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2015-12-26张坤平李莲英许昌电气职业学院电气工程系许昌技师学院461000

学周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工学课程体系职业

张坤平 李莲英 (许昌电气职业学院电气工程系<许昌技师学院> 461000)

浅谈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

张坤平 李莲英
(许昌电气职业学院电气工程系<许昌技师学院> 461000)

习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在这一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核心是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的重心在课程建设。毫不夸张地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建设的重点,课程体系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点。

专业建设 课程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一、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应当牢固确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走产教结合、企校合作的改革、发展之路”;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是当前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核心,是一定时期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目前高职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与“怎样培养人才”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同类型的人才或不同类的专业可以采用各自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方面,学校和企业截然不同,因此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学校和企业各自的特点,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独特的优势,使学校与企业密切联系起来,培养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刚好符合企业需求,达到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零距离”衔接的要求。

(一)工学结合的含义

从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来看,社会要求学生把学校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学生时代真正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相长,毕业后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标准人才,这就是符合中国职教特色的工学结合。

这种“工是手段,学是目的”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学习两种行为相合作,因此要求院校与企业“零距离”对接,重视学生学习和动手的“双交叉”,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培养,这是职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最佳育人模式。

(二)工学结合的内涵

既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引入点是“工学结合”,因此重点在改革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职业性,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环节是实验、实训和实习。它强调的一致性在于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而且将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两者相结合,进而来探索课堂学习与动手实习的一体化。因此,各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究和推行引企入校、办校入企、生产教学一体化、2+1、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

在教学过程中将企业对职业的要求和技术技能标准引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这就是所谓实践性;所谓的开放性是指将企业和学校的教育过程两者深度融合起来,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引入企业、行业和社会的资源。学校既是大学,又像企业;教师既是教授,又像师傅;学生既是学生,又像员工;学习环境既是教室,又像车间;学习成果既是作品,又像产品。

(四)教学过程的职业性

首先,教学过程不是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而是职业、岗位(群)对知识、技能和素质的综合要求的知识结构体系,是生产过程导向(或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任务导向)的知识结构体系。

其次,强化职业氛围,仿真的、模拟的或真实的环境。

三、课程建设与改革

(一)转变课程观念,提升教学能力

1.在课程改革中,要想教学效果有所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改变(观念改变—行为改变—效果变化),可以说,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带有决定意义的转变。

2.教师能力提升方面包括课程开发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学非所用、缺乏必要的工作能力是高职毕业生目前的主要表现,对企业来说学生毕业后仅是个半成品,因此造成了企业普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不高。要想把高职学生尽可能地培养成成品,就要让他们在在校学习期间系统地完成一些典型的、综合性的任务,使他们具备一定工作能力和基本工作经验。

3.从改革目的来说,要转变全体教师观念,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能力本位思想,把传统教学的专业学科体系打破,进而构建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高职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4.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途径是推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并不间断地开展教师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及测评工作。

5.从项目载体考虑,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学会采用以能力为主要目标,以项目为主要载体的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要采用以行动引导为特征,并要多参加完成项目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

(二)教学模式与方法

1.教学模式是教学方法的上位概念,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主要支撑。

2.“理论——实操”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所谓一体化是指在模拟的环境中,为了完成某个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生产、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教学模式。

(三)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弊端:培养对象偏离、教学内容偏离、教学方法偏离。因此,必须解构学科体系课程体系,重构能力本位课程体系。

1.遵循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原则。从企业中来,让学生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至关重要。然而,在学校培养人的时候要按照比企业更高的标准,因此构建课程体系时,必须来源于企业标准又要高于企业标准,从企业的工作过程升华为教育教学过程,而并非企业工作流程的简单重复化。

2.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主要特征:(1)课程来源于职业实际;(2)在两个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方面,两者应具有一致性。总之,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把专业培养目标逐级分解至课程单元,知识与能力两者都不能忽视,强调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系统培养。

3.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体系的主线,多个课程之间必须按能力逐级递进方式进行衔接,不能按照学科知识递进,要以职业认知—兴趣—单项能力(技能)培养—复杂、综合职业能力(技能)培养这条主线来培养人,体现高职教育的系统性和职业性。

4.应用性知识系统。由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是学科知识的相关性,因此在进行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整合时,应以具有教育价值和职业特征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设置课程和组织课程内容,形成应用性的知识系统。

5.采用“教、学、做”合一、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形式。

四、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的成果评价

(一)人才培养质量

主要体现在专业生源充足,人才培养过程顺畅,学生就业好。

(二)专业对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贡献

主要体现在社会回报率,即和企业关系密切,社会服务项目丰富,社会评价高,行业或地方企业向学校捐赠的仪器设备、校企合作共建基地、接受学生实习、提供生产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数量大、质量好。

(三)教学科研水平

主要体现在专业所获得省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的数量,即精品专业(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以及拥有的专利技术、教学科研成果和技术服务项目等的数量和等级。

(四)教学资源

实验室、实训室、校内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单位的数量,以及各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和图书资料的数量等。

五、结语

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对高职院校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只要我们不断更新建设理念和专业建设观念,建立明确、清晰的培养目标和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建设资源,强化质量意识,就能够建设好特色专业,保证学院的持续发展,为电类行业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陈寿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内容与方法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2]郭洪杞.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

[3]商学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3(12).

[4]强伟纲,顾京.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探索与实践[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5]张德昕,吴昕慧.关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9(29).

张坤平,女,1982.10.10,汉,河南省巩义市,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责编 冯红伟)

猜你喜欢

工学课程体系职业
盐工学人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工学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