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职业主义视角下职业学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2015-12-29
新职业主义视角下职业学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郑文君,吴铜虎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325011)
摘 要:在传统职业主义理念的影响下,我国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过于“职业性”,过分强调学生的岗位能力与职业技能,而忽视了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造成职业教育与生活理想的脱节,专业技术培养与职业核心能力的脱节,最终学生缺少社会竞争力,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借鉴新职业主义的先进理念,根据专业特点确定职业核心能力,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建设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拓展培养路径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专业岗位能力与职业核心能力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新职业主义;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我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从1999年起到现在,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与长足的进步。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职业院校的办学硬件与教学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从总体上来说,职业院校有足够的条件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的企业第一线人才。但是,近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职业技能有余,发展空间有限。2014年6月23日至24日,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了顶层设计,对推动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更加系统、全面的部署。领导重视、改革力度、部门协作等等,都是前所未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果还是过分强调教育与工作就业的无缝对接,而忽视了教育与生活理想的协调;如果强调职业技能与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职业核心能力(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过分强调传统职业主义理念,忽视新职业主义理念,我们的职业教育将会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有专业技术,无文化素养。所以我们有必要对职业教育过程中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困境进行分析,寻找解决路径,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新职业主义视角下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趋势
国外对于职业核心能力的研究,其哲学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教育学基础是“新职业主义理论”。“新职业主义”最早是由英国人提出的:“新职业主义”(New Vocationlism)作为一种职业教育思潮或理论流派,是相对于传统职业主义而言的,传统职业主义认为职业教育是以专业岗位教育为根本的,以就业为目的的。传统职业教育观过于强调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能力的培育。面对职业生活变化、社会竞争所带来的挑战,新职业主义认为必须重新思索职业教育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最能使职业者适应未来工作与生活、继续教育所需的完美基础是什么?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当时称之为“核心能力”或“核心技能(Core skill)”。在此之后,西方各主要国家也展开了大规模的职业教育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德国称之为软技能(soft skill)或关键能力,美国称之为基本能力(General competencies),澳大利亚称之为关键能力(Key competencies)。澳大利亚的一位学者R·Harris认为,“不管使用什么样的术语,均是指可迁移的技能、促进性的技能、通用性的技能”。对于职业核心能力内涵的界定,目前比较认同的是:职业核心能力是在人们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1]
“新职业主义运动”在西方雷厉风行,不仅理论研究丰富,而且教育实施迅速;尤其是认识到过分强调职业技能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之后,更是在职业教育中强调“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如澳大利亚的TAFE学院,州政府提出理念,学院落实计划,其课程设置中就加入了相关的课程,并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国外提出职业核心能力之后,台湾、香港也纷纷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而中国大陆目前的研究现状,基本上属于“理论”阶段的研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6)文件提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教育部制订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06)的指标体系中,列出了评估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自学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4个方面的指标。邓泽民、陈庆合教授在《职业教育课程设计》(2006)专著中,提出了“职业院校的学生应具备交流、数字应用、运用信息技术、团结协作、解决问题、学习与自我管理发展等6项职业核心能力”。[2]
二、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现状
(一)文化素养培养层次较低
中职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相对,普通高中的文化课程体系完整,知识面广而深,课堂教学阶段性明显,讲究落到实处;而中职教育的文化课程虽然也讲究系统性,但知识讲授不够深入,流于表面。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相对,一样是高等教育,而高职教育,给社会的总体印象是:过于倾向“职”的内涵,而忽视了“高”的性质;过于强调职业技能训练,而忽视了高等文化培养;只强调“技术技能”的高等,而忽视“文化素养”的高等。与本科学校相比,高职教育在“文化水平”、“综合素养”的培育上,远远低于本科院校。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加强基本能力、基本素养的培育,但又不能像本科教育那样系统与专业。所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于高职学生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职业技能训练缺乏层次性
在教学中由于强调与企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或“无缝对接”,希望毕业之后可以直接到企业工作,所以从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都与企业的岗位能力相关,而且,为了支持地方教育与地方企业,政府对于中职教育的投入相当大,其实验实训设备相当完备与先进。而高职教育相对中职教育来说,其起步已经很晚了,实训设备的精良性、实践性教学的系统性、校企合作的稳定性未必比中职强。从总体上来说,我国的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其职业技能训练缺乏适当的层次区分性。如果要想超越中职的职业教育水平,就必须要求拓展高职的职业发展空间,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三)课程体系设置过于“职业性”
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讲究“理论够用”即可,“技能至上”为要。在课程设置上忽视了通识课程及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我们对江苏、浙江、广东的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梳理,发现一个相对共性的问题,即“课程体系”成模块化分布,主要包括:基本素养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能模块、职业考证模块、职业拓展模块、毕业实践模块等六大模块。由这六大模块组成的各门课程,与职业技能相关的课程占所有课程的70%以上,而且呈现出如下特点:基础课程过于“思想性”、专业课程过于“专业化”、核心课程过于“技能性”等。
三、我国职业教育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路径
根据上述职业教育世界背景及我国职业教育瓶颈问题,我们提出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及其课程设置理念,以突破传统的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局限,为课程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理论储备,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一)根据专业特点确定职业核心能力
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抓住相关的专业性质,全面分析该专业课程体系的价值取向、构建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策略等各个要素。
1.职业核心能力的普适性
职业核心能力,我们常称之为“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识能力”。它与企业核心技术、专业岗位能力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业核心课程”所能代替培养的。每一个专业所培养出来的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岗位所需要的每一个个体,最终都要融入社会生活。所以其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是相对稳定的,是具有普适性的,其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一般分为五级,但任何一级都不是固定的。就第一级别而言,在实践上,一般较多地采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童山东教授的分法: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数字应用能力;在理论上,一般采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说法:自我学习、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3]
2.职业核心能力的专业倾向性
职业核心能力具有普适性,一般情况下适用于任何对象,能提升受教育的基本能力或可持续发展能力;但也具有专业性,不同的专业,其分解出来的不同层级的能力结构也是不一样的,与所在专业领域有着相关性。因为专业的不同,培养方向的不同,具体岗位的不同,所培养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倾向性与侧重点也会有一定的区别。比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等;酒店管理专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与人交流能力、外语应用能力等。
(二)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建设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通识性原则:课程设置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工作与生活的基本能力与素养,即使是不同的专业,也必须具备这些能力;合作性原则:课程设置必须与产业、企业、行业或政府沟通合作,获得用人单位对于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专业性原则:课程设置要考虑专业的独特性,针对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性质、工作特点,进行课程内容选择。
2.课程体系建设思路
以科学的课程价值观为指导:树立以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课程价值观,这是从“面”上进行整体把握;以提升职业核心能力为宗旨:为学生更好地升职与生活做好准备,这是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一条“线”,这是主导;以获得专业岗位技能为基础:为了学生更好地就业,考虑学生现实的工作,让学生有立足之本,这是“点”,课程设置与教学要突出这个点。这三者之间存在“面-线-点”的关系,要突出重点,把握主线,考虑全局。
3.课程体系建设框架
以提升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框架,应该包括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详见图1,其中显性课程应该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培养学生信息处理、数字应用、外语应用等的能力);人文素养课程(培养学生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能力);专业基础课程(培养与专业相关的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培养与专业相关的解决问题、创新革新等能力);专业拓展课程(培养与专业相关的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创新革新等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专门课程(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不同的课程)。
图1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框架
(三)根据课程目标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
1.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确定课程及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关系着整个培养的目标。以往的职业教育,其课程目标是根据“专业技能”而设定的,几乎每一门课程的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品德目标。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过分强调“能力目标”,而“知识目标”只要“够用”即可,“品德目标”只是面上的事情,并没有落到实处。总之,一切以“技能训练”为主。如果根据“职业核心能力”确定课程目标,一定会发生根本性地改革。因为“技能训练”已不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更不是终极目标。
2.根据课程目标改革教学方法
在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的课程目标的基础上,整合基础文化课程,巩固专业核心课程,加强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并在教学实施中强化教学改革。在教学模式方面,我们可以做到:以信息加工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以合作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以个性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创新革新能力;以行为控制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们可以做到:运用探究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问题研究能力;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运用项目式教学法,培育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等。
3.根据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人才培养方案是教育的核心纲领。学校应该着眼大处,全面改革。首先,学校要派教师参加职业核心能力师资培训班;其次,要开设职业核心能力选修课;然后,在一年级要全面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各专业从6个模块: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数字应用能力中结合专业需求选取四个模块,作为必修课开设,每学期1个模块,周课时2节,贯穿4学期。
四、结语
在西方职业教育发达提倡“职业核心能力”发展的今天,我们也应该“洋为中用”,从新职业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教育理念等。从“职业核心能力”缺失的职业教育“瓶颈”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来消除职业教育的功利性,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的层次,并为之奋斗。
参考文献:
[1]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成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90-91.
[2]邓泽民,陈庆合.职业教育课程设计[M].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68.
[3]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教学实践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24.
(责任编辑:邱旭光)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Approach of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in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Professionalism
ZHENG Wen-jun, WU Tong-hu
(Zhejiang Dongfang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Wenzhou, 325011,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professional ideology, the curriculu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our country is too "professional", which emphasizes the students' position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skill but neglects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core ability, causing disconnection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ife ideal, professional technical training and professional core ability. Eventually, students lack social competitiveness,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reference of the advanced ideas of new professionalism, the study assured professional core abilities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constructed curriculum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core ability, reformed teaching mode and methods and explored education path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so as to realize the common development between professional post 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re competence. .
Key Words:new professionalism; occupational core competence; training path
作者简介:郑文君,硕士,教学督导,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吴铜虎,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与文化、教育管理。
基金项目:浙江省2013年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职业主义视角下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建设及实施策略研究”(jg2013347)
收稿日期:2015-05-04
Doi:10.3969/j.issn.1672-0105.2015.02.002
文章编号:1672-0105(2015)02-0005-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G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