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人的安康是他一生的责任
——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永安教授

2015-12-29李晓文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0期
关键词:乙肝肝病教授

本刊记者 李晓文

病人的安康是他一生的责任
——记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叶永安教授

本刊记者 李晓文

香港《壹周刊》曾经在头版报道过“陈奕迅千里救父”的故事。报道称,陈奕迅之父因患肝病,腹腔积水严重,曾一度昏迷,病情危笃,在北京东直门附近一家医院接受治疗。病情稳定后,秘密返港。

“这家医院以中医治肝闻名”,被《壹周刊》如此点评的,正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而其中的主治医师,则是现任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的叶永安教授。

这篇报道会为他带来多大影响,叶永安教授没有想过。此时此刻,坐在笔者面前的他,说的最多的只是身为医者与生俱来需要具备的责任。

一辈子的事业

“我的个人经历比较简单。”叶永安教授说,“比我年长的,还经历过上山下乡,我就是从学校到学校。”

叶永安,出生于1963年。他的少年时代,流行着一句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原本也和小伙伴们一样对理工科有着很高的预期。然而,不早不晚,恰恰就是在高考时,他病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影响了他的临场发挥,扭转了他一生的命运。而后,他的本科专业成了中医。

“刚开始没有心理准备,也曾一度感到无奈,但无论如何,要好好学习的念头一直未改变,一直到大三时才真正(对中医)感兴趣。”大三那年,叶永安开始临床实习,看到原本枯燥的中医理论能够在病人身上产生“神奇的疗效”,他被震撼了——原来,中医竟然有如此惊人的魅力!叶永安相信,这将是一个极富生命力的学科,会被老百姓信任和需要,值得自己全身心投入其中。

几十年后回头看,这似乎是一场“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开端。对叶永安来说,如何开始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将把中医当成终生事业,而他也的确一直在践行这一诺言。

本科毕业后,他回到了家乡。慢慢的,问题来了。初出茅庐的他,在行医过程中总会遇到很多问题,他自己解决不了,四处求教,也常常无果。自然而然的,他想到了走出去,充实自己。后来,他考取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开始了自己在东直门医院的医学轨迹。

“到北京之后,感觉学习环境太好了。名家辈出,有时候困扰了我很久的东西,人家一句话也许就给指点了。”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叶永安感到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在这种环境下,求知如饥似渴的他如鱼得水。获得硕士学位后,因学习期间表现出色,他被选留在东直门医院工作。工作之后,他并未安于现状,而是继续在职攻读博士,并在2000年被授予中医内科博士学位。出身消化科的他,最擅长肝病治疗,在慢性胃肠疾病、慢乙肝、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前病变、肝癌等疑难病上造诣颇深。“按照惯例,肝病原来就被划分到消化科里。只不过由于部分肝病有传染性的原因,加之中国是肝病大国,因而在我国肝病具有相对独立的学科建设。在消化科里,肝病是最具挑战性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值得一辈子去钻研。”叶教授说。此时,他目光灼灼,充满对这一专业的激情。

作为东直门医院党委书记和主任医师,叶永安教授一直很有方向感。“光做大夫不搞科研就是一个工匠,因为科研可以帮你解决疑难问题和瓶颈问题,提升医疗水平。只做科研不做大夫也不行,因为临床能够发现问题,有了临床,科研才是有源之水。”他说,“我们一边做研究,一边搞临床,一边培养人才。三者相辅相成。这是一种规律。”

从一位普通医师,到一位管理者,叶永安教授逐渐形成了“医教研同步,医疗在上,同时建设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平台”的风格。通过不懈的努力和长久的坚持,他的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以后的日子里,他也希望继续做好医疗、科研和管理,再为东直门医院消化科培养出一个称得上“中流砥柱”的队伍。

厚积薄发做研究

自1989年开始,叶永安教授在国内率先从理论、临床和实验三个层面,开展了中医药防治酒精性肝病系列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见解,并首次提出酒精性肝纤维化属于中医“酒癖”范畴,提出酒精性肝病病机核心是“脾胃虚弱,痰湿内阻”,提出脾胃虚弱是发病之基础。

谈起自己的事业,叶教授并不认为有什么秘诀,最重要的无非是“积累”。无论在临床、科研,还是教学中,他都精益求精,厚积薄发。

回想2003年3月初,年仅40岁的他被任命为东直门医院消化科主任,但仅在一周之后,对他的考验就接踵而至。北京非典疫情爆发。危难之际,每一位医生都可能要上非典一线,在消化科,叶永安教授以身作则,第一个报了名。此后,“带头”,成了这位新任主任一贯的作风。

“非典以后,国家对传染病的威胁更加重视起来。”叶永安教授说。作为肝炎高发区,国家非常迫切地需要摘掉“肝炎大国”的帽子。可是,肝炎尤其是慢性乙肝的治疗是国际公认的难题,用他的话说,要攻克下来,不是中医或者西医能够独立完成的。这时,国家“十五”攻关课题“慢性乙型肝炎辨证规范及疗效评价体系研究”项目被批准执行,叶永安任首席专家。“在中、西医尚不能独立解决的关键问题上,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核心,中西医结合治疗为手段来进行尝试。”

此时,非典刚过去一年,叶永安教授再次面临起新的挑战,成为这项“十五”攻关课题的负责人。借此机会,他首次提出并开展针对慢乙肝中医核心证候“肝郁脾虚、肝胆湿热”的研究,为突破慢乙肝中医证候规范这一瓶颈,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依照循证医学原则所建立的慢乙肝疗效评价体系,对客观地评价中医药治疗慢乙肝的疗效,为中医药走向国际奠定了重要基础。

2006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了未来15年力争取得突破的16个重大专项,涉及到核心电子器件、大型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也在其中。随着科技改革的进展,“863”等机制均出现了重大改变,唯有当年的重大科技专项东风依旧。“核心技术不能单纯靠引进,事实上用钱买也买不来,只能自己做。”从2008年起,叶教授就作为“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 ”中医肝病组负责人,起草了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国家重大专项中长期规划,进行长线研究。

“慢乙肝的治疗,西药能够控制,但大部分患者终生不能停药,是一种经济和心理的双重负担。中药能够提高疗效,有可能做到提前停药。这个提前的程度要因个人体质而异,但起码不用再背负一辈子都吃药的恐惧感。”慢性乙肝的特性,注定了研究不能急功近利。

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一五”课题“慢性乙型肝炎证候规律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中,叶永安教授以课题负责人、首席专家的身份,逐渐形成了可靠、有效的临床方案。同样是48周疗程,他的方案比西药标准治疗有效率(HBeAg血清学应答率)提高11.78%。按我国现有3000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推算,预期每年可增加353.4万临床“治愈”者,社会效益十分可观。期间,他通过60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验证,形成了中医证候及证素诊断两个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实现慢乙肝证候的规范化、标准化,完善了慢乙肝辨证论治体系。

“沈阳传染病医院、天津传染病医院、福州传染病医院,还有北京的302医院和地坛医院等等,十几家单位都加入了这项研究。”如此庞大的队伍,在外行人看来,这么多单位,近百人的研究队伍,单说要融洽沟通,想想就头疼。叶教授却觉得这并不是问题,因为他们都有着同样的目标。

“开始的时候,要西医来接受我们的观点可能不容易,但是看到临床疗效后,他们也觉得很有意思,认为可以做下去。”从提出方案,到达成共识,再到临床实践,这个队伍在不断的循环之中逐渐水乳交融起来。

“中医西医,存在文化的不同。它们之间是互补的关系,而非对抗。”叶教授说,实际上,中医和西医之间并不像坊间传说的那样“势不两立”。只要为了病人好,大多数医生或者说研究者都是愿意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的。尤其当他们共同去做一个长期项目时,经历了最初的磨合之后,后期整个团队的默契度很高。

一人计短,两人计长。叶永安教授深谙此中真意,从不固步自封。项目中,有一个指标总是做不出来,他四处请教,一位北京大学的医学统计学教授帮他出了个主意,最终利用数学模型,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他和北京科技大学的数学教授一起利用临床数据,共同开发出了“抗乙肝病毒感染治疗动力学模拟程序”软件,为慢乙肝治疗疗效预测、治疗终点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十一五”课题验收后,到2012年,他又作为课题负责人,继续牵头承担了卫生部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十二五”课题“慢性病毒性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优化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并验证HBeAg阳性慢乙肝的疗效优势人群特征,为建立更有针对性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进行探索。目前,这项工作还在深入开展中。

以病人为本

“护肝是一件长时间的事。”这句话,叶永安教授常常挂在嘴边上。

肝病治疗是一场长期战争,因为这种特性,叶教授有许多老病人。大约七八年前,除夕下午,叶教授正在值班,一个“特殊客人”上门来看望他。原来,此人的父亲曾患肝硬化腹水,在别处治疗了许久都没有效果,几乎24小时都在腹胀的煎熬中度过,痛苦难以言喻。后来,他们找到了叶教授,经过治疗后,病人的“顽固性腹水”得到了缓解。不久之前,这位病人因脑出血去世,留下一份遗嘱,大意是因为叶永安教授的治疗,在他生命的最后时间里,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嘱咐儿子一定要代表他来感谢叶大夫。

“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你的责任心到位,治疗超出病人的预期,他们就会信任你。”说到当下紧张的医患关系,叶永安教授这样说。

“我父亲于2011年11月发现患肝癌,按西医说法只有3~6个月的生存时间。我们很着急,从外地来到北京辗转好几个医院求医,都说无法治疗。正当我们走投无路时,经人推荐来请叶永安老师看病。没想到叶教授很有信心,接受了父亲。进行了扶正祛邪,保肝养肝,抑制肿瘤的治疗。叶教授还帮助推荐我们做了手术,经精心治疗后病情得以控制并好转,至今已一年零八个月了。这创造了一个奇迹!尤其是在四个月前,父亲突发危症,生命垂危 。胆红素高达250, 谷草转氨酶更是高达500。经叶教授精心治疗,奇迹又发生了,现胆红素已大幅下降,转氨酶正常!叶教授又一次挽救了父亲。”

“好大夫在线”上,这种写给叶永安教授的感谢信很多。曾有一位80高龄,并有中风病史,肝癌、肺癌术后的患者高烧,病情垂危,遍寻西医无果的老先生前往叶永安处诊疗,叶教授根据其身体状况和病史中医辨证施治,在使用抗生素效果不佳的情况下,改用中药治疗,三天后体温逐渐恢复,两周后出院行动自如;一位40岁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前往叶教授处治疗,半年乙肝相关指标明显改善,关键指标转阴……

一次次挽救病人于危急之中,叶永安教授付出的不仅是精湛的医术。有病人玩笑说,“叶医生经常‘批评’他们”。肝病患者,发病如山倒,去病如抽丝,对病人来说,同样是一个考验。有些病人在病痛缓解后,“好了伤疤忘了疼”,不好好吃药,甚至偷偷喝酒。一旦被叶教授知道,他就会“批评”他们,让他们要认真配合治疗,不要犯治疗之大忌。这些善意的“批评”,说得患者心中熨帖,与他的关系愈发和谐。

叶永安教授的门诊一般安排在周二和周三的下午,前来就诊的患者往往达到五六十人,多的时候甚至超过百人。这样一来,他出诊到晚上七八点钟就成了常事,直到他指导的博士生和硕士生来做助手,紧张程度才有所缓解。

这种对患者切身的关怀还体现在其他的方面。因为门诊结束得晚,有时候,患者就诊之后,医院药房已经下班了。按照常规的做法,还得第二天一早来医院缴费再把药方递进药房。看一回病,要跑好几趟。了解到这种情况,叶永安教授决定安排助手协助解决,如当天交完费来不及到药房收方的,他们代办,病人只要在次日中午或者下午下班时间抽空来把药拿走即可。

“这样病人就不用一大早火急火燎地跑医院了,尤其是上班族,总迟到也不好。病人能够至少少走一趟,而我们不过是举手之劳。”对于患者的病情和看病的需要,叶教授都能考虑得很周到。

一年到头,他的门诊常常会开到腊月二十九,就算在春运里,外地的患者也一样会按时来就诊。一次,患者反映了一个情况:按照一些民间的传统,在医院过年不吉利。腊月二十九的门诊,他们怕赶不回去。对于一个工作繁忙,门诊有时很晚才能结束的医生而言,这听上去似乎并不能称作是理由,叶教授却充分尊重这种文化,为此,他把春节前的门诊时间提前了一两日,方便外地患者往返。

“以病人为本”,叶永安教授说,这是他的原则,也是他的责任。

猜你喜欢

乙肝肝病教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任何类型的咖啡都或能降低慢性肝病风险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piRNA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刘排教授简介
miRNA-370沉默对酒精性肝病大鼠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五项报告教你看懂乙肝
不再为乙肝“愁断肠”
乙肝妈妈可以放心母乳喂养
恐怖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