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工业:在主动适应“新常态”中开启未来
2015-12-28本刊评论员
文/本刊评论员
煤炭工业:在主动适应“新常态”中开启未来
文/本刊评论员
“新常态”无疑是当下涵盖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和趋向的最热词汇。
在过去一年,中国第一次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替代具体增长数字,第一次提出“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也是做好各项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
煤炭是我国最重要的基础能源。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离不开煤炭的强力支撑和保障。近年来,受国内外复杂宏观经济的影响,煤炭市场一直在低位运行,价格大幅下滑,库存高企,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经营压力加大。同时,随着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度变革和国家能源消费政策的调整,煤炭行业发展的约束条件不断加强,全行业外部发展环境更加严峻,鲜明地昭示着行业转型发展的任务极为艰巨。
新常态带来经济运行新特征、新规律、新要求。煤炭行业只有科学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才能把握发展主动权,战胜危机,摆脱困境,赢得发展先机与未来。
深刻认识新常态下煤炭工业的挑战与机遇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是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主动适应新常态,就需要深刻认识形势,把握经济发展大势和特征,顺势而为,主动出击。
新常态意味着合适的增速。过去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高投资支撑,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现在,这种高速增长的“旧常态”已不可能继续维持了。经济学家指出,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我们要用平常心态来对待它。切不可为拉高增长速度,沿用强刺激和大规模投资的老办法搞 “大水漫灌”。那样不仅错过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良好时机,而且会使宏观经济的状况变得越来越脆弱,积累系统性风险。
合适的增长速度,意味着经济发展不大起大落,而是保持在平稳健康的合理区间。这样的发展是具有韧劲和持久性的发展,是健康科学的发展。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其中,增速由过去年均近10%,转变为前三季度的平均7.4%,全年也大致保持在这一水平。虽然速度降低了,但发展质量更优,呈现出“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的特征。这种发展速度将会成为一种新常态。
新常态意味着我们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这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彻底摒弃原来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和思维,改变依靠物资投入、资源环境消耗,大量铺摊子、上项目的粗鄙做法,转变发展方式,进行结构调整,以较小的要素投入和资源环境代价,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实现产业层次和经济形态向高水平迈进。
新常态还意味着经济发展动力要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就是说,经济发展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实质性切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的创新,使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新引擎。
当然,新常态具有十分丰富的科学内涵,这些精神内涵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深刻认识和切实把握。对于中国当下的经济发展来讲,新常态就是指经济结构调整比经济总量更重要,是“质量更好,结构更优”的经济形态。
煤炭一直以来是我国的经济命脉。作为支柱能源,煤炭有力地支撑了中国经济几十年的高速发展。
然而,受国内外复杂宏观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在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背景之下,当前我国煤炭工业进入了 “四期并存”(煤炭需求增速放缓期、过剩产能与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增强期、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期)的关键时期,行业处境困难,发展形势严峻。
据估计,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煤炭消费增速将由前10年年均增长10%左右回落到3%左右。煤炭需求增速放缓将成为煤炭总量变化的新常态。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由于“十一五”以来,全社会对煤炭投资的狂热和非理性,在近8年多的时间,投资近3万亿元,致使煤炭产能建设超前的问题十分突出,造成全社会煤炭库存连续30多个月保持在3亿吨以上。煤炭市场消化煤矿超前建设产能、消化煤炭库存,实现煤炭供需平衡将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不可否认,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一直以来较为简单粗放,煤炭行业也不例外。在所谓的“十年黄金期”内,在利益驱动之下,大多数企业热衷于铺摊子、扩产量、上项目,疏于技术创新和精细管理,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相对滞后。煤炭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要素的投入和资源的消耗,煤炭经济利益主要靠价格的提升和数量的扩张来获得,煤炭行业整体发展效率和质量不高。
新常态的科学内涵和客观要求,对于煤炭工业提出了更高的发展目标和更艰巨的发展任务,是压力和挑战,也是动力和机遇。将倒逼煤炭工业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加速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步伐,提升全行业的科学化发展水平。
此外,进入新常态的我国经济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内。虽然发展速度放慢了,但韧性和质量更好了,潜力和回旋空间更大了,依然潜藏着很多发展机遇。这意味着,作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支撑——煤炭,依然具有广阔的发展机遇和前景。
主动适应新常态,走出困境,开启未来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指出,当前面对宏观经济“三期叠加”和“新常态”的要求,煤炭行业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全行业必须对此加强理解,提高认识。对于当前的困难和问题,再不能用过去几十年形成的思维和方法去解决,必须创新发展思维,树立全新发展理念。
新常态需要新认识、新思维。面对经济发展减速、需求增速放缓、产能建设超前、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新的发展环境,煤炭行业要切实认识到,原来的发展方式不可持续,要破除原来“追量逐大”的发展思维,放弃简单粗放的发展模式,增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觉性。要充分认识到新常态下发展条件的变化,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使煤炭经济结构更优,发展质量更高,抗风险能力更强,发展后劲更足。
新常态更需要展现新作为。全煤行业要紧紧围绕推进能源供给和消费革命的战略部署,加快煤炭工业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步伐。
要狠抓改革攻坚。当前,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为此,中央要求制定2015年改革要点,要提出一些起标志性、关联性作用的改革举措。舆论指出,改革将成为2015年中国经济的头等要务。
对于煤炭行业而言,当前面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客观要求,深化改革仍然是攻坚克难、摆脱困境的有力武器。要进一步深化煤炭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全国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建设,以改革之力破除体制机制的阻障,不断完善煤炭工业市场化运行机制,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推动下确立技术进步、效率提高的健康发展的新常态。
要狠抓科技创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要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要突出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动力的实质性切换。
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指出,纵观中国过去30多年的经济发展,主要的驱动因素是劳动力的增加、资本的增加和经济效率的提高。在上述驱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都发生推力下降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就面临会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实即原来支撑经济增长的一些动力开始减退,如果找不到新动力,就可能陷入陷阱,停留在中等收入水平而无法超越。所以,当前中国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就是找到新增长动力。根据理论分析和各国的历史经验,这个新动力集中到一点,就是技术创新和效率提高。
煤炭工业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发展的要求,突破科技创新这一“软肋”,推进煤炭科技创新发展,促进行业发展由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要深入探索煤炭科技发展方向,组织开展重大科技攻关,坚持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形成推进我国煤炭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要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前瞻性研究探讨,开展高层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力争在重大、关键技术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煤粉型锅炉、超低排放发电、新型煤化工等技术发展,提高我国煤炭生产效率和洁净化利用水平。
要狠抓煤炭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要继续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稳”的重点要放在稳住经济运行上;“进”的重点是深化改革开放和结构调整。
控总量、调结构、促转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煤炭工业的重要任务。全煤行业一定要增强转变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紧迫性,加快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步伐,促进发展方式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要按照“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的开发布局思路,研究不同矿区资源的最佳开发规模和最优利用途径,尽快形成煤炭资源“梯级开发、梯级利用”格局,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要以大型现代化煤矿建设为重点,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着力健全和完善退出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减少煤矿数量。要推进煤炭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鼓励企业“走出去”开发境外资源,培育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舟循川则游速,人顺路则不迷”。面对新常态,全煤行业既要深化理解,统一认识,又要坚持发展,主动适应,顺势而为。如此,才能顺应经济发展大势,突破发展困境,促进煤炭经济平稳健康运行,才能开创煤炭工业的美好未来。
(责任编辑:厉克 庞永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