竢实扬华尚交通
——记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高仕斌及其团队
2015-12-28
本刊记者 宋 洁
竢实扬华尚交通
——记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高仕斌及其团队
本刊记者 宋 洁
高仕斌在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领奖现场
“推销中国高铁我特别有底气!”
近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一句响亮的话语让国人对中国高铁又有了更深的了解和引以为豪的骄傲,而这份荣誉,属于创造奇迹的高铁人。
2014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高仕斌登上了领奖台。由他领衔主持的科技成果“高速铁路供电综合监控技术与装备”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谈及获奖感受,他毫不犹豫地将功劳归功于集体,称这是大家多年辛勤付出收获的结果。而他们,只是千千万万个“光荣高铁人”的代表之一。
这是一个美好的时代,一路高歌山水相连;
这是一个光荣的群体,赤胆忠诚真情奉献。
让我们走近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高仕斌及其团队。
自立自强,不懈跋涉牵引路
打开中国地图,路网如织,一条条高铁、城际线贯穿东西南北,连接起人们沟通的桥梁。2008年,中国铁路最新的“形象大使”——“和谐号”飚出了394.3公里的时速。高铁列车从此有了一个形象的名字“没有翅膀的飞机”。它在绵长延伸的铁路线上风驰电掣般“飞行”,活力四射。
但您知道高铁是如何“飞”起来的吗?高铁本身并不带能源,所需能源均由牵引供电系统提供。牵引供电系统是为高铁提供血液的“动力源泉”,它是高铁的“大动脉”。
目前,中国电气化铁路的运营里程超过了5万公里,其中重载1.6万公里、高铁1.3万余公里,而电力牵引是高速、重载铁路开行的必要条件。
融入在中国铁道牵引供电事业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群体和一个人,不得不提,他们是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高仕斌及其所在的团队。
“翳唐山,灵秀钟;我学院,声誉隆。灌输文化尚交通……”正如西南交通大学校歌中所唱,电气工程学院作为该校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自创建以来都秉持“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和“厚德载物、求实创新”的电气精神为全国的轨道交通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培养和造就了以曹建猷、钱清泉、马麟、钮小明、丁荣军等为代表的10000余名英才,为国家建设特别是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高仕斌,1963年生。自20世纪80年代考入西南交通大学以来,巍巍学府厚重底蕴就像磁石般吸引着他,让他从此扎根于此,再没离开过,先后于1988年3月获得铁道牵引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硕士学位(留校),和2004年9月获得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博士学位(在职)。
从一名学海泛舟、埋首苦读的学子,到成为一名反哺社会、孕育桃李的园丁,再到成为肩负重任、改革创新的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高仕斌一路采撷着人生精华不断丰富自己,收获了满园硕果。
26年来,高仕斌一直致力于牵引供电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通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铁道部重大科技攻关等20余项课题研究,在牵引供电系统保护控制、故障定位与检测监测技术领域取得了系列成果。20多年埋首耕耘,一步一个脚印,他和团队一起走出了一条拾级而上的科研之路。
20世纪80年代,中国走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仿佛一夜之间,沉睡的大国焕然苏醒,展现出一片蓬勃的发展朝气,但却面临着“坐在两条脆弱而行驶缓慢的轨道上”的困局。为改变这种困局,中国确立了大力发展电力牵引的铁路政策,以促进主要繁忙干线、煤运专线和计划中的高速铁路等实现电力牵引进程。到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的铁路已进入主要靠电力牵引完成运输过程的阶段,而我国正在奋起直追。
肩负使命,高仕斌和他的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积累过程。1988年~1992年,他们主要开展牵引变电所电气设备试验技术研究与装备研制,将程控试验装备集成在移动的试验车上,自动进行预防性和工程交接试验,完成试验和诊断报告。
经过几年的艰辛积累,他们实现了从“襁褓抚育”到“起步跨越”的成长。1993年~2005年间,他们开始针对牵引供电系统结构的复杂性、负荷的特殊性等提出了重载、提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保护控制原理与故障定位方法,研制了成功了牵引供电自动化成套技术装备,在提速与重载铁路市场占有率60%以上。
该成果丰富了牵引供电保护控制与故障定位理论,我国电气化铁路相关设备全部采用了这些原理与方法,使得我国实现了牵引供电系统保护与控制设备从模拟装置向数字系统的变革,且完全实现了国产化,荣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十几年风风雨雨,高仕斌及其团队继往开来、不断创新,使得我国牵引供电系统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唱响了一首中华民族,中国铁路人自立自强的美丽赞歌。
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系统(前排)
瞄准高铁,攻坚克难扬国威
有人曾经说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从牛背上的中国到高铁上的中国,最伟大的变化就是:速度。”如今,“中国速度”已成为中国发展的代名词,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递给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是千万万万个高铁人奉献智慧和青春的结果,高仕斌及其团队以身在其中而感到自豪和骄傲。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高铁成就举世瞩目,作为国家品牌,正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走出独立自主精彩之路的同时,高仕斌和他的团队同样也在谋求着“做大做强”之路,谋求着支撑中国高铁走出去的“牵引之路”。
伴随着中国高铁速度的飞速提升,速度起来了,那么供电如何调度,以及安全问题如何保障?这是摆在中国高铁人面前的难题,高仕斌和他的团队是勇于挑战这一难题的勇士。
牵引供电系统可分为接触网和牵引变电所两大部分。牵引变电所一般设在铁道附近,主要任务是将电力系统送来的高压电变换成适合电力机车/动车组使用的交流电,然后通过电缆输送到铁路上空的接触网;接触网向电力机车/动车组直接输送电能。两者连接组成电气化铁路的“动脉”。听起来似乎简单,但具体如何实现包含有很多玄妙。
针对高铁供电调度采用牵引与电力“两电合一”、铁路局辖区多条线路“区域直调”的综合调度指挥模式带来的实时监控规模超百万点,海量计算与动态扩展困难等难题,高仕斌和他的团队通过“8年抗战”,建立了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调度、统一平台”技术体系,坚持原始创新,研制了我国第一套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系统,突破了多项核心技术,完全实现了国产化。
这套技术和装备在我国高速铁路建设、运营维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作为保障我国超过1万公里高速铁路供电系统安全、可靠、高效运营的核心装备,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系统的调度系统市场占有率100%,被控站系统市场占有率超过50%,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该项技术和装备不仅在国内收效显著,而且乘着中国高铁“走出去”的东风,将在海外“大显身手”,已经中标格鲁吉亚第比利斯绕城铁路工程。事实证明,该科技成果在继电保护原理、故障测距方法、自律分布技术、应用云架构等方面有显著创新,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不论在性能还是价格上都有很大的竞争优势。
成果是辉煌的,但过程是艰辛的。高铁供电综合监控系统的研制过程充满艰辛,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中国高铁的供电调度模式要求的实时监控规模大;我国高铁长编组模式要求的全并联AT供电方式及其保护控制原理、故障定位方法……尽管困难重重,高仕斌和他的团队没有止步,为了心中执着的梦想,他们义无反顾,不敢有丝毫懈怠,呕心沥血,熬通宵是常有的事情,无数个日日夜夜,终换来水到渠成。
让我们回到文章开头那一幕场景,当高仕斌代表团队接过那代表着党和人民对他们的褒奖的证书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集体的荣誉:“我只是做了一名普通科技工作者该做的事情。”他反复提及自己的前辈、恩师——钱清泉院士和贺威俊教授,也总忘不了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战友甚至是学生。在他内心深处,牵引供电事业是一部“传承曲”,又是一卷“未完书”,离不开前辈的指导和关怀,更离不开年轻人的继承和发扬,而作为中坚力量,他会将两者很好地连接起来。
中国高铁是一曲震惊世界的乐章,高仕斌和他的团队奏响的是一段必不可少的美妙音符,而在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建院以来,他们所收获的何止在牵引供电研究领域——
牵引变电所自动化设备
共创佳绩,齐心协力奔未来
“璨兮如金在熔,璀兮如玉相攻。桃浓李郁,广座被春风……”伴随着西南交通大学世代传诵的歌谣,电气工程学院走过了他六十五载春秋。与共和国一道成长,如今的学院早已是“春播桃李三千圃,秋来硕果满神州。”
自2006年接任院长一职以来,高仕斌带领着电气工程学院师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致力创新,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教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06年,“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实验室被批准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历史关键时期,他勇挑重任同时兼任起“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实验室”主任一职,亲自带领团队立足长远所需,攻克了一道道技术难题,走出了一条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紧密结合的精彩之路。在超导磁浮材料制备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悬浮控制的新理论和新策略、磁浮列车悬浮导向与驱动的新概念和新方案等原创性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此同时推动了中低速磁浮列车技术工程化和产业化。相关成果已经应用在国内最接近商业运营的三条中低速磁浮试验线中,实验室完成了上海临港、南车株洲两条试验线的方案设计、磁浮车辆设计、悬浮控制器供货、技术支持与试验。
如今,“交大磁浮”已成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张名片。
春华秋实,汗水浇灌过后,鲜花和果实纷纷接踵而至,一个个团队和专业被建立起来:磁浮技术与磁浮列车教育部创新团队,电气工程基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国家级教学团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这一切成绩的取得,是高仕斌及其团队拼搏奋进的结果。
教学不是一成不变,它同样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变革。深谙此意的高仕斌自走向管理岗位以来,一直在这一方天地里积极探索。自他担任院长以后,更是大力推行学院的教学改革,承担了大量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成果突出:现有国家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7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2005年以来,学院获得了包括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在内的13项国家和省级教学成果奖。
人才兴,学院兴。
为了加大学院的人才工作力度,在高仕斌及其领导班子的大力推进下,学院制定了一整套结合实际的人才工作条例,包括制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专著、教材,申请发明专利,获得政府奖励以及出国计划等的配套奖励。针对青年教师,他们还专门设立了青年教师科研项目启动基金……“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无论是引进还是培育人才,我们都要尽力做到对不同的人不能用一把尺子量到底。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学院和既有学科的发展定位和实际需求,按照‘引育平衡,引育一个、带动一个方向’、‘缺什么,引什么’和‘选苗子,强支持’的方针,着重从培育、引进和招聘海外院长入手,积极稳妥地推进高层次人才工作……”至今,高仕斌还在不停断地思索着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方法。
学科和教学工作的推进同时促进了科研的不断提升和进步。目前,高仕斌一身兼任多职,包括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高速列车重点专项专家组专家等,带领团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速铁路电力牵引系统的安全性预测与控制”,“863”计划课题“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服役状态检测技术子课题—接触网状态在线检测设备及关键技术研究”和铁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重大项目“高速铁路供电设备综合检测监测系统(6C)技术研究”、“节能牵引变压器研制”、“数字化牵引变电所”等课题。这些课题的研究与应用将为中国高铁的安全、高效运行提供强大的技术与装备支撑。
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
2013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在这样一个集体里,每一个人都在成长,每一个人都在奋斗。“翳唐山,灵秀钟;我学院,声誉隆。灌输文化尚交通……”当歌声再次响起,“竢实扬华”,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理想,高仕斌及其团队还会继续保持“高速度”,齐心协力奔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