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府与企业戮力同心力推煤炭行业攻坚克难

2015-12-29张英学

中国煤炭工业 2015年6期
关键词:煤炭行业煤炭企业煤炭

文/张英学

政府与企业戮力同心力推煤炭行业攻坚克难

文/张英学

在经济新常态下,煤炭行业正处于艰难时期,这已成为全行业的共识。如何攻坚克难走出困境,是回避不了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和企业从各自的职责出发,戮力同心,共克时艰。为此建议:

一、政府应为煤炭企业攻坚克难创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1.推行煤炭企业税费“清单管理”。煤炭资源税改革,已进入实施阶段,改革对于煤炭行业和煤炭企业的影响,今后一段时间会逐渐显现。“清费正税”其要点在于“清费”与“正税”并举,前提在于不增加企业负担。然而,据一些企业反映,此次煤炭资源税的实施,“减轻企业负担”的初衷并没有很好体现。改革后,山东煤炭资源税税负比率提高了1.4个百分点。问题的关键是地方各种收费的情况错综复杂,清理起来相当困难。建议政府遵循李克强总理改革“清单”思想,依法给出煤炭企业“税费清单”,企业依照“清单”缴纳,政府部门依照“清单”收缴。

2.建立煤矿退出机制。在当前煤炭行业十分不景气的背景下,有序推进煤炭落后产能淘汰,是企业摆脱困境、走向复苏的举措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但是进入衰竭期的煤矿、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煤矿、资源赋存条件差灾害严重、安全无保障的煤矿,均为老矿井、老国企。这些矿井也曾有过辉煌,为国家、社会作出过贡献,如今处于“活不好,死不起”的境地,仅依靠他们自己的能力,难以实行关停退出。若强制关停,可能会导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人员安置、社会稳定等。没有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根本无法实现退出。山东省煤炭行业协会将继续通过各种途径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推动退出机制的建立和优惠政策出台。

3.解决好企业办社会的问题。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 “多渠道解决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山东无论是现有煤炭企业,还是政策性关闭破产煤矿,企业办社会问题依然存在,在当前困难的情况下亟需分离办社会职能。建议建立政府解决企业办社会负担和历史遗留问题“时间表”,落实责任,实施追究。关于经费,建议国家与地方政府财政给予专项支持,同时企业出一部分,对煤炭企业办社会的相关设施进行改造,以达到移交标准。

4.减免煤矿井下工人个人所得税。煤矿生产环境恶劣,矿工不仅苦累,而且面临生死考验。尊重和保护矿工群体不是空喊口号,应用法规加以保障,建议政府减免煤矿井下工人个人所得税。

5.加快棚户区改造。李克强总理在今年人代会期间参加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表态“采煤沉陷区的棚户区改造问题,本届政府任期内一定解决”。山东一些老矿区棚户区问题也没有解决好,建议政府予以重视,落实责任,确保李克强总理的承诺兑现。

6.取消铁路建设基金。铁路建设基金原来规定由用户承担,但随着煤炭价格市场化,煤炭交易均按货价结算,铁路建设基金实际上由煤炭企业承担;而铁路建设基金40%以上从煤炭企业征收,据不完全统计,2013、2014年,山东煤炭企业支付铁路建设基金为5.3亿元、5.5亿元,加大了企业的负担。建议政府取消铁路建设资金的收取。

7.支持煤矿绿色开采。低碳与清洁化是世界能源的主要方向。为了保护环境,煤炭开采应符合绿色开采的要求,实现企业、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目前,山东省一些煤炭企业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技术,提高了煤炭与煤共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但是这些技术的采用加大了煤炭开采成本,在当前煤炭价格低迷的情况下,煤炭企业遇到了“两难”选择。建议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大力推动煤炭企业绿色开采技术的应用。

8.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据有关专家研究,如果全国燃煤电厂全面推广应用超低排放技术,主要污染物能在2013年基础上减少80%以上。政府在有条件限制煤炭消费总量的同时,应着眼于限制排放总量。不要管烧什么,只需管排什么、排多少。在这个问题上,政府应制定或委托行业协会制定燃煤排放标准,并加强依法监管,完善奖惩机制,加大执法力度。只要“出口”排放结果能达标,就不应在“入口”加以限制;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将会在“入口”上进行理性选择,还能促进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

二、在煤炭行业处于非常困难时期,企业的出路就是“靠自己”

1.提振信心。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消费将迎来增速放缓期,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会逐渐下降。但是面对我国少油、缺气、富煤的国情,煤炭在较长时间内依然是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主体能源,是代价最低的能源,是有资源保证的能源。坚持这一理念,目的在于对煤炭前景要有足够的信心,坚信煤炭工业发展前景是光明的,在我国提“去煤化”是不现实的。现在的问题是:煤炭产能过剩导致供大于求,以及在清洁高效利用等诸多方面也亟待破解。煤炭革命,发展空间巨大,前途无限。坚信如此,才能“万水千山只等闲”。

2.确保煤矿安全生产。安全是天字号大事,安全是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下,煤炭行业亏损面扩大,经营十分困难,许多煤矿职工工资受到严重影响,极易造成人心浮动、规章制度不落实、安全投入减少。“屋漏最怕连阴雨”,越是在困难时期,煤炭企业各级领导干部越要以更加严格的要求、更加严密的制度、更加严细的落实,强化红线意识,坚守“零死亡”理念,坚持“零容忍”标准,坚决排除各种隐患风险。

3.正确处理企业“大”与“强”的关系。要实现由重规模向重效益、重总量向重均量、重产出向重生态文明转变,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消肿强体”。适度缓建投资周期长、短期内不能贡献经济效益的非骨干重点在建项目;坚决停建地质条件复杂、安全风险高、经济效益差的矿井;果断关闭资源衰竭、资不抵债、扭亏无望、安全无保障的矿井。同时,对安全高效主力矿井要加以扶持、重点开发,最大程度地稳住和扶持“利润源”,止住“出血点”。要抓住机遇,调整煤炭产业结构,实现转型升级,多元发展;同时列入“十三五”计划,作出规划,提出路径和时间表。

4.树立“市场决定”理念。前几年,山东省煤炭企业坚持以煤为主,大力发展非煤产业的理念是正确的,但从现实情况看,山东省这些年上马的非煤产业大多亏损,有的项目投产即亏损。因此,在规划、决策项目时,要把“产品是否有市场、能否有赢利”作为第一衡量标准。无数教训表明,产成品积压是企业资金链断裂的重要风险,尤其是在经营困难时,很可能成为压垮企业的“一条闷棍”。

5.向管理要效益。山东煤炭企业的管理一直处于全国同行业的前沿,在困难时期更需要加以提升。要采取符合市场规律、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办法,大胆探索创新管用有效的途径,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企业内部市场化、精细化管理,形成责任明确、流程优化、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轻用工”管理,减人提效,重点精简和妥善安排地面人员、辅助岗位、不胜任本职工作及一般工作人员等,切实解决国有企业用工成本高、养人包袱重的问题;同时,要用“事业、感情、待遇”留住采掘一线职工、专业技术骨干和工作能力强的管理人员等。要严格成本费用控制,建立价格倒逼成本、效益倒逼生产、客户需求倒逼煤种供应的机制。

6.努力打造绿色矿山。长期以来,煤炭开采造成了水资源破坏、煤矸石堆存、地表沉陷,对矿区生态环境影响很大,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随着史上最严国家新环保法的颁布实施,环保工作被提升到国家基本国策,它与安全、稳定、廉洁共同构成悬在企业头上的四条“高压线”。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就消灭企业;抓环保就是求生存、保发展。为此,必须坚持“生态文明”理念,像抓安全一样抓环保,以生态文明矿区为目标,切实抓好绿色矿山建设。在矿区治理,矿井建设,煤炭开采、储存、运输等每一个环节,要达到相关法定要求,绝不能“任性”。

7.坚持以人为本。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矿工兄弟是我们的“掌上明珠”,是企业的主人,越是在困难情况下,越要维护好职工权利和利益。在工资发放时,要先一线再辅助最后机关;在减薪欠薪时则相反。在矿井停产、关闭时,把安置好职工放在优先位置。要合理控制干部、职工工资差距,体现公平、公正;否则会造成离心离德,企业不稳。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工作、待遇等方面严于律己,靠自身的模范作用、人格力量影响和带领群众共渡难关。要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弘扬正气,妥善处置各种矛盾与纠纷,切实保障企业和矿区稳定。

8.加强行业自律。要树立法治思维,真正做到依法依规生产、经营和建设,同时企业也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律依据的要求,以维护企业的合法利益。坚持按核定能力组织生产,即使少数效益较好的煤矿也不能越过“红线”超能力生产。产品要讲质量,与客户打交道需要讲诚信;不讲诚信的企业是没有希望的企业,最终会被社会所抛弃。

如果把煤炭行业比作一条大船,那么所有的企业都是船上的乘员,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保证扬帆远航。为了大局利益,当“革命革到自己头上”时,要勇于面对,善于谋划。若那些资源耗竭的老矿、自身生存能力脆弱的小矿、安全条件不好的“危矿”、扭亏无望的“难矿”,主动选择“弃船”,或投奔强者接受兼并重组,或停产关闭退出,这也是对行业的贡献,称得上“死的伟大”。

(作者单位:山东省煤炭行业协会)

(责任编辑:刘宏伟)

猜你喜欢

煤炭行业煤炭企业煤炭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煤炭企业走好走实群众路线的制度思考
煤炭
煤炭:去产能继续 为煤炭正名
煤炭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2017煤炭行业又将何去何从?
煤炭企业档案管理的创新
煤炭行业未来在提高集中度
煤炭行业要加强淘汰落后产能
全省煤炭行业专项调度会召开号召促进煤炭行业可持续发展
煤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