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梧桐并非无情物,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5-12-28时明

关键词:卓尔梧桐意象

时明

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是由主观情感活动而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是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说,就是客观的“象”与主观的“意”相结合而创造出的融入诗人独特情感的“形象”,是具有特殊意味的文学形象。

梧桐,落叶乔木,参天挺拔,叶呈阔卵形,有青桐、碧梧、青玉、庭梧之美称,古代诗人常将它写入诗词中并融入自己的主观情志及审美理想。在历代文人的反复吟咏下,“梧桐”就成了古典诗词的传统意象,从而具备了象征高洁、希望、爱情、凄凉、悲伤等情感的审美意趣。

一、象征品性的高洁

《诗经·大雅·卷阿》中有“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菶菶萋萋,雝雝喈喈”。这是最早对于梧桐引凤的描写。昔日郑玄也有言日:“凤凰之性,非梧桐不栖。”“良禽择木而栖。”古人也据此将梧桐视为高洁品性的象征。唐诗中最先起用“梧桐”意象的,恐怕数虞世南了。“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描写蝉借助梧桐树干的高昂挺拔而声名远播,暗指诗人志趣的高洁。王昌龄《段宥厅孤桐》:“槁叶零落尽,空柯苍翠残。虚心谁能见,直影非无端。”诗中的枯桐虽经风吹雨打,叶落枝秃,苍翠尽残,但其虛心高洁的本性丝毫未改。苏轼在元丰五年被贬黄州时有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用一“疏”字,更显梧桐树孤高独立,而东坡先生卓尔不群的品性也随之跃然纸上。王安石《孤桐》:“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诗人以孤桐自况,委婉地抒发了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雄心、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谦虚谨慎的胸怀。

二、比喻男艾间的爱情

爱情是千百年来文人笔下常写常新的主题,他们常常借助于不同的意象含蓄委婉地表达自己的爱情体验。鸳鸯、鹧鸪、画眉、燕子、凤凰、红豆、比翼鸟、连理枝和梧桐等,这些花木禽鸟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古代传说梧桐雌雄异株,“梧”是雄树,“桐”是雌树,同长同老,同生同死。因此,青干绿叶、枝叶扶疏的梧桐便成为伉俪好合的象征,民间便有了以梧桐来暗示男女之间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中便有这样一段神话般的凄美叙述。“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这里以梧桐松柏的叶茂枝繁、互相交通来象征男女主人公坚贞不朽的爱情,同时也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追求。“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孟郊《烈女操》),既然“梧桐”具有象征男女间爱情的独特意蕴,那么当夏去秋至,梧桐枝枯叶落,自然让人想到伴侣的丧失和爱情的“逐水东流”。最典型的就是贺铸为其爱妻而作的悼亡词《鹧鸪天·重过问门万事非》:“重过问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还有白居易的《为薛台悼亡》诗:“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这其中,失偶孤零之痛何其似梧桐霜后叶陨,憔悴半死。

三、象征离愁之苦

“去国行客远,还山秋梦长。梧桐落进井,一叶飞银河。”(李白《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梧桐”还经常被古代文人作为载体以表达凄凉忧伤的离愁别绪。究其原因,恐怕和梧桐的习性有关。首先,梧桐是落叶植物,一人秋季,叶片纷纷坠落,容易给人以萧瑟、凄凉之感。柳永《玉蝴蝶》中便有“梧叶飘黄,遣情伤”之句,而将梧桐和秋季联系得最好的诗句莫过于“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了,词人的一腔哀怨尽托其中。其次,梧桐是阔叶植物,树干又是制作琴瑟的上好材料。因此,秋雨滴落梧桐,声声催人断肠,更能勾起人心中无限的凄凉。“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周紫芝《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这叶叶声声中的离愁,怕是天明也难以释怀。

古代诗词中,梧桐所寄托的离愁既有离人之愁,也有离乡之愁和离国之愁。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词人以梧桐细雨,渲染了一个冷冷清清、萧萧瑟瑟的氛围,道尽了一位老年孀妇内心的丧夫和亡国之痛。邓剡《浪淘沙》中“井桐一叶做秋声。谁念客身轻似叶,千里飘零”,则描写了深若瀚海的飘零之苦。而离国之愁非离人、离乡之愁能比,恐怕在所有愁苦中是最为沉重的。于是,便有了前面提到的南唐后主李煜以血泪所著的千古绝唱“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词人将缺月疏桐的客观意象与亡国之痛的主观情意紧密相融,直至无法剪断,理之愈乱的地步,有血有肉,怎能不感人至深?

“梧桐”的确是研究古典诗词的一条很好的线索。我们在解读时,还必须结合整首词的其他意象,把握整体意境,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这一具有丰富审美内涵的传统意象。

2014年,网络上出现了“不作死就不会死”(No zuo no die)的流行语,可以解释为没事找事结果自讨苦吃的行为,这一语句甚至被编入美国网络俚语词典。

“作”这个字,在社交论坛与网上交际时常出现,如“作死”“你就作吧你”,有的人以此互嘲。

作死,这里的“作”可理解为动作,网络百科上解释为“自寻死路。自取灭亡。多用于形容不知轻重,不顾危险。”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为了适应网上交际而出现的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的语言。但是广东北部客家地区早有“作死”一词,除有找死、不知轻重等意思,还有惹人嫌(“得人恼”)之意,它在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经常出现在香港电影中。而在吴语、黑龙江省一带的方言中,特别是在上海,那些没事找事最后闯祸的人的行为也叫“作死”。

古典名著中也能发现“作”的身影。例如《西游记》第三五回:“行者骂道:‘你这伙作死的毛团,不识你孙外公的手段!”《红楼梦》第十一回:“凤姐儿听了,哼了一声,说道:‘这畜生合该作死,看他来了怎么样!”体会其中意义,与日常网络用语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对于“作”字感触最深还是张抗抗2002年出版的长篇小说《作女》。小说创造了由作组成的名词“作女”。而这里的作女,不仅仅只局限于“作死”中的自寻死路的贬义,更是在自我否定的基础上的一种向往。小说的第一句话便提到:“在这个故事开始之前,卓尔已经结过婚了。”但是随后也说道:“结过婚自然就意味着后来很快又离了婚。——既然她该做的事情都已经做过了,在精力充沛的卓尔身上,肯定就得发生另外一些事情了。说得好听点儿叫‘发生另外一些事情,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要开始‘作了。就连每日稀松平常的上班路途,卓尔也能够‘作出新花样。但是这样并未曾满足她内心的欲望。她产生了要去南极的想法,并不惜辞掉工作。真所谓往死里‘作。2004年,小说又被改编成20集电视剧《卓尔的故事》,有介绍写道:“2002年5月,张抗抗的小说《作女》出版,让读者见识了女人突破常规的厉害。”21世纪初,人们将卓尔的行为划分为“突破常规”,简言之,也就是“作”。随着女性意识的逐渐发展,卓尔算是一个“知识分子”,她的“作”也只是一种为自己而活的体现。不依靠婚姻,不依靠男性,与文中的另一女性人物陶桃形成鲜明对比。

陶桃作为和卓尔共患难的人,曾经都在城市的深巷为了自己的未来拼命努力,但是陶桃更偏向世俗或是现实生活,陶桃追求安逸而卓尔热爱探险,陶桃理性规划而卓尔及时行乐,贪图一时玩乐。陶桃“像是一个美丽的巫婆,一次次毛骨悚然地发出卓尔必遭不测的预言”,这些预言不是证明陶桃如巫女般灵验,而是说明陶桃已经看清卓尔的状况,一切的所谓“预言”只是她的理性分析和其众多社会经验的产物。

“在东北以及上海苏杭一代,方言中都是有这个‘作字。意指那些不安分守己,不自量力、任性而天生爱折腾的女人。可以肯定不是褒义词。”而文本则更是以“作”反映城市女性的生存状态,并非贬义,甚至有褒义和赞赏的情感倾向。这里的女性主人公中的努力通过“作”使得自己的人生有声有色。卓尔就是“作女”系列中典型的代表。“她们特立独行,挑战社会,永不安分。她们一路吸引着男性的目光,让身边的人目瞪口呆。她们身后有辉煌的事业,却放着好日子不过,非得去作。她们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相信我作故我在,一辈子作来作去,作死作活。”

猜你喜欢

卓尔梧桐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梧桐妈妈有办法
来自林间的风
梧桐树下
梧桐
一抹白
一抹白
十二颗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