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播音语言停连模式的时代特点分析*
2015-12-27刘迎新
■刘迎新
新闻播音语言停连模式的时代特点分析*
■刘迎新
新闻播音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新闻播音在语言形态、语言结构、语言停连模式、语言速度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在当前,随着传统媒体的不断发展和新兴媒体的大量涌现,新闻播音语言的时代特征更加突出。本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节目为例,针对新时期新闻播音语言停连模式的特点,采用Praat音频测量软件对其进行测量、分析,从语言学的视角考查新闻语言实践中存在的停连模式问题。
一、考察问题
通过语音实验,了解改革开放后新闻播音语言停连模式在频率、时长和位置上的时代特点以及新闻播音语速的状况。
二、实验例句
本文选取了著名播音员虹云与付诚励、铁成、方明、海霞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新闻播音语料样本,音频时长分别为0:28.77秒;0:53.66秒;0:50.96秒;0:15.72秒。
三、实验方案
1.本实验采用Praat语音软件对采集的语料样本进行声学和听觉分析,对停连模式的时长和位置进行了测量。其中,CP(Chief Pause)是大停顿;MP(Minor Pause)为小停顿。
2.标记样本。(1)虹云和付诚励《午间半小时》(1988年)播音样本标记如下:“(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MP0.75)听众朋友好:(MP0.79)欢迎您收听虹云、付诚励主持的《午间半小时》节目。(MP0.94)(女)听众朋友(MP0.70)今天节目的第一个内容我们还是给您播送几条消息,(MP0.52)然后我们要结合记者的采访和我们的感受和您讨论一下当前存在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CP1.36),请您听听中国人民大学的两位老师对这个现象的看法。”(2)铁成《新闻专题——血泪宫商凝二泉》(1986年)播音样本标记如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MP0.80)现在播送新闻专题(MP0.61)《血泪宫商凝二泉》(CP1.09)介绍民间音乐家——阿炳和他淳朴的乐曲。这哀怨愤懑的琴声(MP0.88)渗透了一位在旧社会被遭欺凌饱含心酸的盲艺人的血泪情感。抒发了他的肺腑之言,(CP1.50)他就是无锡盲人音乐家——阿炳。”(3)方明《新闻通讯——一株小草》(1990年)播音样本标记如下:“现在播送通讯(CP1.46) 《一株小草》 (CP3.39) (唱)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每当我唱起这首歌(CP2.35)就会想起一位叫卢亚岱的战友,(CP2.63)他默默无闻地为人民站了三年岗,(MP0.84)最后把生命(CP1.26)也奉献给了祖国。(CP2.16)这不正是我们所说的小草精神吗?”(4)海霞《新闻联播》(2009年10月1日)栏目中播音样本标记如下:“本台消息:(CP0.40)10月1号上午,(MP0.27)首都各界(MP0.06)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MP0.25)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CP0.58)届时(MP0.27)中共中央总书记、(MP0.21)国家主席、 (MP0.13)中央军委主席(MP0.10)胡锦涛 (MP0.25)将发表(MP0.07)重要讲话。”
3.统计总体样本中大停顿、小停顿各自次数及总次数,测算总体停顿的平均时长APD(Average Pause Duration:停顿总时长/总次数)。计算停顿频率FP(字数/总次数)。
4.对大小停顿的各样停顿数值进行统计比较。
四、实验结果及分析
1.语速的测定和比较
四个语料中《午间半小时》语速是每分钟178个音节,《新闻专题——血泪宫商凝二泉》语速是每分钟126个音节,《新闻通讯——一株小草》语速是每分钟128个音节,《新闻联播》语速是每分钟259个音节。
2.语言停顿的平均时长和频率
本文将话语停顿样本分为大停顿和小停顿,并在实验中进一步考察大小停顿的时长、次数、平均时长、平均次数、停顿频率等。所得实验结果如表1。
3.大小停顿的停顿数值统计比较
由实验数据可知,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播音语速慢于“文革”时期新闻播音语速,但平均停顿频率要多于“文革”时平均停顿频率。改革开放中期铁成与方明的大停顿、小停顿次数停顿时值包括停顿频率的参数基本接近,甚至语速也惊人地相似,这说明了这一时期新闻播音员的新闻播音停连模式应该是专业、统一、规范的。新时期海霞新闻播音停连模式的参数大大区别与此前的新闻播音停连模式,停顿总次数是以往新闻播音停顿总次数的2倍,而停连总时长却是其他新闻播音停连总时长的三分之一,平均停顿的时值是其他新闻播音停顿时值的五分之一,这说明了新时期新闻播读样式与以往的新闻播读样式大不相同。新时期“说”新闻的停连时值要小于“播”新闻的停连时值,“说”要多于“播”的停连次数,小于“播”的停连时值,大于“播”的语速。
表1 新闻播音员话语停顿频率
4.新闻播音语言停连模式特点分析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新闻播音语言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文革时的“假、大、空”“大喊大叫”过渡到语言柔和、节奏舒缓、语言交流感强、深入人心的语言交流样态,这样更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实验测得《午间半小时》新闻播音语速明显慢于“文革”时期新闻播音语速,平均停顿频率多于“文革”时的平均停顿频率。这表明了改革开放后的停连模式更易于表达和交流且更加专业和规范;摆脱了“文革”期间“节奏快”“大喊大叫”的语言交流模式,更为合理地运用停连模式使语言清晰流畅,体现了历史转折后的时代特点和人文关怀。
著名播音员铁成、方明的大停顿、小停顿次数停顿时值包括停顿频率的参数基本接近,甚至语速也惊人地相似。因为这一时期的播音员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采用播报式的新闻播法。他们的声音圆润明亮、吐字清晰有力、语言规范、表达内容准确,给人以艺术的美感。这种样式的新闻播音体现了朝气蓬勃、亲切明朗的特点。①这一时期的新闻播报方式特点是少停多连,句群抱团,语句连贯时值长,自然洒脱。
90年代初期,香港凤凰卫视《凤凰早班车》节目首开“说新闻”的先河,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新闻节目我播你听的权威姿态样式。但也有业内专家认为“说新闻”缺乏规范性、庄重性、鼓动性和权威性。②
为使新闻播音既体现党的喉舌作用,又体现党与人民群众的纽带作用,新闻播音语体出现了播与说相结合的播音风格,可以根据稿件内容“宜播则播”“宜说则说”。从海霞的新闻播音语料样本可以看出,新时期播说结合的新闻播音在语速上提高了很多,进而加大了信息量的传播。将“说”融入到“播”中,提高了播出效率,体现了时代气息,推动了新闻播音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闻播音停连模式受到社会变革影响较为明显,且具有较强的时代附着性,改革开放初期及80年代初正统的以“播”为主的方式正在逐渐被当前“播说结合”甚至以“说”为主的播音方式所取代,并且这种趋势将持续下去。
注释:
①徐畅:《新闻播音语言样式的继承与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②刘凤至:《从社会变革看我国新闻播音风格的演变》,《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李立】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吉林省高校播音主持教育创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4B29)、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项目“科学前沿与交叉学科创新”(项目编号:2012QY00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