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环境文化植物造景研究——以宁强县天津中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规划为例

2015-12-28陈祺刘正文张立昌

绿色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植物造景规划设计

陈祺,刘正文,张立昌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中学环境文化植物造景研究——以宁强县天津中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规划为例

陈祺1,刘正文2,张立昌2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2.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

摘要:指出了校园植物造景不仅能改善学校环境,也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品味以及校园环境文化的优美程度,进而影响师生的工作、生活与学习效果。以宁强县天津中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规划为例,立足山水交汇与生物丰富的大环境,在总体规划方案的基础上,以主题文化型植物造景为中心,随形就势构筑“入口与轴线、广场与游园、山水与周围”三大景观系列,并将羌族文化符号与津城园林风格融合渗透,探索了中学校园环境文化植物造景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宁强县天津中学;环境文化;植物造景;规划设计

1引言

中学环境文化主要是围绕教学建筑的绿色空间、道路广场与主题雕塑等组成。它充满绿色、清新与美丽,采取各种绿化手段,尽一切可能创造更多的绿色活动空间,使校园内呈现出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多彩、冬景苍翠的优美景象[1]。植物造景即运用各种植物素材,通过艺术手法,结合功能需求,发挥植物形体、线条与色彩美感,创造出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并表达一定文化意境的艺术空间的活动。植物景观不仅是构建校园环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在蕴含的植物文化又是中学校园精神文化重要的衍生部分。因而,强调中学校园植物造景的文化性,将植物造景与学校文化建设相结合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如何以满足校园各区功能要求为前提,科学选择植物,并与其他环境要素紧密结合,营造出具有人文特征和主题意境的校园环境,使师生在欣赏、讴歌校园中的植物美景时,能产生文化共鸣,达到育人于景的功能[2]。本文以宁强县天津中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规划为例,探讨了具有中学特色且富含文化韵味的植物造景的有效途径。

2项目环境感知

2.1 秦巴交汇之地

秦巴山区泛指秦岭和巴山,秦岭是长江、黄河的分水岭,巴山是陕南与四川之间的一道天然屏障,既有众多的小盆地和山间谷地相连接,又是长江上游地区一个重要的生态屏障;既是陕南的主要产粮区,自然资源又极为丰富。宁强县位于陕西省西南隅,地处秦岭和巴山两大山系的交汇地带,地形多呈“V”形构造。境内东南高,西北低,分为谷坝、谷地、低山、中心和高中山5个地貌类型,属暖温带山地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无霜期247d,年降水量最高达1812.2mm,是一个南北交汇、襟陇带蜀的山区县,是大西北进入大西南的主要门户和黄金通道。

2.2 千里汉江之城

汉江古时曾叫沔水,与长江、黄河、淮河一道并称“江河淮汉”,全长1532km,就长度而言为长江第一大支流,其发源地在秦岭与米仓山之间的宁强县大安镇的汉王山(嶓冢山),而后向东南穿越秦巴山地的陕南汉中、安康等市,进入鄂西后北过十堰流入丹江水库,出水库后继续向东南流,过襄阳、荆门等市,在武汉市汇入长江。汉江,这条流淌在秦岭南麓的大江,即使在工业化空前的今天,它依然如诗画般地清澈、安宁、美丽,是中国中部区域水质最好的大河,宁强则素有“三千里汉江第一城”之美誉。

2.3 山水孕育之物

宁强因独特的山水环境,生物资源数量丰富、品种多样,有木本植物586种,分属85科202属;牧草62科500余种;农作物有70多种。森林植被中,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类树种有连香、杜仲、银杏、鹅掌楸、黄檗、厚朴、棠棣、香果树等8种;列为省级保护的粗榧、铁坚杉、白皮松、杜仲、鹅耳枥、黄杨、山楂、七叶树、樟木、楠木、红豆杉、刺楸等12种。全县森林面积18.96万hm2,活立木总蓄积595.49万m3,森林覆盖率58.5%。已查明的陆生野生动物有18目50科142属,属于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50种。鸟类11目30科107种;爬行动物2目5科8种,哺乳动物3目16科17种,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金丝猴、羚羊、黑鹿、金雕等,“宁强矮马”属国家珍稀的家畜原种。

2.4 天津援建之校

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是天津市对口支援宁强县灾后恢复重建的重点工程、标志性工程。校园占地13.2hm2,建筑面积5.7万m2,按照省级标准化高级中学建设。校园按“品”字形结构分教学、生活、运动三区布局,建有行政、教学、实验、科学艺术、教师宿办、学生宿舍等楼群,餐厅、浴室、体育馆、标准塑胶运动场等。校园配套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结构科学,功能齐备,美观大气。由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天津市建工工程总承包有限责任公司承建,汉中市工程建设监理公司、天津市建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实施全程质量监督和工程造价咨询服务。

3人文资源梳理

3.1 植物文化景观之基调

园林植物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除了本身物质财富的价值体现,还带有强烈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特征,并因此衍生其个性化和象征意义[3]。校园植物造景不仅意识到植物的环境价值,形成人工自然植物群落,为野生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4],还担负着文化符号的角色以及传递设计者所寄寓的思想和愿望,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表达自己独特的气质。并运用匾额、楹联、诗文、碑刻等形式来点景,以起到画龙点睛、点石成金的妙用[5]。一是增长知识,通过悬挂的标识牌,使师生在赏心悦目之间潜移默化的接受植物知识。二是净化心灵,当身边的一草一木对审美主体产生独特的心理感受,师生必然感到心情开朗,焕发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三是道德观、人生观的教育,通过对于植物某些特性的观察所产生的对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悟,如“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若非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等,这就强调了植物对于人精神的陶冶[6]。

3.2 羌族文化符号之渗透

羌族素有民族活化石之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羌族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和相互融合的产物,在其与汉、藏、彝、回等民族文化长时期的交汇、碰撞、传承、融合的过程中,不仅显示了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形成了其独特的个性和今日多姿多彩的文化面貌。结合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开发传播羌族文化,培养学生对羌族文化的兴趣,增强师生的民族自豪感,从而自觉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7]。羌族以碉楼、石砌民居、碉巢、土屋和板屋为主要建筑形式,成为羌族艰辛历史经历的见证。而民居建筑最高层上独特的建筑符号“勒色”,就是石砌立方体或圆锥体。作为羌族人为的文化符号,构成羌族祭祀的核心聚焦点,其特征是供放自然的白石,插立杉树枝。既体现了生机勃发的自然生态之道,又是自然生命盎然勃发与生生不息、发枝繁茂的象征[8]。

3.3 津城园林风格之影响

城市园林风格特色是一个继承过去又联系未来的历史性命题,它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现代人创造新的历史的舞台。津城园林肇始于军事卫城向工商业城市的嬗变,发达的漕运和南北文化交流遂使其不断融入江南造园技艺,近代天津开埠后出现了西方格调的造园,600 年岁月酿就了独具特色的津城园林。天津是一个由商而兴的城市,经商活动早就与园林花木结缘。天津发祥于海河流域,城内外河流纵横,池塘洼淀星罗棋布,故而津城的造园多以理水见长,被称为“沽上园林”。特色园林是城市的窗口,不仅可以了解城市的历史和现状,而且能够观察认识城市人的文化品位乃至市民的性格。津城的妈祖、精卫(女娲)、杨柳青年画、魏记风筝和泥人张等,都是特色园林设计的资源[9]。

4景观规划方案

4.1 基本定位

(1)功能定位。集快乐学习、舒心工作、健身康体、文体活动、休闲游憩、环境育人、参观学习、推广示范等八大功能于一体。

(2)风格定位。①主体建筑,下部灰墙圆窗、中间红白相间、上部四坡红顶——典型的津门建筑风格。②植物景观,以丰富的植物种类,来充分体现宁强山地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特征,展现“南秀北雄”的双重特色。③硬质景观,渗透羌族文化脉络符号。

(3)指导思想。作为一个在灾后由天津援建的跨世纪的中学,为了创造轻松、自然、温馨、健康的绿色园林景观生态环境,整体环境景观围绕主体建筑,以立体生态植物景观为主,四季植物合理搭配,假山、园路、水景交叉布设,园林景观小品巧妙点缀,既保证校园空间的舒朗、开敞,又营造了各种尺度宜人、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场所,从而很好地体现出景观环境的均好性。

4.2 构思理念

以“育一流人才,创百年名校”为学校根本目的,以“立宁强新、铸羌州魂、传江源韵”为历史发展脉络,以“真、善、美伴随学子人士,德、智、行唱响汉源羌地”为景观着力点,以“点燃学生发展激情,成就教师生命价值”为环境平面建设主线,以“为成长营造立体生态空间,为成功搭建随行就势阶梯”为环境立面建设副线。整体以硬质铺装和草坪地被为基调,以行政办公楼为校园构图中心,以正门、浮雕、旱喷和旗台为中轴线,以教学、实验、艺术楼及其复廊为两翼,以四组广场、三苑三园、一台一区以角为景观面,以两横四纵道路系统为景观线,以主题雕塑为景观亮点,以两组假山为依托,以周围的群山和玉带河为资借,形成环境优美、布局和谐、自然清新、整齐有序、文化底蕴深厚的绿色生态校园(图1)。

图1 宁强县天津中学校园环境文化建设规划平面图

4.3 规划方案

4.3.1 入口与轴线景观

三个入口:校园出入口、校门内外至教学楼前作为校园绿化重点。在门口或教室楼前设小广场、树坛、花坛、水池、雕塑等来美化校园环境。包括南大门(主入口)、西次入口和北疏散口。一条主轴线:主要包括一群花坛组(原有)、一对浮雕景墙(立宁强新浮雕景墙,展望学校未来)、一个大广场(广场色块区划,与楼群遥相呼应)、一组旱喷(前部动态构图中心)、一组旗台(后部静态构图中心),如同音乐节奏符号,烘托和济楼。两条副轴线:包括两排树池、八组人物雕塑,依主轴线对称布置,绿化采用对植、行植、列植和规则树阵景观。

4.3.2 广场与游园景观

四组广场在教学、实验、艺术楼和阶梯教室间,分别设置人文广场、艺术广场、数学广场和理化广场。以硬质铺装为基调,以花坛群为主景,以园椅园凳为辅景,并分别以各自的主题雕塑为构图中心,满足学生学习交流活动之需。三苑在教工宿办楼、女生公寓、男生公寓间,分别设置书山苑、淑月苑、畅志苑。以花坛群组合空间为主景,分别以花架、景墙和凉亭为构图中心,满足师生休闲交流活动之用。三园在行政办公楼后部两侧设置两组小游园,以草坪和地被花卉为基调,以自然回环的园路为纽带,以置石题刻为主景,分别以同心双连亭和玫瑰花架为构图中心;在体育馆和教工宿办楼之间设置小树林,以供学习之用。

4.3.3 山水与周围景观

两山一水:在体育场南侧和东侧设置两组假山,命名为津山、羌山,分别以天津泥人张福娃雕塑和羌族勒色景石为构图中心,以天津和汉中的市树市花为主景,下部溪流环绕,寓意海河和汉水。自然式浅水溪流,平面自然曲折、立面起伏有度,点缀汀步、景石,架设曲桥、拱桥,不致溪流单调;并左右一气呵成,有头有尾,在统一中求变化。一台一区一角:为满足儿童好奇心,开发智力、增加环保意识,开设植物角、动物角,生物园地等,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风格。还可以采用记录交接班制度,使班组成为一个团结友爱、密不可分的集体。在体育馆西侧设置观天台,在校园东侧分别设置晨读区和英语角。校园四周:校园四周采用常绿与落叶、乔木与灌木混合栽植,以形成浓密的绿化层次,使校园与外界隔离,创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5植物景观营造

5.1 绿化树种选择

为了突出校园的文化内涵,在植物选择上以我国富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花木为主,辅以景观特色树种,形成独具一格的绿化格调。常绿乔木:桂花、香樟、蚊母、罗汉松、广玉兰、铁树。落叶乔木:鹅掌楸、银杏、红叶李、樱花、红叶碧桃、枫类、水杉、木瓜、七叶树、青皮桐。常绿灌木:构骨、山茶花、金桂、四季桂、阔叶十大功劳、夹竹桃、造型火棘、红花继木、十大功劳。落叶灌木:连翘、榆叶梅、棣棠、猥实、锦带花、茶梅、珍珠梅、紫荆、红瑞木、结香、桃、杏、李、腊梅。竹类:方竹、巴山箬竹、石绿竹、早园竹、黄金间碧玉竹、筠竹、大佛肚竹、青皮竹、绵竹、粉单竹。市花市树:汉中市树市花,旱莲、栀子;天津市树市花,绒毛白蜡、月季。

5.2 植物配置形式

植物配置一方面考虑种类选择、树群组合、平立面构图、色彩、季相以及园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园林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如山石、水体、建筑、园路等相互之间的配置。个性之孤植:为突出显示树木的个体美,一般均单株种植,常作为园林空间的主景。主次之对植:将数量大致相等的树木按一定的轴线关系对称地种植。错落之丛植:由二三株至一二十株同种类或相似的树种较紧密地种植在一起,使其林冠线彼此密接而形成一个整体的外轮廓线,有较强的整体感,必须挑选在树形、树姿、色彩等方面有特殊价值的种类。成片之林植:凡成片、成块大量栽植乔灌木,构成林地和森林景观的称为林植[10]。

5.3 意境表达方式

选用植物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人们一定的思想感情。归纳意境表达方式有: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比拟、联想,如松之刚强、高洁,梅之坚挺、孤高,竹之刚直、清高。按哲学观与文化传统创造意境空间,仿照自然状态错落有致地组合成人工群落,与山石、水体等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状态的环境。诗词书画的点缀和发挥,借名人题咏、轶闻趣事造景,如园林三宝之树中银杏、花中牡丹、草中兰等。利用植物的谐音或艺术形象借物寓意,如用玉兰、海棠、桂花相配,示意“玉堂富贵”。将植物拟人化,表现人们求吉求美的生活情趣,如槐荫当庭之荫,移竹当窗之雅,栽梅绕屋之香。

5.4 意境构成手法

对比、烘托:通过景观要素形象、体量、方向、开合、明暗、虚实、色彩和质感等方面的对比来加强意境,用植物营造相应的氛围,展现与所在环境主题相协调的意境美。象征:利用艺术手段布局植物景观,通过人们的联想意识而成为整个景点空间的核心,以“有限”表“无限”,以“静”表“动”。比拟、联想:意境的欣赏是物我交流的过程,植物的色、形、叶、香等物理属性在特定的场合经过艺术的种植都能散发出一定的情感语言,激发观赏者的联想,反映出场所的精神内容和性格。模拟:仿自然之物、形、象、理和神,利用植物品种本身的自然、生态属性进行配植来创造植物的自然生态美,实现植物造景意境的营造。抽象:对事物特征的精华部分经过提炼、加工,通过植物景观表达出来的艺术形式。使较为深奥、复杂的事物变得更加形象、生动,使师生获得意境美的感受[11]。

6结语

优美的植物造景对于彰显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在对植物生长习性和校园空间充分尊重的基础上,以文化理念为支撑,对植物的合理配置,并力求做到“六性”的融合。一是遵循自然规律的科学性,满足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对生长环境各项因子的要求,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使各类植物阴阳、干湿,各得其所[12]。二是体现意境要求的文化性,正确合理地利用植物情感语言和表达手法,创造出符合现代空间环境和现代师生心理需要的高品质绿化景观,营造出更符合现代精神文明的植物造景意境美[13]。三是满足师生活动的实用性,根据校园使用者的行动规律对户外活动空间深入研究,采用不同的植物配置形式,营造出适合师生活动的各类空间,以便于学生学习和休息[14]。四是展现季节变化的生物性,运用不同的种群色相,合理配置成具有一定美感的林相,按照植物的季相演替和不同花期的特点创造园林时序景观[15]。五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性,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植物造景的配置要充分地发挥教育本位的思想,在细节上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要求,让教育自然而为[16]。六是养护管理的经济性,选择树种要依据当地的气侯环境条件、土壤条件,并遵循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学习性及环保功能,以乡土植物为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土地、健康成长,更重要的是易于养护管理,费用较低[17]。

参考文献:

[1] 罗志军,杨勇.高校生态型校园植物造景设计原则及要求探讨[J].渝西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6~48.

[2] 罗佩.高校校园文化构建与植物造景[J].茂名学院学报,2010(5):84~86.

[3] 梁明捷.岭南与北方、江南园林植物文化内涵的对比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14(5):193~196.

[4] 黎伯钢,李德祥.中国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景观[J].安徽农业科学,2008(25):10861~10862,10874.

[5] 张鸣灿,林萍,潘耕耘,等.植物文化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J].安徽农业科学,2010(5):2701~2703.

[6] 胡晓梅,黄成林,张云彬.植物文化性及其在园林景观中表达的研究[J].现代园林,2011(4):8~11.

[7] 韩云洁.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46~50.

[8] 赵曦,赵洋.勒色:羌族民居建筑文化符号[J].艺术地理,2010(2):92~96.

[9] 郭喜东.天津城市园林风格特色探究[J].中国园林,2007(3):65~72.

[10] 陈祺,李景侠,王青宁.植物景观工程图解与施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4):8~12.

[11] 熊运海.园林植物造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8):113~115.

[12] 芦建国,徐新洲.论园林植物造景的“七性”[J].风景园林,2012(5):60~63.

[13] 张红.木本植物造景的意境表达手法探究[J].北方园艺,2007(3):126~127.

[14] 刘丽.浅谈校园植物造景[J].价值工程,2014(13):324~325.

[15] 梅其元.浅析园林绿化设计中植物造景的作用与艺术手法[J].湖南林业科技,2010(4):66~68.

[16] 王勇强.生态型校园植物造景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4):184~186.

[17] 田晔林,刘克旺.论我国园林植物造景[J].湖南林业科技,2001(2):86~90.

收稿日期:2015-03-14

基金项目: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类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GJ1423)资助

作者简介:陈祺(1964—),男,陕西泾阳人,工程师,主要从事风景园林教学与规划设计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5-0105-04

Studies on Planting Design for Constructing Environmental Culture in Secondary School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environmental culture in Tianjin High School of Ningqing as an example

Chen Qi1,Liu Zhengwen2,Zhang Lichang2

(1.Yangling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Yangling712100,China;2.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710062,China)

Abstract:Schoolyard plant landscaping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school's environment but also directly affects the taste and the beauty of the school's environmental culture.In addition,the plant landscaping has subtle influences 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work,life and learning.Taking the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environmental culture in Tianjin High School of Ningqiang as an example,whose position is in an environment of landscape and biological richness,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plant landscaping of theme culture based on the overall planning.Three major landscapes are built as the trend,including “entrance and axis,square and garden,and surrounding and landscape.Besides,the Qiang cultural symbols are merged together with garden style of Jin town,which provides effective way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yard environmental culture through plant landscaping.

Key words:Tianjin High School of Ningqiang;environmental culture;plant landscaping;planning and design

猜你喜欢

植物造景规划设计
住宅小区总平面规划设计要点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人本理念下机场建筑规划设计措施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试论城市住宅小区建筑规划设计
浙江城市广场设计分析
植物造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园林景观绿化中植物造景技术的应用
《植物造景》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