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形件弯曲成形过程分析及凹模深度计算
2015-12-27赵志波
赵志波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 200436)
V形件弯曲成形过程分析及凹模深度计算
赵志波
(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上海 200436)
实际生产中的V形钣金零件的生产存在缺陷,以此入手,分析了V形件成形过程中的变形规律,并建立了计算凹模深度的公式。
V形件弯曲 凹模深度弯曲过程。
弯曲成形是基本的板料成形工艺,在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在几次生产实践中笔者发现,V形零件上总会留下凹模边缘的压痕,多次修锉凹模边缘后仍然无法消除该压痕。为此本文分析了V形件弯曲过程入手,深入了解变形区的变形规律,并提出一个凹模深度计算公式来指导模具设计,以消除压痕做出合格的V形零件。
1 V形件弯曲过程分析
板料弯曲过程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自由弯曲,二是校正弯曲。(图1,图2)
自由弯曲时,零件成形部分在变形过程中不受模具的校正影响,卸载后回弹较大,在实际中较少使用。校正弯曲是在板材自由弯曲的终了阶段,凸模将零件压靠在凹模上,对零件的圆角和直边进行精压,减少了回弹的影响,在实际中较为常用。
用校正弯曲成型V形零件时,零件变形情况如图3所示。在凸模刚开始下压时,凹模与零件的接触点由凹模圆角处下滑到了凹模直边区。随着凹模继续下压,凹模支撑点将继续下滑,支撑点外的板料就开始向反方向弯曲。这时弯曲件的直边变形区呈S形。凸模继续下压,OA段与BC段产生内闭的弯曲,AB段产生外开的弯曲。在冲压设备上成形V形件时,零件在C点就留下了凹模的压痕。由于冲压机床成形速度快,压力大,且该V形零件是退火铝合金,凹模为淬火工具钢,V形件与凹模相比硬度非常小,所以压痕很容易出现在铝合金零件表面。
生产中我们也尝试了增大凹模C处圆角,发现凹模对零件的压痕仍然无法消除。于是目标便转移到了凹模尺寸的设计上来。
如果能合理设置凹模直边的长度,使零件在成形过程中不出现S形区域,那么零件上也就不会留下凹模的压痕了。
2 凹模深度的确定
设弯曲过程中,变形区恒保持圆弧状。
则由图4可知,开始弯曲时,变形区左半部分的长度为W。
其中:W——变形区长度;
r凹——凹模圆角半径;
r——弯曲件内半径;
t——板料厚度;
φ——弯曲中心半角。
弯曲过程中,随着支撑点不断内移,变形区的长度会不断变化。到弯曲终止时,变形区长度会变成与工件实际需要的弯曲长度S相等的长度。
其中: S——弯曲区长度。
如果W<S,说明开始弯曲时的变形区域不够长,还需要从凹模口外的非变形区补充金属进来参与变形。这种情况下,凹模可以不设置斜壁。
如果W>S,说明最终变形区比开始弯曲时小。这种情况经常见到,因为一般零件的r和 φ不会很大,模具的圆角值又不会很小。因此,变形终止时的非变形区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始终没有进入变形区,一直保持平直状态的“不变形区”;一个是曾经处在变形区内,参与过变形,但后来由于支撑点内移而被凹模校形,成为非变形区的曾变形区。
为使曾变形区不产生S形变形,就必须设置凹模直边的长度。但此长度也不能过大或过小。如果过小,则压不出两侧要求平直的V形零件。如果过大,不仅会在零件上留下压痕,而且增大了凹模高度和压力机行程,减小了单位面积上校正弯曲的校正压力,弱化校正定形效果。
确定凹模直边长度的原则是:在保证完成整个曾变形区的校正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取凹模直边的最小值。由此可令凹模直边的长度正好等于曾变形区的长度,即:
将(1)、(2)式代入(3)式:
从而得出:
或者写为:
由(4)、(5)可以看出:
(1)凹模直边长度值与V形件的弯曲中心角度、弯曲半径、材料厚度等有关,不可随意确定。
(2)对于确定的V形钣金件,零件的弯曲角度、弯曲半径、材料厚度都是确定值,此时凹模直边长度与凹模圆角半径存在简单的线性关系。
实践证明,对于凹模直边长度和圆角半径的合理设计,有效地改善了零件的合格率。
3 结语
(1)V形件成形凹模的直边对零件两侧的曾变形区起到了一定的校形作用。
(2)合理设计凹模深度可以使零件的表面质量得到改善,提高零件合格率。
[1]薛啟翔,等.冲压模具设计制造难点与窍门.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7.
[2]中国锻压协会编著.冲压技术基础.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8.
赵志波(1986—),男,上海人,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工艺装备设计员,研究方向:飞机钣金成型模具的设计和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