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养鸡育雏期饲养管理要点
2015-12-26邓天峰,葛洪伟
林下养鸡育雏期饲养管理要点
广西有无鸡不成宴的饮食文化,因而每年广西的肉鸡年出栏数在全国居于前列,从事肉鸡养殖也是不少农户重要的收入来源。肉鸡养殖的利润,除了受市场因素影响外,肉鸡的饲养管理的水平也是决定肉鸡养殖利润的重要因素。
1 进苗前的鸡舍消毒工作
广西目前很多养殖户是采用育雏阶段地面平养,脱温后林下放养的饲养模式。鸡舍的地面一般为水泥地面。目前养殖户的鸡舍消毒方法一般是先清洗鸡舍地面,干燥后喷洒消毒液进行消毒。但是有些细菌具有芽孢结构消毒效果不是很好。
经过多次试验,发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地面上均匀铺撒食用盐,每100 m2铺撒25 kg食用盐。此法的消毒原理很简单,利用渗透压原理将细菌内部的水分析出,使细菌脱水而死,即使具有芽孢结构的细菌也会因为脱水而死亡。在进鸡苗前将地面上的食盐清扫装袋,日后的鸡舍消毒还能重复使用。
利用此法消毒,可有效降低鸡舍地面细菌数量,减少病菌感染鸡群的几率,提高肉鸡成活率和生产成绩。虽然鸡舍和养殖环境不同,但就成活率一项,就能比常规消毒法提高2%~5%。
2 严抓育雏前期管理工作
业内有“养鸡3周定终身”的说法,意思是养鸡把前3周管理好了,后期的饲养工作就大为省心省力;如果前3周鸡群没有管理好,后期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因此育雏阶段前3周的饲养管理尤为重要。
2.1育雏舍温度的设定
在鸡舍温度设定上,大多数养殖户在育雏的前3 d设定鸡舍温度约为35℃。实践表明,以鸡苗出生重设定雏鸡1日龄的室温有助于提高雏鸡的成活率,增加雏鸡抵抗力。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在将鸡苗放入鸡舍前,先随机挑选若干筐鸡苗,总重减去筐重后,计算鸡苗平均体重。如果鸡苗平均体重>35 g,则第1天温度为35℃;如果鸡苗平均体重范围在33~35 g,则第1天温度为36℃;如果鸡苗平均体重范围在30~33 g,则第1天温度为37℃;如果鸡苗平均体重<30 g,则第1天温度为38℃。同时可适当加湿,这样有利于其腹腔内卵黄的吸收,提高母源抗体,进而提高鸡苗抵抗力。同时应该注意,鸡苗进入鸡舍后,需要及时开饮,饮水中添加多维和葡萄糖,有利于鸡苗恢复体力。开食可视情况适当延迟,如果开食过早,不利于卵黄吸收。在第2天,可根据实际情况将舍温恢复至35℃。
2.2注意通风
雏鸡对温度很敏感,但也不能忽略通风,鸡群得病大部分原因是由于鸡舍内空气质量差。在天气转暖的时候,通风量要循序渐进;在刮风的天气,要注意及时关闭门窗。通风的原则是:无风则通,有风则减。有条件的养殖场可设置空间电场控制网络,使空气中的微生物菌落数的清除率达到90%~ 99%。在每天10:00~15:00外界气温较高时开窗通风,每天都要保持空气清新。
2.3防止冷应激对鸡苗的伤害
雏鸡容易受到冷应激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鸡舍环境温度短时间下降超过3℃或注射疫苗带来的冷应激。雏鸡受到严重的冷应激会患上传染性支气管炎。每天17:00~19:00,是一天气温下降最快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段,注意鸡舍的保温,防止鸡舍温度下降过快。在注射疫苗的当天,鸡舍温度要比平时高2~3℃,这样能有效预防冷应激对雏鸡造成的伤害。
3 两类疾病的防治措施
在肉鸡养殖过程中,肉鸡的消化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是影响肉鸡养殖利润的主要因素。防治肉鸡的消化道疾病的重中之重是防治肠毒综合征,而防治肉鸡的呼吸道疾病的首要任务是防治支原体。
3.1肠毒综合征的防治
球虫病是引起肠毒综合征的最主要原因,本病的发病机理是由于感染了球虫和细菌等,引起鸡小肠黏膜发炎,导致肠壁出现肿胀、增厚、出血等表现,继而引起大量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崩解、脱落、坏死,使肠道的腺体分泌和吸收功能下降,引起营养缺乏、饲料转化率降低、生长速度下降。预防的主要措施是切断球虫的体外传播途径,如保持圈舍通风、干燥和适当的饲养密度、及时清除粪便、定期消毒等,可有效防止本病发生。
治疗球虫首选磺胺类药物。使用地克珠利和妥曲珠利治疗效果不明显。此外白头翁口服液的清热解毒,燥湿凉血的功效显著,因此对于沙门氏菌引起的鸡白痢,大肠杆菌所引起的肠炎腹泻等都有很好的疗效。黄芪对肠道也有很好的作用。在治疗时,应当针对轻度球虫病感染和重度球虫病感染区别治疗。
3.1.1轻度球虫感染的治疗
白头翁口服液(每瓶加水150 L)加磺胺氯吡嗪钠可溶性粉,连用3 d。
3.1.2重度球虫感染的治疗
磺胺氯吡嗪钠可溶性粉+白头翁口服液+黄芪多糖(每瓶加水100 L)+硫酸新霉素的复方制剂,连用3 d;愈后使用微生态制剂,连用3~5 d,调理肠道和修复肠道黏膜,能加快肠道康复,防止球虫病复发。
3.2支原体的防治
除了烈性传染性疾病,几乎引起鸡群死亡的呼吸道类疾病就是支原体,只要有支原体存在,鸡群的生产成绩就要受到影响。在治疗此类疾病时,需要区分不同支原体类型,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针对性治疗。
3.2.1上呼吸道型支原体
此类支原体主要引起上呼吸道病变,如眼睛肿大、主气管前3/4处轮状出血等。在治疗时,主要选择以泰乐菌素为主要成分的治疗药物进行饮水治疗,连用3~5 d。
3.2.2鸣管型支原体
鸣管位于主气管下1/4处,如果鸣管部位出现轮状出血,在治疗时,主要选择以强力霉素为主要成分的治疗药物进行饮水治疗,连用3~5 d。
3.2.3支气管支原体
如果是支气管出现轮状出血,有黏液或形成栓子(一般与传染性支气管炎混合感染),在治疗时,主要选择以罗红霉素为主要成分的治疗药物进行饮水治疗,连用3~5 d。同时配合金银花等抗病毒中药辅助治疗。
3.2.4肺部病变型支原体
肺部感染时,需要选用泰妙菌素8 mg·kg-1的剂量进行全群喷雾治疗,同时替米考星拌料,连用3~5 d。喷雾时,加入金蟾败毒效果更佳,注意喷雾后关闭门窗0.5 h后再通风。
3.2.5气囊炎型支原体
如果气囊发生病变,气囊壁浑浊、同时出现包肝症状,在治疗时则选择利高霉素喷雾给药,连用3~5 d。
3.2.6多种类型支原体混合感染
如果上述5种症状存在2种或2种以上症状,在治疗时,则应该选用含阿奇霉素和强力霉素成分的药物进行治疗,连用3~5 d。
4 其他措施
4.1了解细菌特性,设定最佳用药时间
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布氏杆菌、产气夹膜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副流感(嗜血)杆菌等属于革兰氏阴性菌。大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的特点是约9:00细胞壁最脆弱,选择合适的药物,计算血药浓度达到峰值的时间,掌握好用药时间,使药物在约9:00血药浓度最高,这样可比在其它时间用药节省约50%的治疗成本。
4.2使用脉冲式给药
脉冲式给药也称为策略性用药,即短时间内大剂量用药。优点是在疾病发生过程中能迅速达到血药浓度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迅速发挥疗效。如使用常规剂量2倍的药物,连用3~5 d,然后减半用3~5 d,比常规用药15 d的效果好。脉冲式给药也可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延长抗生素或抗菌素药物的使用寿命。值得注意的是某些药物的安全范围比较窄,大剂量用药可能造成很大的副作用,甚至中毒,所以在制定用药程序时,应仔细研究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安全范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广西平果县水产畜牧兽医局邓天峰,广西富凤农牧有限公司葛洪伟)
我国是农业大国,秸秆产量丰富。在禁牧、舍饲的条件下,秸秆是重要的粗饲料来源。但是秸秆质地粗硬,直接饲喂存在许多的缺点如适口性差、采食量低、消化率低、营养价值不高等。由于存在这些不足,秸秆的生物利用率不高,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随着我国饲料加工技术的发展,秸秆饲料化设备的研制应用,使得秸秆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秸秆是成熟农作物茎叶(穗)部分的总称,通常指小麦、水稻、玉米、薯类、油菜、棉花、甘蔗和其他农作物(通常为粗粮)在收获籽实后的剩余部分。农作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有一半以上存在于秸秆中。秸秆是一种粗饲料,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等粗纤维,这种粗纤维不能为一般的畜禽所利用,但却能被反刍动物牛、羊等牲畜吸收和利用。秸秆饲料化利用,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有效途径。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处理方法,可以改进秸秆的喂饲价值。
秸秆青(黄)贮技术,又称自然发酵法,把秸秆填入密闭的设施里(青贮窖、青贮塔等),经过微生物发酵作用,达到长期保存其营养成分的一种处理技术方法。秸秆青(黄)贮的原理是在适宜的条件下,通过有益菌如乳酸菌等厌氧菌的大量繁殖抑制腐败菌等微生物的活动从而达到抑制和杀死多种有害微生物保存饲料的目的。其关键技术包括窖池建设、发酵条件控制等。该技术具有饲料营养损失较少、饲料转化率高、适口性强、便于长期保存等优点。适于该技术的秸秆主要有玉米秸、高粱秆等。
秸秆碱化、氨化技术,是指借助于碱性物质,使秸秆饲料粗纤维内部的氢键结合变弱,酯键或醚键被破坏,纤维素分子膨胀,溶解半纤维素和一部分木质素使反刍动物瘤胃液易于渗入,便于瘤胃微生物发挥作用,从而改善秸秆饲料适口性,提高秸秆饲料采食量和消化率。秸秆碱化处理应用的碱性物质主要是氧化钙;秸秆氨化处理应用的氨性物质主要是液氨、碳铵或尿素。目前,广泛采用秸秆碱化、氨化方法主要有堆垛法、窑池法、氨化炉法和氨化袋法。该技术是较为经济、简便而又实用的秸秆饲料化处理方式。适用于该技术的秸秆主要有麦秸、稻秆等。
秸秆压块饲料加工技术,是指将秸秆经机械铡切或揉搓粉碎,混合必要的其他营养物质,经过高温高压轧制而成的高密度块状饲料或颗粒饲料。秸秆压块饲料具有体积小、比重大,方便运输、饲料不易变质、便于长期保存的特点;还具有适口性好,家畜采食量大饲喂方便等优点,被称为牛羊的“压缩饼干”、“方便面”,可作为商品饲料进行长距离运输,弥补饲草的缺乏。适用于该技术的秸秆主要有玉米秸、麦秸、稻秆以及豆秸、薯类藤蔓、向日葵秆(盘)等。
在秸秆饲料化利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到饲喂动物的生理特性,充分提高秸秆的利用价值。强化秸秆饲料化利用技术及关键设备的研究与开发。逐步实现“精料型”畜牧业向“节粮型”畜牧业结构的转变。
(山东省沂南县畜牧局,赵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