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贸格局的演变与中国劳动要素报酬

2015-12-28李秀敏

外国问题研究 2015年1期

张 欣 李秀敏

(东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世贸格局的演变与中国劳动要素报酬

张欣李秀敏

(东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内容摘要]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改变,发展中国家悄然兴起。与此同时,各个国家内部要素收入分配比例失衡,劳动要素报酬占比不断下降。国际贸易对一国内部的要素收入分配影响如何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以中国为例,研究表明随着世界贸易格局的演变,各个地区的贸易对中国劳动要素报酬的影响不一,其中亚洲和欧洲对劳动要素的收入影响为负,而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对劳动要素的收入影响为正,非洲对劳动要素的收入影响为负,但不显著。

[关键词]贸易格局演变;劳动要素;要素报酬

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增长低迷、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增速大幅减缓,世界贸易格局悄然改变。《贸易与发展报告2014》中的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国际货物贸易的出口量与进口量增量逐年下降,2010年至2013年的出口量增量分别为13.9%、5.5%、2.3%和2.2%,进口量增量分别为13.8%、5.4%、2.1%和2.1%。其中,发达国家的货物贸易增量每年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至2013年发达国家出口量增量分别为12.9%、4.9%、0.5%和1.3%,进口量增量分别为10.8%、3.4%、-0.4%、-0.4%。而发展中国家每年的货物贸易增量则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出口量增量分别为16%、6.7%、4.6%和3.4%,进口量增量分别为18.5%、7.7%、5.3%、5.5%。以上数据充分显示,在世界贸易格局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的状况正在发生转变,发展中国家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与此同时,收入不均衡问题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不断呈现,不仅是诸如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对外贸易大幅度增长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后,出现了国内收入差距扩大的现象,即使是日本、西欧和北美等发达国家,也不得不在不同程度上面临国内收入分配失衡问题的冲击与挑战,这种收入失衡的重要表征之一就是劳动要素报酬所占比重的不断下降(Piketty,2014)[1]。而在长期层面上,劳动报酬所占比重过低将会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甚至带来各种深层次的经济社会问题。

长期以来,国际贸易如何影响一国的要素收入分配,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界研究的重点领域之一。有的学者认为国际贸易加剧了一国的要素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有的学者则认为国际贸易能够有效改善一国的要素收入分配失衡问题,也有学者认为国际贸易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如曹博(2015)利用中国1985~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贸易开放度、FDI以及财政分权对中国收入分配的影响,检验结论认为贸易开放会导致一个国家的收入不平等程度逐渐加深[2]。而Stolper和Samuelson(1941)认为,如果出口商品的价格高于国内价格,随着出口商品生产的扩大,将增加其对生产中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本国丰裕的要素)的需求,使该要素的报酬提高,从而缩小国内的要素收入差距[3]。徐水安(2003)在HOS模型框架下,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劳动充裕、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后,依照要素禀赋决定的比较优势,将更多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从而劳动要素的相对收益上升[4]。Krugman(1990)则认为在贸易自由化和资本流动加速的开放经济背景下,单一的要素价格均等化过程是不存在的,因此国际贸易对一国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方向是不明确的[5]。Elena Meschi和Marco Vivarelli(2008)也认为影响的结果要视不同国家的不同情况而定,他们证明出工业化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内部要素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但低收入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内部要素收入分配没有影响[6]。

综上所述,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由于使用数据、模型设定不同,其结论并不统一。那么,国际贸易对我国的要素收入分配是否确实存在影响,特别是在当今世界贸易格局发生演变的状况下,其对我国劳动要素报酬在收入中所占比重的影响方向如何?本文将在当今世界贸易格局演变的背景下,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对劳动要素报酬占比的影响方向。

一、世界贸易格局演变的现状

最近几年,发达国家的贸易总量增速不断下降,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总量增速相对较高。其中,美国的出口量增速由2010年的15.4%下降为2013年的2.6%,进口量增速也由14.8%下降为0.9%,日本同期的出口量增速由27.5%下降为1.4%,进口量增速由9.4%下降为-1.2%,而中国的出口量增速由29.5%下降为4.8%,进口量增速由25.0%下降为8.8%。虽然中国的对外贸易增速也在下降,但从数值看仍然远高于美国和日本。因此,尽管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基期的贸易量绝对值较小,但由于其后期增速快于贸易额基期较大的发达国家,也可能存在贸易总量排名反超的情况。下面,将通过对WTO公布的1985~2012年以来主要年份货物贸易进出口量位居前十名国家排名的分析,来探讨世界贸易格局演变的现状。

第一,综合货物贸易的进口和出口排名来看,占据世界贸易舞台的绝大多数仍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只有中国和印度出现在前十的名单里。上个世纪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占据前五,新世纪以来,中国冲进前五。尤其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世界贸易格局出现明显变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典型代表,货物贸易进口当前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位、出口排名世界第一的位置。

第二,单独从货物贸易的进口排名来看,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至本世纪初,第一的位置长期是美、德争霸,上个世纪是德国第一,但新世纪以来,美国后来居上,德国位列第二。随着中国货物贸易进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德国第二的地位不保,2009年以来,中国位列第二,德国下滑至第三位。从货物贸易进口的四、五名来看,国家排名顺序比较混乱,但大体在英国、法国、日本之间产生,英国相对较强。此外,意大利、加拿大、芬兰、比利时、香港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也一直活跃在世界货物贸易进口的舞台。

发展中国家在宏观经济环境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下,货物贸易进口排名曲折向前。其中,中国在1985年就已位列第10位,但1990年和1995排名下滑出前10位,分别为16位和11位,之后排名大幅度上升。2000年位列第8位,2001~2002年跃升至位列第6位,随后2003~2008年又跃升至第3位,2009~2013年一直稳居世界第2位。印度也在2012年位列第10位。

第三,单独从货物贸易的出口排名来看,20世纪8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货物贸易出口前四位的国家一直在美国、德国、日本和法国之间进行转换,直到2003年中国位列第三名后,前四个国家的排名才依次进行调整。2009年中国位列第一后,基本上是美国位列第二,德国位列第三,日本位列第四。法国不仅被挤出前四名,第五名位置近年来也以芬兰为主。此外,英国、意大利、比利时、加拿大、俄国、香港、比利时等国家(地区)也一直活跃在世界货物贸易出口的舞台。

与货物贸易的进口排名不同,发展中国家在货物贸易出口中只有中国冲进前10,并且呈现出连续稳中有升的特点。1985年中国排名位列第17位,1990年位列第14位,1995年位列第11位。与货物贸易进口一样,中国货物贸易出口2000年也冲进前10,位列第7位,随即开始每年排名的稳中有升,直至2009年的世界第一。其中,2004~2006年中国均位列第三位,2007~2008年上升至第二位,随即2009年上升至世界第一位,并且一直保持至2013年。

通过以上对WTO和联合国发布数据的分析不难看出,世界贸易增速放缓,虽然发达国家仍然处于优势地位,但以中国、印度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二、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分析

世界贸易格局在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已发生改变,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013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口量位居世界第二、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一。显然,中国对外贸易地区结构的变化,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世界贸易格局演变的状况和趋势,并反作用于这种演变,从而对世界贸易格局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中国的对外贸易对象按地域划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拉丁美洲、大洋洲和其他地区,分析和描述中国对外贸易的地区结构特点,以此来表征世界贸易格局演变的状况,并在下文进一步分析地区结构对中国劳动要素报酬的影响。

中国与七个地区贸易总量占比的统计结果见表1。

表1 中国1995—2012年对外贸易按地区结构划分的占比分布

注:原始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1可以看出:第一,亚洲地区、欧洲地区和北美洲地区一直是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地区。其中,中亚之间贸易总量历年占比在52%~61%之间,最低值为2011年的52.257%,最高值为1997年的60.697%;中欧之间的贸易总量历年占比在17%~20%之间,最低值为2012年的17.664%,最高值为2008年的19.954%;中国与北美洲地区的贸易总量历年占比在13%~19%之间,最低值为2011年的13.576%,最高值为1999年的18.358%。

第二,中欧之间的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历年来较为稳定,波动较小,只有三个百分点左右;而中亚之间、中国和北美洲之间的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长期以来波动相对中欧之间较大,并且呈现比较明显的下降趋势。

第三,中非之间、中国和拉丁美洲之间、中国和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之间的贸易占比数值虽然相对较小,最高值为2012年中非之间的5.135%,但历年来呈现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三、世界贸易格局演变下中国对外贸易地区结构对劳动要素报酬的影响

(一)数据来源及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中国的劳动要素报酬,本文用地区收入法GDP中的劳动者报酬来表示。历年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8年数据缺失,用1993~2007年的数据计算几何发展速度乘以2007年相应数值计算得出。从中国劳动要素报酬的表示结果可知,中国的劳动要素报酬占GDP的比重2008年之前一直呈现下降态势,2009年开始上升,但随后开始出现小幅下降。中国与各地区的贸易数据亦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为了保证回归模型结果可信,首先做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各变量原始数据均为一阶非平稳数据,对数一阶亦为非平稳数据,取其对数一阶差分后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2。从该表可以看出,各个变量对数一阶差分后均为平稳序列,即同阶单整,满足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前提。

表2 传统贸易地区结构与中国要素收入变量的对数一阶差分单位根检验

附:lw代表劳动要素报酬,asia代表中亚贸易总额,afri代表中非贸易总额,euro代表中欧贸易总额,lant代表中拉贸易总额,nort代表中国和北美洲的贸易总额,atla代表中国和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地区的贸易总额。

(二)模型构建及检验

以劳动要素报酬为被解释变量,中国与各地区贸易额为解释变量,构建回归模型为:

(1)

表3 方程(1)的回归结果

注:*代表在显著性水平10%时不显著,**代表在显著性水平5%时显著。

模型(1)初步检验结果见表3。从该表可以看出,中非之间的贸易对劳动报酬的影响不显著,剔除该变量后,对剔除变量后的回归模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为平稳变量。由Granger两步法可知,剔除变量后的模型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从最终回归结果可知,剔除掉中非之间的贸易变量后,剩余变量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拟合优度高达0.992 784,F统计量高达330.191 4,DW值为1.860 622,可知不存在一阶自相关。为了防止出现高阶自相关和异方差,本文做了滞后四阶的LM检验,其相伴概率为0.278 5,因此接受了不存在高阶自相关的原假设;不带交叉项的White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535 5,同样接受了不存在异方差的原假设。

(三)结论与建议

综上,可以认为最终回归方程结果可信,得:

(2)

由上可以看出,同亚洲和欧洲国家进行的对外贸易,对我国劳动要素收入的影响为负,而同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国家的对外贸易对我国劳动要素收入的影响为正,而同非洲贸易对劳动要素收入的影响为负,但不显著。从数值分析,中亚和中欧之间的对外贸易对劳动报酬的负向作用数值较大,中国和北美洲国家间贸易对我国劳动报酬的正作用较大。

因此,在全球大部分国家劳动要素报酬占比不断下降的趋势下[7],为使中国能够在世界贸易格局演变过程中获得最大的贸易利益,保持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避免劳动报酬占比的大幅下降,在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过程中我国对贸易对象应有所侧重,实行差别化的贸易政策。中亚和中欧之间的贸易对劳动报酬的影响为负,贸易政策应适度降低刺激幅度;而中国和北美洲之间、中国和拉丁美洲之间、中国和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之间的贸易对劳动要素报酬的影响为正,则应给予适当激励和刺激。

[参 考 文 献]

[1] 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M].巴曙松,等译.中信出版社,2014:15.

[2] 曹博.贸易开放度、FDI、财政分权对收入分配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15(1):128-134.

[3] Wolfgang F.Stolper and Paul A.Samuelson, Protection and Real Wages[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41(11):58-73.

[4] 徐水安.贸易自由化与中国收入分配的演变[J].世界经济,2003(4):44-54.

[5] Krugman, Paul R & Venables, Anthony J.Globalization and the Inequality of Nation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857-880.

[6] Elena Meschi & Marco Vivarelli,Trade and Income Inequal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J].World Development,2009(2):287-302.

[7] United Nations.Trade and Development Report[R].2014:1-22.

[责任编辑:冯雅]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01(2015)01-0044-05

[收稿日期]2015-03-07

[基金项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中国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增长的模型构建与检验”(编号:13YJC790091)。

[作者简介]张欣(1977-),男,吉林蛟河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李秀敏(1964-),女,吉林蛟河人,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The Evolution of World Trade Pattern and Chinese Labor Factor Income

ZHANG XinLI Xiu-min

(School of Economic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117)

Abstract:After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the world trade pattern chang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rose quietly. At the same time,the distribution of internal income in all countries was almost imbalanced and the share of labor income declined. The impac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factor income distribution within a country has been the focus of the academia. This thesis,taking China as an example,shows that the impact of trade in various regions on Chinese labor factor income is different,with the evolution of world trade pattern. The effect of Asian and European trade to Chinese labor factor income is negative,while the effect of Latin America,North America,Oceania and the Pacific islands is positive. It is not obvious that the effect of the African trade is negative.

Key words:the evolution of trade pattern;labor factor;factor inc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