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评刊
2015-12-27
月度评刊
对“中国好猪种和中国好猪肉”主题的点评
赵刚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柳东阳河南科技学院动物科学院讲师
7月13日,本刊收到赵刚老师的来信,信中写到:第6期收到。关于地方猪报道了不少,很好。在其他杂志也有刊登过赵书广关于地方猪培育方向的文章,其实大家都有些想法。现在是外种垄断地方猪种,在畜舍、养殖方式方面都是洋化,这是否适用于中国的特点?一个大型猪场占地面积大、污染环境,消耗大量粮食。作家莫言都说,“这猪长这么快,能好吃吗?中国现在猪肉是否已经够吃了?所以现在需要猪长得有多快?饲料报酬?瘦肉率吗?很多地方有大量能喂猪的野生饲料、水生饲料,而且今年中央还提出化肥施量零增长。“猪多—肥多—粮多—肉多”这一公式还用不用?发发牢骚,决定不了上层人士的决策!
作为曾经的猪场饲养员、《猪业科学》的老读者和作者,我在读博和工作中一直关注着贵刊。国内科技期刊按照自身定位大致可以分为5类:综合性期刊、学术性期刊、技术性期刊、科普性期刊、检索性期刊。《猪业科学》是以技术类为主兼有学术性、科普性和产业指导性。同时刊物的选题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在国内养猪传媒界,总可以看到《猪业科学》活跃的身影。这是《猪业科学》在目前激烈的期刊竞争中的制胜法宝之一。
2015年第6期的主题,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国内本土猪种育种、推广、肉品销售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启示。对于处于整合时期的养猪从业者,提供了未来发展的又一个思路。
《试论中国猪种分类演变和国内黑猪发展回顾及展望》一文对建国后我国猪种的分类演变做了详细说明,更对时下风靡的黑猪做了详细的剖析,做出了客观的评论。新从业者可以从文章中看到本土猪种的发展脉络,正在从事黑猪产业者可以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中国猪种的基因交流——山黑猪的培育》介绍了山黑猪的15年育种过程,对该品种的生长性能、胴体品质和繁殖能力做了详细介绍。一个公司能够坚持15年培育新品种,高校和科研单位拥有高端的智力资源和实验平台,在本土猪种改良育种上应更加有为。
当众多种猪公司以引进优良猪种为卖点,能够坚持本土猪种保种、改良并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的猪场值得敬佩。《“古淮”牌老淮猪肉生产技术要点》介绍了江苏东海猪场的老淮猪养殖过程中坚守动物福利和绿色猪肉两大观念,以满足民众对绿色猪肉的市场需求和创造动物舒适的生活环境为目标,生产出健康安全、风味独特的优质肉产品,并逐渐被消费者所青睐。这篇文章值得从业者思考:动物福利和绿色猪肉可以并行不悖。
《地方杂交猪猪肉将逐渐成为我国猪肉市场的主流》梳理了我国猪肉消费现状及历史变迁,提出了民众对肉品消费由吃饱向吃好的转变。洋三元猪以其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在过去30余年中几乎一统中国猪肉市场,从数量上解决了中国人吃猪肉的问题。接下来,消费者追求肉品的风味和口感,在这方面我国地方猪种、地方杂交猪因其饲料范围广、生长期长,在风味上要占据上风。但地方猪种要成为我国餐桌的主流,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地方猪种的保种、改良、利用和重新回到餐桌,不是几篇文章所能解决的。需要政策管理层、从业者和消费者在不同层面来努力。当洋猪满足了中国人吃猪肉的问题,吃到高品质猪肉的希望寄托在本地猪种身上,本期《猪业科学》提供了关于地方猪种的多方位视角。土猪,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