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戏曲舞蹈与古典舞的融合

2015-12-28黄芩

雪莲 2015年26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融合发展

黄芩

【摘要】新中国建立之前,中国古典舞的主体大多存留在戏曲舞蹈之中,舞蹈作为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文舞”和“武舞”都是直接为戏曲的人物、情节服务的。因此,在戏曲舞蹈中,不仅保留了中国舞蹈的优秀传统,而且有了历代优秀艺术的整理、加工和创造,已提炼成典范性的舞蹈艺术。戏曲舞蹈与古典舞的融合是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之下的产物,仍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在21世纪的今天,它们已趋于融合,成为不可分离的一体。本文结合舞蹈作品《芳春行》来探讨中国古典舞与戏曲舞蹈二者之间的融合。

【关键词】中国古典舞;戏曲舞蹈;发展;融合

中国戏曲,保存了中华民族艺术诸多的历史文化特征。中国戏曲是在音乐、舞蹈、文学各种艺术成分都充分发展、相互兼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动作、对话为表现特征的戏剧样式。其中中国戏曲在发展中大量吸取了舞蹈艺术,又通过艺术的传承对古代舞蹈的发展产生影响。古典舞是继承了戏曲舞蹈的教学体系而加以整理和发展的。所以说,戏曲舞蹈和我国古代的、现代的舞蹈都有着直接的关系。

戏曲舞蹈不仅对中国古典舞最初的形成起到了助产的作用,在处理与现代的审美关系上,它同样策动了改造过程,并建立起新的语言符号,使得中国古典舞最终形成完整的训练和表演体系。戏曲舞蹈一直延续着中国传统舞蹈的美学原则。由此可见,吸收和借鉴戏曲舞蹈是中国古典舞发展的必经之路。

戏曲舞蹈与古典舞的融合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取材的方式、行头的借用、动作的运用、音乐的选择。

一、取材的方式

近年来,现当代的古典舞取材会选择在词曲,京剧,诗赋,出土文物,历史人物,小说方面等等。舞蹈《芳春行》就是选自于元曲《满庭芳》,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与清雅古朴的扇韵春姿。戏曲舞蹈虽然主要以表演故事而产生,但经过发展变化,与古典舞融合,二者的结合物则产生了现在的具有代表性的舞蹈,例如,《芳春行》这类舞蹈,大多都是以抒情为主,故事情节只是淡淡的描写。戏曲的每个身段或每一组身段的节奏,都有“起、承、转、和”的特点,无论一个云手还是几圈圆场,都不是按一种节奏完成的,必须处理为由慢渐快,到慢而收,就像绘画讲究浓、淡、疏、密,才能透出美感。在古典舞《芳春行》,那几处圆场,动作的轻盈,所营造出洒脱、飘逸、灵动、稳重和突变等不同的效应,时而春花秋月、时而连绵流水、时而激情澎湃的舞蹈形象,令人如梦如幻、如痴如醉。

二、戏曲行头的借用

戏曲中特有的“亮相”动作,便是在外在节奏停顿时,强调出角色人物的性格感情。这些“亮相”动作,除了具有动作的雕塑美及人物的神韵美以外,也是改变戏曲舞蹈节奏的一个转折点。因此,虽然戏曲舞蹈节奏变化繁多、起伏不定,却由于“亮相”动作的停顿节奏,使得观众能够捕捉细微快速的节奏变化,而理解戏曲舞蹈所表现的节奏性。戏曲的亮相出现在表演的全过程,从上场到下场,是戏剧矛盾的凝聚和人物内心活动的飞跃,成为戏曲演员塑造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段。清末民初的戏曲演员以梅兰芳为代表,相当注重强调戏曲表演中的舞蹈部分,例如欧阳予倩、程砚秋、盖叫天、周信芳等,在舞蹈创造及角色做工表现上都有非凡的成就。此外,戏曲舞蹈的发展也吸收了许多武术体操及民间舞蹈的元素,也包括西方芭蕾以及现代舞等外来舞蹈。

在作品《芳春行》中,演员的衣着是青衣的装扮,头饰包括顶花、后三条、边凤、这幅、压鬓、泡子、耳环等,还有各种绢花、绒花、珠花,作为头面上的陪衬物。戏曲舞蹈中的“亮相”,在古典舞《芳春行》中贯穿始终。圆场过后的一个动作,既是上一个动作的结束,也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同时也表现出了舞者的愉快心情,强调出人物角色的性格感情。“圆场”是戏曲舞蹈中具有典型性的动作,无论在哪一部古典舞蹈作品中,它同样也是终贯穿其中的。

三、戏曲动作的运用

宋代以后,由于戏曲艺术的兴起,宫廷舞蹈逐渐衰落,然而戏曲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正是继承和融合了前代多种艺术形式的结果。从戏曲中的“做”“打”可以看出,基本都是舞蹈或舞蹈化了的生活动作。可以说舞蹈贯穿在戏曲演员的全部动作和表情当中,从出场、亮相再到下场,一动一静都是舞蹈。也是构成戏曲表演的重要表现手段。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继承关系,才形成了我国独特、鲜明的戏曲舞蹈风格和形态,它们至今还活生生地展现在戏曲舞台上,在世界艺术之林独树一帜,独放异彩。《芳春行》的动作设计优美流畅,每个动作与动作之间都有一种不可分割的气韵连接,第二个动作仿佛从第一个动作中自然生成,舞蹈语汇不再如一堆散乱的、随便堆砌的单词碎句,而是一气呵成且声情并茂的语言。戏曲舞蹈的第一大特征是写意性,而写意性则是通过虚拟化性和夸张性表现出来的。戏曲舞蹈的虚拟化在《芳春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部作品描写的是少女踏春,她把春意的盎然尽显在眼前,那种神韵却带着观众的想象创造出了远超出舞台之外的“象外之意”,使观众同舞台上的演出产生了共鸣,不由得进入了作品的情境和意境。

笔者在学习借鉴这部舞蹈作品的过程中,深切地琢磨了舞者当时的心情与技术技巧等。这部作品分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造型是背对着观众,嘴里叼着扇子,随着音乐的响起,动作的起伏停顿,转身之后从手中的扇子掉下,这时的音乐较悲伤,动作间隙之间让观众感受到了那种悲凉的感觉。这部分的动作基本上都是较缓慢的动作,没有多大的起伏,柔中带一点刚,正是戏曲舞蹈的亮相的发展转化。进入第二部分,心情变得欢愉起来,少女踏青的那种兴奋感,表现出了少女的古朴和扇韵春姿。音乐逐渐进入高潮,在舞蹈动作跳跃,急促转身,圆场,大的翻身中体现出来。最后一段音乐渐弱,在古典舞中发展而来的顺风旗和欲左先右的规律,使得那种离愁思绪又恢复,几步圆场,扇子在手中的玩转,最后一个踢后退转身躺在地上,手中举起扇子,少女的满腔情感只能对这只扇子诉说。舞者那收与放、张与弛、急与缓、强与弱等动势所展示的“轻重、快慢、空间、流畅”。艺术家追求的最高境界都是心灵与自然在沟通中的顿悟,各种自然情景均溶入人的主观感受,倾入人性,在艺术心境与宇宙意象的互相映衬中返璞归真。

四、音乐的选择

“愁斟玉斝,尘生院宇,弦断琵琶。相思瘦的人来怕,梦绕天涯。何处也雕鞍去马?有心哉归燕来家。鲛绡帕,泪痕满把,人似雨中花。”这是《满庭芳·春思》的词曲,但舞蹈《芳春行》的背景音乐中的两句吟唱,借用的却是昆曲《牡丹亭》游园的皂罗袍:“姹紫嫣红开遍,都付与断井颓垣。”按理这当是良辰美景间命中尚无良人出现的少女凭空生出的几缕寂寞闲愁。但舞蹈体现的情绪又似是种对离人的魂萦梦牵,或许编导取材之处乃是张可久的《满庭芳·春思》:“愁斟玉斝,尘生院宇,弦断琵琶。相思瘦的人来怕,梦绕天涯……”这部作品表现的是少女踏青,音乐响起了“姹紫嫣红开遍”,让人不禁响起《红楼梦》中林黛玉背着锄头葬花的那种凄凉。音乐渐渐欢愉起来,舞者才表拿着扇子,现出了踏青的那种高兴的心情,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春意傲然,到处弥漫着花和草的芳香。中间有一段舞者透过扇子偷偷地看了看,抑制不住心中的快乐。随着音乐的转换,进入了另一种情愁。慢慢舒缓起来,仿佛舞者对这种情感恋恋不舍,继续玩耍。音乐进入高潮,舞者那种缠绵,不愿离开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强烈。宛若世外桃源般美好的爱情如那姹紫嫣红开遍的花园中一朵最妖艳的牡丹,却无奈都付与断井颓垣。到头来只得叹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五、结论

回想20世纪80、90年代的中国古典舞,起初只是一些技巧、高难度动作的堆砌,没有更多的情感表达,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渐渐地有了情感的注入。在一些大型的古典舞蹈比赛中,例如桃李杯大赛,去年刚结束的第九届桃李杯大赛古典舞的比赛作品中,创作不仅倾入了戏曲元素,也注入了更多的题材,如元曲、诗词、小说文物出土等等,不仅丰富了古典舞的创作风格,也使得戏曲舞蹈和古典舞更融洽的携手发展。虽然在其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更多的与时俱进的东西,但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中,必将吸取更多的精华,促进戏曲舞蹈与古典舞的融合更加和谐和统一。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舞融合发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中国古典舞创作中的情感表达探析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中国古典舞教学课程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