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雁西
——银屏上出现名字最多的女作曲

2015-12-29孙渝烽

上海采风月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作曲创作音乐

文/孙渝烽

刘雁西
——银屏上出现名字最多的女作曲

文/孙渝烽

观看电影、电视的观众首先总是关注谁是男女主角,然后才是导演。对于电影的作曲关注很少,除非十分喜爱音乐的观众才会被电影、电视剧的音乐、插曲所吸引,才会去关注作曲是谁。最近在一次和老小孩网站的老年朋友一起活动,我提起有机会可以邀请刘雁西老师和老年朋友聊聊电影音乐,讲讲怎样欣赏,嘿!这一下子引起不小的轰动:“孙老师,这可是位有名的女作曲家!”“好多电影、电视剧的音乐都是她写的!”“孙老师我是个影迷,离不开电影、电视剧,不然生活就太单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进入新世纪,我看过好多影视剧,都有刘雁西的名字。”……是啊!任何一个为祖国银屏作出贡献的电影人,观众都不会忘记他们,刘雁西就是其中的一位。

最近我在上海电台“为您服务栏目”和主持人小窗做了一期对刘雁西老师的访谈节目。和这位爽朗开心、和我一样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聊天真是十分开心,在录音棚里我们放声大笑,畅说我们这一代人的人生经历。

小窗对她说:“孙老师告诉我,你是上影厂多产的女作曲家。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你为八十多部电影作曲、为六十多部电视剧作曲。”她笑了:“电视剧这个数字不准确,我自己统计了一下,有二百二十多部,还为五部话剧作了曲。”她递给我一份记录,我认真地翻阅一下有十页之多,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哪年、什么作品、和哪位导演合作。记录了从1970年一直到2015年的作品。我在这里摘几部片名,以引起大家的回忆。电影音乐作品有:《生死抉择》《大江东去》《屠城血证》《少年雷锋》《激情辩护》《奥菲小姐》《午夜两点》《断喉剑》《泉水叮咚》《黑蜻蜓》……电视剧音乐作品有:《故事2000》《涉外保姆》《男人难当》《上有老》《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滴血玫瑰》《蓝色马蹄莲》《紫藤花园》《大家族》《月朦胧鸟朦胧》……为话剧写的音乐作品有:《年青一代》《战船台》《大学风云》《情结》《十月西行》,今年刚写完的是电影《迫在眉睫》。

敢吃螃蟹

刘雁西1943年出生于湖北广济,后来跟着父亲辗转大西南,最后在上海定居。其父是德国留学生,回国后先后在贸易公司工作,担任过翻译。在上海定居后,他一直从事外语教学工作,是外语学院、外贸学院的德语教授。刘雁西在这样一个家庭中成长,因此从小就养成对文学的爱好,看小说成了她一大爱好。1958年陪同同学去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没想到同学未被录取,而她对音乐的敏感使她进了附中,4年后又直升上海音乐学院,1967年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后她先在上海科教片厂担任作曲,后来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影片作曲。

她回顾这一段学习和工作经历,深感文化大革命整天搞运动、大批判、下乡去农场劳动锻炼,实际上在专业上学得很少,很不扎实。到了电影厂一切都是新课题。她十分感谢很多老同志对她的关怀和帮助。1975年当吕其明老师为故事片《战船台》作曲,把她带上参加了整个作曲的创作全过程,使她学到了很多新知识:首先认真研究剧本定音乐的设计方案,和导演傅超武讨论音乐的走向;然后不断地看拍摄样片,琢磨音乐的旋律,最后看完成样片,精修样片,定影片的主旋律,量影片需作曲的片段长度,写出影片的插曲,确定全片音乐的走向,写出总谱,并和指挥交换意见,确定配器,然后在棚里录音和插曲,最后进到影片的混合录音……在吕其明老师的帮助下,她了解了电影作曲的整个创作过程。吕其明老师还告诉她很多创作过程中的细节故事,以及会发生的很多特别情况。一个作曲家要学会随机应变的能力,及时修改自己的曲目。作为一个电影作曲,要对影片负责,对导演负责,对观众负责,通过音乐充分展示出影片的风格样式,用音乐这种形式为刻划人物的性格情感服务,用音乐为影片作出自己的贡献。刘雁西跟随吕老师这次创作收获颇丰。

更没有想到搞完《战船台》,第二年刘琼导演电影《欢腾的小凉河》,居然十分信任她,把影片的作曲任务交给了她。刘琼是著名大演员,改行当导演,就把这样的重任交给一个年轻的新手,这使她又感动又紧张。看了电影剧本后,她向刘琼导演谈了自己的想法、设计,刘导演给她极大的鼓励,让她放手大胆地创作,有什么想法可以及时交换,并表示一定会尊重她的创作。刘雁西把压力变为动力,在刘琼导演的帮助、鼓励下,顺利地完成这部影片的作曲创作任务。在这两位老前辈的带领帮助下,她迈出了电影作曲的坚实步伐。

1979年范莱导演导了一部音乐电影《琴童》,影片中展示了大量的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的音乐贯穿全剧,作曲的工作量大不说,难度十分高。这个任务交到了上影作曲组,当时组长葛炎决定外请作曲家来完成这个任务。刘雁西知道后,主动向葛组长提出自己来接这个任务。一是她出于好奇心,要尝试这部影片,二是上影厂的作曲任务要外请作曲家这有点掉分子,她想争这口气。刘雁西,强项是钢琴,为了《琴童》的作曲,她听了国外很多小提琴协奏曲,好多名曲反复听,还认真做了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出色地完成了这一部难啃的“硬骨头”。

对刘雁西来说,什么类型什么风格,她都敢于实践、创新!当导演李歇浦导演《断喉剑》时,刘雁西再度和李导合作,她就大胆地向李导提出,用民乐来尝试现代派的风格,李导很支持她的想法,“行,你大胆创新,成功了是你的,失败了算是我的”,给了她极大的支持和信任。所以这部影片她采用中国的民乐,二胡、小鼓全用上了,而且加上现代派的演奏手法。影片完成后,专家们喜欢这部影片的音乐,认为有创意,但很多观众并不太认可,觉得音乐有点怪怪的,甚至有观众说影片的音乐太难听了。刘雁西高兴的是,自己在音乐创新上迈出了自己的步子,从中也吸取了很多教益,为后面的创作开辟了新路。所以在另一部恐怖片中,她成功地用民乐来展示影片的风格,其中的千年鬼叫声,她用了中国古老的乐器“埙”演奏出瘆人的效果,绝对有创意。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也要大胆创新,有敢于吃螃蟹的精神,才能做到为电影、电视剧加分。

为艺术而“吵架”

我查了一下刘雁西合作的导演名单,可谓多也。粗略算了一下有一百五十多位,除了上影厂的导演之外,还有来自东北、西北、新疆、广州、江浙两省,以及我国香港、台湾、澳门等地的多位影视导演,他们的合作十分愉快。但艺术创作无止境,音乐好坏也没有绝对标准,风格样式不同,影片内容主题各异,人物性格也不尽相同,加上地域人文、风土人情不一样,往往呈现出来的音乐也各不相同。刘雁西又是个极为认真、心直口快的人,上海话说,她是个“嘴巴一张就能看到肚肠的人”。所以在创作中,和导演之间会有不同的见解也是常事,为了艺术而争论甚至“吵架”也免不了。

刘雁西和上影厂的五位女导演——人称上影“五朵金花”的史蜀君、石晓华、鲍芝芳、沙洁、武珍年,都有过多次合作。她们年龄相仿,都极有主见,因此在创作上发生争论的次数就颇多,常常会为音乐、插曲、请谁来演唱,争至深夜,最后统一想法,修改乐曲,把音乐搞得更符合影片风格,为影片主题服务。刘雁西当然有一条宗旨:最后服从导演的意见。还有一条原则:为艺术而争吵绝对不能伤害对方的自尊心,互相要理解、尊重,要摆事实讲道理,自己为了说服对方可以拿出几套方案让导演选择。所以她们吵得最凶,最后成了最好的朋友,并保持合作创作的友情。

刘雁西和史蜀君合作过多部电影,在电影《女大学生宿舍》时,如何展现女大学生的风采,如何呈现青春片?她俩讨论特别多,争论也少不了,常常讨论至深夜。最有意思的是,当影片插曲写成后,史导演很满意,这时刘雁西突然不满足自己写的插曲,坚持要修改,两个人争执得很厉害,最后史蜀君说:“我说了算,这首插曲一个音符也不能改。”这才罢休。当影片正式录音乐时,对其中有一段音乐两人又发生争论,而且互不相让,上影乐团老指挥陈传熙先生在现场忍不住发话了:“你们两个女人要争到什么时候?我这个大乐队可等不起!我把两段音乐都演奏一下,你们好好听听,马上定夺。”刘雁西回忆当年的往事也深感有点过分了。

刘雁西告诉我,她和鲍芝芳导演合作过多部影片,如《午夜两点》《荒雪》《爱的漩涡》《情海浪花》《黑蜻蜓》《教堂脱险》《奥菲斯小姐》《激情辩护》等,因为影片的风格各异,为了更好完成这些影片创作,她们之间也有过不少争论,这些争论实际上也帮助了自己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如今她回忆当年的创作,深深感谢和很多导演的合作,以及他们的帮助,如汤化达、凌之浩、钱千里、徐苏灵、梁廷铎、黄蜀芹、中叔皇、赵焕章、吴贻弓、徐伟杰……这是她成长过程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人活着心态要好

我曾经问过刘雁西,你能为各种不同风格样式的影片作曲,除了认真大胆、敢于尝鲜,还有什么绝招吗?

她告诉我:喜欢看书、听音乐,很多灵感来自我读过的各种小说,武打、言情、破案、侦探各种小说都看,书看得很杂。还爱听音乐,西方的管弦乐、协奏曲、名曲我会反复听,还做些笔记研究它们的配器、和声,我国的民乐、地方小调、现代乐我也接触,这些对我的创作非常有帮助。

实际上每接一部戏都会有压力,但必须把压力变成动力,要有一个好心态去处理创作上各种问题。她曾经有一个月身上压着两部电影、三部电视剧。她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作了先后顺序安排,每天起早摸黑,几个旋律同时在脑海里打转,她口袋里有笔、笔记本,一出现好想法就记下来,夜深人静时细细梳理,忙而不乱,终于按时完成任务。从那以后她想想也有点后怕,再也不敢同时接戏了。现在退休了,她给自己定了个指标,每年两部。人总得潇洒一些,不能整天绷得那么紧。

1996年已是年底,厂里有一部电影《少年雷锋》必须赶在年底完成任务,原来的音乐送审没有通过,厂长来找她,让她一定要接下这个修改任务。当天下午看全片,接着就让她量尺寸,明天晚上要录音乐,只有一个晚上,一个白天,一共27段音乐,这个压力实在太大了,而且一点退路也没有。她想愁眉苦脸也得过,干嘛不开开心心地过,也放松放松心情。当天晚上她美美地吃了一顿,不过晚上睡不安稳,满脑子都是影片的画面,直到天快亮时才迷迷糊糊地睡了一会儿。没想到影片的主旋律却在她脑海里形成了,她一跃而起坐在钢琴面前弹出了影片的主旋律。有了这个主心骨,27段音乐也就顺利地流淌出来了,保证了晚上的音乐录音。

1999年,电影《生死抉择》也让她感到压力很大。这是部主旋律电影,上海市委宣传部亲自在抓,面对这个压力,刘雁西给自己定了一套减压的办法,设定了最高目标,也同时想好退路,反正让自己心情放松下来,该干什么照干什么。她也逛街,可口袋里同样带着笔和笔记本,在人民广场地铁站突然来了灵感,她就靠着墙记下脑海里的旋律,越是心情放松,越会出灵感。终于和于本正导演商讨出影片的音乐,最后还受到表扬。她深有体会,搞创作的人,心态一定要好,只有放松、减压才能出活。

我退休后在东海学院担任影视表演系主任,我给学生开了一门音乐欣赏课,我认为作为一个演员,一定要有这方面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我在译制厂搞了多年译制片,我深感影片的音乐对影片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会激发人们的热情,好的音乐会让人永远不忘,如电影《简爱》的音乐,《音乐之声》的音乐,《佐罗》的音乐,一听到这些影片的主旋律就会出现影片的画面和人物形象。

有一次影协活动正好碰到刘雁西,我把开音乐欣赏课的想法告诉她,并邀请她来为学生上课。她听完我的叙述,一口答应:“好啊,让我有机会和年轻人在一起,我也会更年轻一些。”我对她说:“知道你很忙。实在忙的时候,我保证给你调课,保证你两不误好吗?”

“你放心,我答应你一定会安排好时间准时来上课。”

就这样,三年中她为三个年级的学生上了音乐欣赏课,从未向我提出调课的要求。学生们都爱听她的课。我问她:“你让学生们那么喜欢你的课,有什么法宝?”

“我跟他们一起疯。”这个回答让我很意外。

后来我抽时间去听过她的上课,的确很有新意,枯燥的音乐知识,她全溶在乐曲中给学生讲解,还不断加上她实践中遇到的小故事,一点也不枯燥,学生们也容易从生动的故事中记住这些乐理知识。她还用音乐和学生们一起做变奏游戏,任选一个曲子或一首歌,随后通过对原曲的变奏,加快速度,或放慢速度,变奏出来的音乐会表达出不同的情绪,一个欢乐的情绪会变成悲伤、变成消沉,或是跳跃、暴躁,让学生感到音乐的巨大魅力。刘雁西实践多,接触的音乐面广,而且有满肚子生动的小故事,所以她的课十分吸引学生。

后来我们见面,她总会对我说:“孙老师,要感谢您开了这门课,让我去教课。从来东海上了音乐欣赏课之后,我一直就没有闲下来,好几所艺术院校都请我开这门课,真的,你让我年轻了一把。”

最近我问她,除了还在为影视剧、广告作曲,还干点什么开心的事情。她说:“我给自己规定每年只接两部戏,留点时间干自己开心的事情。”

“干什么呢?给老朋友介绍一下。”

“我有三件事,一是喜欢逛街。逛街可以锻炼走路,又不脱离社会生活,可以看看形形色色的新事物,看看时尚商品,赶赶时髦,买点合适的回来享用。二是,我是个‘吃货’,美食家谈不上,可我喜欢品尝各种新鲜食品,享受人间美味。看看我的肚子,医生说我都五个月了,我正在适当控制。三是我在家里玩填字游戏,这个游戏是防止患老年痴呆症的,我可迷这个游戏哪!”

这让我想起苏秀对我说过:“小孙,玩玩填字游戏,肯定会让你脑子不生锈!”

刘雁西还告诉我在家里和女儿一起疯,没大没小,她是个老小孩,整天嘻嘻哈哈很开心。

是啊!人活一辈子,愁眉苦脸也是活,干嘛不开开心心地活它一辈子。刘雁西这个生活哲理对我们这些古稀之年的老人该是有启发吧。让她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一下我们这些七老八十的老人,开开心心、快快乐乐地度过我们的晚年生活。

猜你喜欢

作曲创作音乐
逐梦
邀你来我家
《一墙之隔》创作谈
George Gershwin
伍光辉作曲三首
音乐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