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的意境 书的灵韵
——著名书法家、中国行篆第一人刘承俭作品赏析

2015-12-27宋广山武文龙萨娜

中国设备工程 2015年3期
关键词:小篆篆书道德经

文/宋广山 武文龙 萨娜

摄影/刘宇婷

诗的意境 书的灵韵
——著名书法家、中国行篆第一人刘承俭作品赏析

文/宋广山 武文龙 萨娜

摄影/刘宇婷

个 人 简 介

刘承俭,笔名简子、字寅初、号玉贵德祥。

1962年生于北京,师从于郭建勋老师。自幼受家庭熏陶,攻习工笔侍女,后研习中国书法,以欧体九成宫、虞恭公碑、黄自源字帖、灵飞经等为根基,把行草融于内,刻苦学习数十载。自2006年起,痴迷于秦小篆,受圣莲山道观魏道长的影响现已完成5000多字小篆体《道德经》长卷及吕祖圣号等作品,得到知名书画家的肯定。在研习秦小篆的同时,其篆刻方面也有了很大进步,形成了自己在书法和篆刻方面的独特风格。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刘承俭独创了篆书自由体“行篆”,其作品深受中外友人的赏识,并广为收藏,被誉为中国行篆第一人。

现为国家一级书法师

国家民族画院副秘书长

水墨丹青签约书画家

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

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

国际文联书画委秘书长

国际大师书画院秘书长

圣莲山道观书画院院长

中国扇子艺术协会研究员

华夏促进会书法部部长

篆体道德经长卷首创人

篆乐堂篆刻人

刘承俭艺术感言

书法是一门艺术,如同所有的艺术门类一样,有其普遍规律。长河落日是美,小桥流水也是美;颜真卿的如关公坐堂是美,王羲之的中和婉丽也是美。就如同诗词,有婉约有豪放,不一而足,风采各异。

我的艺术主张:理论与实践并行,观念与技法互动,理性与感情互通,清雅与纯朴并存,自然与天趣辉映。

我的艺术追求:与古为徒,敬慕先贤;以质为本,渴求独创;以美为源,永保特色;以史为鉴,不图虚荣;以雅为旨,洁静心灵。

当前,书、画家门类迭出,风格各异,数不胜数,然而真正能够踏踏实实坐下来,不受红尘干扰,不被金钱诱惑,耐得住寂寞习书作画,继承传统又能勇于创新的却为数不多。作为一个有见地的书法家,刘承俭始终在墨海中辛勤地探索和追求着书法艺术的“道法自然”。他主攻楷书,后兼修行、草、隶、篆诸体,并首创行篆,被专家誉为“中国行篆第一人”,其作品不仅得到国内同行的认可,还走出国门,受到外国朋友的欢迎,弘扬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今年春节前,我们专程来到刘承俭家中采访,做为老朋友,他和爱人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在一边品着香茗一边愉快的交谈中,我们渐渐地了解了他在艺术生涯中的苦辣酸甜,见证了他辛勤耕耘后取得的丰硕成果。

由画入书 精研书法

刘承俭受家庭熏陶和周边环境影响,早在五六岁就开始了水墨画的练习,十多岁时已画得相当不错,在全校全市的绘画比赛中总是名列前茅。由于他天资聪明,勤奋又有灵气,所以得到了当时几位较有名气画家的欣赏,收他为学生,他也因此得到了各门派高手的真传指点。

开始时,刘承俭主攻国画工笔花鸟仕女,他的工笔画从最初就表现出了一个艺术家的个性,尤其他的花鸟创作更是拓宽了传统花鸟的题材领域,不限于梅兰竹菊、牡丹、荷花、葡萄、芭蕉等传统题材,而是把葵花、丝瓜、白菜、玉米、高粱、蝴蝶兰、薰衣草、苹果、大桃等农作物和果蔬都列为描绘的对象。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刘承俭的工笔画在全市乃至全国就小有名气了。但是,他发现,每每完成一幅作品,在落款时就感觉自己的毛笔字与精美的画面相配很不和谐。“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于是他开始苦练书法,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为了更快地提高书法水平,他不仅以欧体九成宫、虞恭公碑、黄自元书法字帖及灵飞经等为根基,把行草融于内,勤学苦练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还拜著名书法家郭建勋先生为师,受到其悉心指教,很快楷书、行书、草书、篆书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在各种书体里,刘承俭尤爱篆书。2003年,打下书法扎实基础的刘承俭开始集中精力主攻篆书。采访中,他详细地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篆体书法,“篆书是我国五种字体中出现和发展最早的一种,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和六国文字,它们都明显保存着古代象形字的特点;小篆亦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命李斯所制,去秦前篆字的繁杂,简化而成,在中国文字史上极具时代意义。”

他告诉我们:三千年前的篆字到现在,在形体、读音、字义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其最大难度是必须牢牢装在脑子里,才能灵活地运用在书写中。尤其是一篇作品中出现相同的字必须用不同的字体书写,这就要求书法家见多识广,文化底蕴深厚。也是机缘巧遇,他得到了一本张永明先生编著的秦篆书、刻石四种解析字帖,这为刘承俭指明了方向。而后,他凭着勤奋、毅力和“悟”性, 克服了学习篆书中的一个个难题,没日没夜地捉摸着,苦练着。书艺无止境,学习岂有期,篆书给了他许多想象的空间,他也在篆书的海洋里汲取着大量营养。

2007年3月,因缘际遇,圣莲山魏建英道长与他商定,要用小篆书写道家最高经文《道德经》。魏道长认为只有小篆方能完美诠释《道德经》的伟大与恢弘,才能体现老子《道德经》的内涵与精髓,小篆的宁静与规整也更加使《道德经》显得神圣,庄重。再加上老子《道德经》与篆体同属一个时代,用小篆写更能还原《道德经》的历史底蕴,更加原汁原味,水乳交融。“才能的火花,常常在勤奋的磨石上迸发”。于是,历经4年,刘承俭完成了小篆体《道德经》50米长卷10卷,可谓历尽艰辛,痴心不改。

《道德经》全文5226个字。要完成书写,先要把现代文字译成小篆。为此,他曾经4译其稿,废弃4卷,历时4年,最后10卷成功。那些日子里,他废寝忘食,腰颈乏痛,个中的辛勤之意、感慨之情、苦辣酸甜也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了。可以说他那时是辛苦并快乐,付出而欣慰着。这之后,他又不辞辛苦纂刻了50枚有关《道德经》的名言名句的印章,盖于长卷之间,让其更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10卷《道德经》的问世,大大提高了小篆在大众书法中的地位,对普及篆体书法艺术,弘扬道德经及老子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启迪作用,为篆体书法艺术的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也让更多的国人更加喜爱古老的篆体,更加了解体会老子的思想和理念。

这10卷小篆体《道德经》长卷作品,如碧波荡漾,静默安然,让道家的精奥于不经意间汩汩而出,把老子海纳百川的无我境界和治国安邦的战略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其作品宁静而致远,既荡涤人的心灵,又给人以悠远绵长的韵味和古今相谐的美好感受。

继承传统 勇于创新

书法的传承与发展不断经受着来自不同时期的文化侵入。甲骨文状如图海,反应远古先民随物赋形的观念;隶书扁平厚重,得益于普世树碑立传之风的影响;楷书庄重沉稳,说明大唐严谨的科学制度和规范强大的盛世之风;草书的绵延飞劲,暗藏着民间自由心性的发挥。虽然中国的第一幅墨迹出自谁手来自何时无从考证,但汉字从涂抹画脱胎为抽象笔划组合历经了数千年文人的提炼和选择,其间孕育着对自然的认知,渗透着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哲学意蕴。体现了社会审美趣味的历史弥新,包含着笔墨纸张等材料演化的神奇工巧。东晋以王羲之为代表的王氏家族成员,经过不懈努力,集众妍美于一身,将朴拙引向韵味。苏东坡、黄庭坚、米芾等文人以抒情达意为己任,将宋代书法提高到自由挥洒的境界。傅山、徐渭、康有为终身追求姿态和变化,将汉字书写进一步艺术化。刘承俭认为,自己也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独特的艺术才具旺盛的生命力,这是刘承俭一直坚持的艺术理念。

书法的爱好者都知道,古文字的大篆、小篆是行不起来的,只能是一笔一划地书写。那篆书能不能自由书写呢?于是,篆书已写得炉火纯青的刘承俭,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在篆书等基础之上,在不破坏传统篆书的字型和笔划的前提下,进一步丰富了篆书笔划。他经过反复实践研究后,把篆书的转笔合理地转换成折笔;把篆书的接笔转换成通笔。再将大篆、小篆、甲骨文、象形字、竹简体融入其中,并提高了书写速度,这样一种全新的篆书新体“行篆”就应运而生了。

为了练好行篆,刘承俭潜心研究和刻苦历练,探索前人所未涉足的领域,使过于呆板的字形,笔划,活泼地动起来,达到了实用美观的效果,在行中求动,动中求变,万变不离其宗。他精心书写了60米,3700字行篆长卷孙过庭的《书谱》;2.8米李白诗《将进酒》;2.4米苏轼词《水调歌头》;2.4米毛泽东词《沁园春・雪》,及1.8米诸葛亮《诫子书》等。这些作品均被国内外政要、知名企业家、书法爱好者争相收藏。这些作品字里行间,有象形的山水,人的笑脸,大自然的姿态,抽象可爱的动物。章法之中随势生姿、错落有致、大小相间、疏密相谐、浓淡相宜,给人以洒脱灵动之态,沉静和谐之感。

刘承俭行篆作品的意义在于既继承了古老文字的传统笔法,又加入了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效果;既赋予了古文字更多的内涵,又给人以舒服的视觉享受。在创作行篆作品的过程中,古象形字给了刘承俭很多想象空间,他在篆书的滔滔长河中尽情地遨游,体会着祖先的聪明智慧和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并转化为灵感,在书写创作中作品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天伦之乐般的趣味。这些作品随意所动,随笔而生,蕴含着内在之美,外观之美,传统之美,创新之美,达到了雅俗共赏、童叟乐纳的境界,受到了国内外书画界广泛的好评。北京大学资深国画教授孙立沙先生亲笔为刘承俭题写了“中国行篆第一人”;著名作家巴湘观后他的作品大加赞扬,并给与:“气不让羲之,神何惧真卿”的美誉。郭沫若先生的秘书李墨老师称之:“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独特的书法艺术才具生命力”。

刘承俭的作品,无论是几十米长的巨作,还是斗方小品,字形结构整体统一,风格优美,生动有力,上密下疏,舒展有度,结构紧密,富有奇趣,与武术、舞蹈的大动作一样,稳健,连贯、灵巧、细腻、纯净皆乃追求之境,皆经长久之力,因此有“骨”、“肉”、“气”、“血”的生命体,更进一步体现出身心合一,人尽其性,焕发神采。

他的独家代表作品是书法四扇屏,四扇屏是《福、禄、寿、禧》百字图,以中国传统的大众喜闻乐见的书法题材,经过多年不断丰富创新使其成为别具一格的书法作品。《福》对每个人都是吉祥的象征,福临门家家欢喜,福星高照鸿运当头;《禄》更是人人喜爱,人们向往年年有俸禄,月月有薪金;《寿》对老人寓意着身体健康,福寿康宁,寿比南山;《禧》是新婚男女的吉利语,希望禧上加禧,禧事连连。喜得贵子。刘承俭用篆体的形式把《福、禄、寿、禧》表现出来,使其更具特殊神韵,采用中国红宣纸书写,显得吉祥喜庆。每个字都沿用古今不同的篆写方法,使其互不雷同,并加入自己的创意和美好的祝愿。使整套作品古朴典雅,妙趣横生,给人们送去了美好的精神享受。刘承俭的篆体四扇屏一经问世,就深受国内外众多收藏者的欢迎,被视为送礼精品,欲先得之而后快。

多年来,刘承俭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挑战自我,勇于创新,为将中国古文字书法艺术发挥到极致,尽心尽力,不懈求索。

德艺双馨 永不止步

刘承俭不仅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还有一颗善良爱心。四川地震,南方水灾,他不是慷慨解囊就是捐款捐物。他把自己作品拍卖的十几万元分别在2013年,捐助全国心血管救助;2014年用于甘肃山区小学修路。多次获得“爱心书画艺术家”、“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光荣称号。

身为国家一级书法师的刘承俭,多次参加全国、各省市书画大展大赛,并多次获大奖。他家中的获奖证书、荣誉证书数不胜数;奖牌、奖杯更是琳琅满目。去年和今年春节前,中国邮政、中国集邮中心两度为他的行篆作品设计了《传递正能量,共铸中国梦》纪念珍藏邮册,其中包括3组四方联邮票、首日封、纪念张及纪念币和电话卡。

面对荣誉、鲜花、掌声、赞扬,刘承俭并没有被陶醉,而是继续努力追求更远的目标。如今,他正在撰写两本和书法有关的书籍,一本是《深论行篆》,另一本是《篆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现在已经接近尾声。我们衷心希望刘承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书法作品,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也祝愿他的书法艺术跃上更高的台阶,取得更骄人的成绩。

猜你喜欢

小篆篆书道德经
宋伯军小篆作品
道德经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邓石如篆书《唐诗集句》
清代篆书第一人
——钱坫
敬业
这些成语都出自《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