖得可深了,他们做了一套样子给我们看。”郑金建说道。
龙冠把科技服务作为一种促进茶产业发展和支撑新农村建设的创业类型,通过采用“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运作模式帮助当地发展茶产业,并独资建成千岛湖茶叶示范基地作为开展三农服务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窗口。
“我们从品种、加工、病虫害防护等方面引导农民科学种茶。”孙业良说。这里的茶农都种龙井43,对于他们来说,这样的选择很简单,因为“龙井43赚钱”。龙井43的价格与老品种相比,相对较高。孙业良告诉我,龙井43的优势不仅仅在于价格。作为无性系良种,龙井43的茶树长势比较整齐,茶园的日常管理相对比较容易。
以前这里的茶叶是有名的“烂污茶”(当地方言,形容差),因为没有采摘标准,农民随意采摘,掰下来就好,导致茶叶质量差,经济效益低。龙冠到来之后,带来了一套严格地采摘标准:一芽一叶、不带蒂头、不带鱼叶。严格按照标准采摘的鲜叶,龙冠的收购价格就高。“龙冠的要求标准很严格,收购的价格也高,真的是一分货一分钱。依托龙冠的标准,茶叶的经济效益就可观了。”宋登贵说。现在,茶农们采摘的鲜叶一批批都很匀齐,能卖一个心满意足的好价钱。
标准严格的规范,让当地茶叶的质量提升,经济价值迅速增值。一到春天,一些周围富阳等地的小茶厂也慕名跑到文昌镇来收茶了。
根据文昌镇的茶叶种植格局,龙冠扶持当地500多户茶叶种植大户分点成立了茶叶专业合作社4个,涵盖良种茶园面积4700多亩,并以“基地+合作社+茶农”的专业化发展模式,通过定期组织茶叶专家开展种植和加工技术培训,常年在当地派驻专人负责全产业链指导,显著提高了茶农管理茶园的水平和生产效益。
太阳能杀虫灯,对茶园进行绿色防控
看得见的茶叶效益
“以前种油麻,没有一点经济效益。村里的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赌博,因为没事情做。现在赌博的人少了,弄点事情做,种茶,又有钱赚,也比较开心。”
第二站我们来到了龙冠在当地的工厂,5920平方米的标准化茶叶示范加工厂。龙冠从工艺端坚持传统制作工艺,建立了一整套标准化的作业流程。龙冠培育当地茶叶生产大户建立初制茶厂,通过收购茶农青叶集中加工,既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又解决茶农发展茶叶种植的后顾之忧。同时,通过开发研制γ-氨基丁酸绿茶等新型产品,充分利用夏秋茶鲜叶原料,从而提高当地茶叶综合效益。
“以前住的都是泥墙房,茶叶效益好,赚了钱,大家基本都住上了砖房。”“车子,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现在自己也开上了。”种植茶叶产生的经济效益,最直观的反映在当地人的生活条件上。
在龙冠进入文昌镇前,镇上原有的茶园面积有6000余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才90余亩。“现在良种茶园有5000亩,而且这5000亩不是我们要求他们种的,都是农民自发种的。”孙业良说。
目前全镇建成标准化无公害茶叶加工厂14个,年加工能力在100吨以上,带动核心示范区新发展良种茶园面积5276亩,并辐射带动周边茶区改造低产低效茶园12000多亩。
“以前你来看,一到春天,家家户户都支锅炒茶叶。但现在不炒了,大家发现以前一亩地的干茶只能卖千把来块,现在一亩地的鲜叶就能卖5000块。”一些闲在家里的中老年人,现在也有事可做。
文昌镇16个行政村中有14个产茶,涉及农户2500余户。如今,全镇茶叶收入从2002年的554万增至2014年的3084万,茶叶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5%,茶叶收入在当地农民收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龙冠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上缴税收100多万,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现在,想种茶的人很多。茶叶带给文昌镇的变化显而易见,当地有些人出去打工后又回来了,觉得“还是种茶好”。以前生活条件差,全村只有一部电话机,来电话了,就要扯着嗓子喊“某某某,接电话了”。“现在生活条件真的好了。”
整个文昌镇,除了山林,就是茶叶。一到春天,全镇热闹得不行。“就好像抢钱一样,一些年纪大的人,在春茶采摘前还会吃东西补一补。天还没亮,就跑去茶园了。”郑金建说。
绿水青山,在龙冠的引领下,当地人的努力中,转化成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用农民朴实的话来说,茶叶,“种一下就是钱”。而对于生态环境来说,种一下,就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