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创新成果转化非一日之功

2015-12-27赵婀娜高莹

发明与创新 2015年9期
关键词:惠及成果微信

文/赵婀娜 高莹

抢红包、朋友圈点赞、公众号、支付……微信除了这些,还能做什么?微课程创始人李玉平用它来布置网络作业。把录制好的很短的课程微信上传到微信群里,然后互评,最后老师点评,学习内容就以好玩的方式完成了。

想象一下,教室里,为了更好地体验物理学中“碰撞”的概念,学生们可以感受花式撞球的技巧、可以学习车祸现场的责任认定,还会接触星系碰撞计算机仿真和磁力弹弓等有趣的实验。这样“好玩”的教室创意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教授罗星凯,创新之处在于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和较低的门槛实现了“真正把孩子放在教育的中心”和“教育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

这两项教育创新成果即将亮相于在深圳举办的“首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为什么要举办这样的博览会?教博会执委会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的话耐人寻味:当前,我国教育创新成果转化还很艰难。教育创新成果的发掘与发现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许多具有原生性、独创性的教育火花,闪耀着创新的智慧,散落在民间、学校和家庭。这些符合孩子成才规律的做法并未引起高度重视,一些教育实践工作者也并不擅长把自己的经验加以提炼、升华,自然无法推广从而造福更多学生。

如果能搭建一个平台,发现和展示一批国内外优秀的教育创新成果,形成一个教育创新成果“超市”,为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可供选择的、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教育创新产品,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讨论与思考,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发现、培育、推广教育创新成果的机制,从而更好地将教育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

当然,在推动教育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人们还应思考几个问题:首先,如何让创新成果更具针对性和推广性,通过平台的搭建挑选出真正具有使用价值的创新成果仍是一个难题。因材施教是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惠及每个学生的素质教育也必然与个体紧密相关。这就需要教育创新成果像市场经济中的商品、药品一样,指向特定的适用对象、对应特定的适用情况、解决特定的现实问题。小而具体,精而有效,才能方便一线教师、教育管理者、学生及家长使用。否则,成果似乎“包治百病”,事实上只能徒劳无功。

其次,当前教育研究领域仍存在理论与应用脱节的现象,再好的理论成果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就失去了生命力,失去了检验标准,也失去了落脚点和归宿。因此,需要有更多的教育教学主体和教育公益组织主动加入到推广教育创新成果的行列中。

教育创新成果转化非一日之功,但已经有人迈出了第一步。未来,期待有更多的教育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并惠及更多的学生。

猜你喜欢

惠及成果微信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微信
清洁供暖 惠及于民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微信
微信
“五老”办书屋惠及众乡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