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引领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5-12-27李进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公安网络安全课程体系

李进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646000)

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引领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李进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646000)

网络安全与执法是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设的一个公安技术类专业,以《公安学、公安技术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参考,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大平台、小专业”思路,采取学科大类和专业教育“2+2”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以4个平台和1个实践教学环节构成课程体系,有助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网络安全与执法;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施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首要依据,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四川警察学院按照“服务公安工作,贴近公安实战,回归公安本位”发展方向和走职业化应用型内涵式发展道路,2015年启动了人才培养方案全面修订工作,本文主要针对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进行探讨。

一、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现状

教育部于2012年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并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2012年)》,在工学门类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增设了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 (代码:083108TK)。2011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开始试点招收该专业,截止2014年,共有13所公安政法类院校开设该专业,他们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铁道警察学院、江苏警官学院、湖北警官学院、浙江警察学院、北京警察学院、四川警察学院、河南警察学院、甘肃政法学院、辽宁警察学院和新疆警察学院。

通过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及其他开设该专业的高校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申请表》中培养方案构成来看,各个高校基本上按照传统方式设置培养方案及课程,且各有特色。其中有代表意义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课程设置主要包括通识课(必修课、选修课)、基础课(公安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必修课、选修课模块)、实践教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课程设置主要有公共课(必修课、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江苏警官学院包括基本素养、法律知识、通用业务、专业基础、专业主干、体能、警务实战和综合技能实训8个模块;四川警察学院课程主要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实验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6个模块。

二、公安技术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按照教育部关于研究制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2014年教育部公安学、公安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起草制定了《公安学、公安技术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该标准主要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证体系等内容。其中课程体系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由必修课、选修课构成,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实习、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

该标准是高等学校工学学科门类公安技术专业类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要求,是设置该专业类的本科专业、指导专业建设、评估专业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公安技术专业类理论教学要求包括通识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其中通识知识有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或者化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学科基础知识有学科平台知识(计算机信息技术、工程制图、模型与算法、公安技术基础、公安信息化基础)、法律和公安基础知识(法律知识、公安基础知识)。

三、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

培养方案是保证教学质量,达到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公安院校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总要求,按照“服务公安工作,贴近公安实战,回归公安本位”发展方向,我院根据自身特点和定位,以《公安学、公安技术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引领,对公安学、公安技术、法学三个一级学科下各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按照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的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与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内容为指导,以职业化、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行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引领,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大平台、小专业的总体思路,着力培养政治坚定、基础扎实、专业过硬、发展全面的高素质应用型现代警务人才。

2.基本原则。⑴改革学制,优化教学安排。全面实行四年7+1学期制,即7个学期校内教学,1个学期校外实践教学;⑵分段培养,拓宽培养口径。在1-4学期(第一阶段)内不分专业,按一级学科培养方案施教;5-8学期(第二阶段)根据专业培养方案开设专业课程,即按照学科大类和专业教育“2+ 2”培养模式构建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多学科交叉的宽口径人才培养体系;⑶整合资源,优化课程体系。开设四类课程平台和一个实践教学环节,即公共课程平台、通识课程平台、学科基础平台、专业(方向)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⑷紧跟标准,促进内涵发展。以公安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参考;⑸内外监控,建立改进机制。建立专业培养方案持续改进的内外循环检测机制;⑹注重实践,强化应用能力。

(二)公安技术专业类培养方案及主要课程设置。

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属于公安技术类,因此,该专业第一阶段(1-4)学期按照公安技术专业类培养方案运行。公安技术专业类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基本规格、公共课程(环节)教学体系、通识课程教学体系、学科基础教学体系、基本规格与课程关系表(课程矩阵)、课程分布及教学进度表、持续改进的措施与机制。

1.公安技术专业类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严格的组织纪律、良好的警察职业道德、丰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素养,心理健康,体魄强健,有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安定而献身的精神,熟悉党和国家有关的路线、方针、政策,熟知专业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宽厚的公安技术学科基础知识。

2.课程设置 。

⑴公共课程(环节)教学体系(表1)。

表1 公共课程(环节)教学体系

⑵通识课程教学体系(表2)。

学时课程类别 课程模块 课程名称 开课学期学分理论实验/实训大学语文 2 54 3人文社科类通识课程(必修)警察心理训练 2 16 16 2文献检索 2 16 1自然科学类高等数学(二) 1-2 108 6

表2 通识课程教学体系

⑶学科基础课教学体系(表3)。

表3 学科基础课教学体系

(三)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

按照我院本科人才方案由两部分构成的原则,专业培养方案(第二阶段)主要是适应警察专业岗位的素质与能力培养、完成专业基础和专业教育。因此,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专业核心课程、学制与学位、专业(方向)课程(环节)教学体系、专业能力指标与专业课程关系表(课程矩阵)、专业课程分布及教学进度表、毕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评价与持续改进方案。

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是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法学和公安学等学科为理论支撑,在专业上要求重点掌握信息网络安全监管、互联网信息巡查、网上情报收集与分析、网络犯罪侦查和电子数据取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能力。考虑到我院定位在培养职业化应用型专业人才特点,我们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兼顾技术性、实践性、应用性,有机整合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及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与公安技术专业类人才培养方案(第一阶段)衔接,使得相关课程内容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支撑,把两个培养方案(两个阶段)课程设置及相关内容融为一体。

1.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警察职业素养,掌握信息网络安全监管、互联网信息巡查、网络犯罪侦查和电子数据取证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开展网络安全与执法工作的职业核心能力,能在公安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信息网络安全保卫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2.课程设置。

⑴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必修)(表4)。

表4 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必修)

⑵专业方向课程教学体系(选修)。专业方向课程最低选修10学分,主要课程包括多媒体技术、图像侦查技术、现代网络技术、网页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汇编语言、常见操作系统分析、恶意代码分析与检测技术、网络信息监控技术、应用密码学、刑事侦查、刑事证据等。

⑶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综合实训(局域网建立与网络管理、网络安全与电子数据取证)、专业实习(第7学期,16周)、毕业论文(第8学期,4周)。

3.毕业要求(表5)。

表5 毕业要求

四、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特点(2015版)

通过上述对我院公安技术专业类和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两个培养方案分析,我们认为修订后的培养方案特点:一是总体思路清晰,即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大平台、小专业;二是以《公安学、公安技术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引领;三是采取公安技术类与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育“2+2”的培养模式;四是课程体系先进,即采用四个课程模块平台与1个实践教学环节;五是课程设置合理,特别是专业课程设置贴近公安实战;六是建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设置课程矩阵(课程与素质、知识、能力的关系)和课程考核方式等。

综上所述,我院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是全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是人才培养由以专业教育为主向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转变的标志和根本保证。我们将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题设置,努力把我院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打造成公安高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专业。

[1]史伟奇,周建华.网络安全监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12,(3):197-200.

[2]佟 辉,齐莹素,等.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2,(11):84-86.

[3]靳慧云.地方公安院校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建设探究[J].技术研究,2011,(10):78-79.

[4]黄步根,陈南华,等.网络安全与执法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J].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4,(5):88-91.

[5]张金文,申 翔.公安院校网络安全执法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3):80-83.

[6]四川警察学院教务处.四川警察学院普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Z].

[7]公安学、公安技术专业类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

(责任编辑:吴良培)

D631.15

A

1674-5612(2015)06-0091-06

四川警察学院2013-2016年度教学改革课题(SCJYJGYB1304);四川警察学院2015年院级课题《地方公安院校网络警察人才培养研究》

2015-10-08

作者介绍:李 进,(1962-),男,四川眉山人,四川警察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网络安全保卫。

猜你喜欢

公安网络安全课程体系
“老公安”的敛财“利器”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人才培养应“实战化”
上网时如何注意网络安全?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公安报道要有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