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螺环酮治疗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增效作用

2015-12-28王勇健,高海龙,张蕴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16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

丁螺环酮治疗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增效作用

王勇健高海龙张蕴玑

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广州510430

【摘要】目的探讨丁螺环酮治疗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增效作用及安全性。方法96例经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后仍具有攻击行为的住院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按原方案继续治疗,观察组在原方案治疗基础上合用丁螺环酮,4周后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症状群中的激活性及攻击性两个因子评分、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MOAS)总有效率评定临床疗效,同时评定2组的不良反应。结果在继续治疗4周后,2组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症状群中的激活性及攻击性两个因子评分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MOAS)评定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螺环酮治疗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有明显的增效作用,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丁螺环酮;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增效作用

【中图分类号】R749

攻击及敌对行为在精神障碍患者中十分常见,尤其见于流浪精神障碍患者[1],对社会危害较大。笔者予丁螺环酮辅助治疗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获得满意的增效作用,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2013-10—2014-04在我院住院的96例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男50例,女46例;平均年龄(40.67±15.28)岁。按照随机双盲对照分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24例,女24例;观察组男26例,女22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1入组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1)符合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ICD-10)的“未特定的精神障碍”诊断标准[2];(2)性别不限,年龄18~60岁;(3)经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4 mg/d)治疗4周后仍有兴奋、躁动及攻击行为;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MOAS)[3]评分总分≥4分。排除标准:对丁螺环酮过敏;合并严重躯体疾病及孕期、哺乳期妇女。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利培酮4 mg/d,治疗4周;观察组联合应用丁螺环酮,起始量为15 mg,1周内增至30 mg/d,疗程4周,禁止合用其他抗精神病药物。分别于继续治疗前和治疗第4周末晨7:00~8:00抽取静脉血4 mL各2支,检测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并检查心电图。

1.3疗效评定治疗前后对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3]症状群中的激活性及攻击性两个因子进行评分;采用外显攻击行为量表(修订版)(MOAS)降分程度评定总有效率。降至0分为显效,1~3分为有效,≥4分为无效。

2结果

2.12组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25例(52.1%),有效16例(33.3%),无效7例(14.6%),总有效率为85.4%;对照组显效14例(29.2%),有效19例(39.6%),无效15例(31.2%),总有效率为68.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69,P=0.044)。

2.22组PANSS症状群中激活性及攻击性因子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PANSS症状群评分中的激活性及攻击性两个因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表1 2组PANSS症状群中激活性及攻击性因子

2.32组不良反应比较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3 2组不良反应比较 [ n(%)]

3讨论

综上所述,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基础上合并丁螺环酮,能有效减少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攻击行为,且安全性好,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流浪精神病区的管理,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4

[1]张献强,朱艳玲.广州市流浪精神病患者不同护送方式入院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1,13(19):34-35.

[2]世界卫生组织.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M].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25.

[3]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352-353; 143-147.

[4]李红远,张天秋,杨印,等.294例救助流浪精神病人临床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7):62-63.

[5]陈贻华,胡季明,李真,等.对113例流浪精神病人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5):555-556.

[6]罗炳华,孙远,罗琳,等.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10):1 112-1 113.

[7]李树霞.流浪者精神分裂症100例的临床特征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8,33(5):523-524.

[8]罗世芳,曾德志,樊学文,等.丁螺环酮对难治性精神分裂症治疗的增效作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2,22(2):123-128.

[9]Winterer GW,Hermann M.Contrast study of ziprasidone combined、with buspirone in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J].China Modern Medicine,2011,18(12):71-72.

[10]王小平,梁建辉,陆颖,等.米帕明和丁螺环酮抗隔离小鼠攻击行为的药理作用[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35(1):28.

[11]喻东山,高振忠.精神科合理用药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398.

(收稿2014-08-26)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
精神分裂症病人攻击行为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对攻击行为倾向的影响研究
新入院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的特征及护理干预研究
孤独症儿童攻击行为与病情严重程度、语言能力及智力水平的关系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酒精相关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调查与职业防护
体育锻炼预防大学生关系攻击行为: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